白银资本+棉花帝国套装(共两册)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白银资本》 第4章中有一节通过援 引史料和权威论断,来对 欧洲和亚洲(尤其是印度 和中国)的生产力、技术 以及经济机制和金融机制 加以比较。通过这些比较 ,我们可以证明,欧洲人 对亚洲的贬低是没有事实 依据的。因为不仅在这个 时期的开端,而且直到这 个时期结束之时,亚洲在 经济上以及在许多技术领 域都领先于欧洲。另外, 这一章还提出了一个观点 :生产、贸易及其机制和 技术不仅应该进行国际间 的比较,而且应该被视为 在世界经济的领域里相互 联系和相互催生。 第5章将提出并阐释一 种“横向整合的宏观世界历 史”(horizontal lyintegrative macrohistory of the World)。在这种历 史观中,事件和过程的同 时性并不是偶然的巧合。 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件 ,不应该归因于各地“内部” 环境的各自作用。相反, 我在这一章里将逐节探讨 世界各地同时发生的事件 的共同原因及其相互连带 的原因。为了说明和解释 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我采用各种互补的方法进 行了人口结构的、货币的 、康德拉捷夫的、长周期 的分析。这种货币周期的 分析被用来说明在17世纪 40年代同时发生的中国明 王朝的崩溃、英国的革命 、西班牙和日本的叛乱以 及马尼拉和其他地区的其 他问题。对18世纪晚期的 法国、荷兰一巴达维亚、 美国以及工业革命,也从 一种周期和联系的角度做 了简略的考察。第5章里用 了一节来探讨所谓欧洲的“ 17世纪危机”是不是世界范 围的危机,是不是包括亚 洲在内;我还将探讨一种 否定的回答对于世界经济 史的重要意义。我们注意 到,在亚洲许多地区,“延 长的16世纪”的经济扩张持 续到整个17世纪,并延伸 到18世纪前半期。这也就 引出了一个问题:是否存 在着一个长达约500年的世 界经济政治的周期? 这个长周期问题引出了 第6章要探讨的问题:西方 为什么以及如何在19世纪“ 取胜”?这个“胜利”将会持 续下去,还是暂时的?在 以前的著作里,我宣称发 现了一个长达500年的世界 经济体系的周期,其中有 一个扩张的A阶段和收缩的 B阶段,它们都各自长达两 三百年(Gillsand Frank1992,Frankand Gills1993,Frank1993a) 。我对这个周期的研究上 溯到公元前3000年,截至 大约1450年。其他学者分 别做的三个考察,为我确 定的这个所谓的周期及其 阶段提供了某种肯定。那 么,这个长周期模式是否 适用于近代早期呢?这是 第6章第l节提出的第一个 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如 果适用的话,那么它是否 反映和有助于说明在整个 17世纪乃至18世纪一段时 间里亚洲在世界经济中持 续占据的支配地位?是否 反映和有助于说明此后亚 洲的衰落和欧洲的兴起? 第6章还将把本书的历 史叙述与理论分析推进到 最后阶段,探讨“东方的衰 落”和“西方的兴起”是如何 密切相关和相辅相成的。 我用一部分篇幅考察在单 一的全球经济中,不平等 的地区和部门结构以及支 持着生产和人口增长的那 种不平衡的暂时性或周期 性运动。我的观点是,导 致亚洲在1750年以后衰落 的原因,不是所谓近代早 期亚洲的孱弱和欧洲的强 大,而是亚洲本身的强大 所引起的后果。同样,正 是欧洲原先在世界经济中 的边缘地位和孱弱,才使 得它在1800年以后蒸蒸日 上,如日中天。这种发展 也利用了1750年以后“亚洲 的衰落”这一机会。在这一 章里,我将用一节来考察 这种发展的根源和时间进 程。另外,我提出,在这 种全球发展的持续进程中 ,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 的天平已经开始再次倒向 亚洲。 第6章的最后一部分更 细致地考察了“西方的兴起” 。我的论点是对布劳特的 呼应和扩展:西方最初在 亚洲经济列车上买了一个 三等厢座位,然后包租了 整整一节车厢,直到19世 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的火 车头位置。我用一节考察 欧洲人如何用美洲的金钱 来达到这一目的,并援引 亚当·斯密的相关分析。他 们在使用美洲的金钱时不 仅扩张了自己的经济,而 且(或甚至)花钱打进了 亚洲还在扩展中的市场。 工业革命及其最终使欧洲 人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支配 地位的结果,不可能仅仅 用欧洲“内部”的因素来解释 ,甚至加上欧洲从殖民地 榨取的资本的积累来解释 也是不充分的。我们需要 对这种全球进程做出一种 世界经济的说明和解释。 为此,这一节接着提出并 考察了一个假说,这个假 说的立论基点是,世界范 围的和附属地区的供求关 系为节省劳动力和产生动 力的技术革新提供了基础 。 P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