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73.50
折扣购买: 古琴丛谈
ISBN: 9787559478726
郭平,江苏南京人,学者、古琴家、小说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从事教学、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习琴三十余载,先后师从古琴大家刘善教先生与成公亮先生,得王迪先生与林友仁先生悉心指教。著有《古琴丛谈》《广陵散》《魏晋风度与音乐》《巴厘巴厘——一个中国人的三十次巴厘岛之行》《鸿泥阁藏瓷》《在异乡》《净化灵魂的旋律》《印尼叙事》《没有脸的诗集》《后来呢》《投降》等,译注《陶渊明集》。
琴对谁弹 ——说知音 在汉语词汇里,有这样一个优美的词语:知音。它来源于古代一个著名的故事,伯牙和子期相遇相知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不少古书中都有记载,之后又被演绎成更细致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伯牙的琴师,他的琴弹得好极了,当他弹琴时,连马儿都会停止吃草,仰起头来侧耳倾听。可是伯牙却很孤独,因为很少有人能听懂他琴声中的意思,听懂他心里的动静。国王得知伯牙擅弹琴,把他召去,可只听了一会儿,就不耐烦地挥手让他走了,说:“这叮叮当当弹的是什么呵,哪里有女乐好玩!”于是换上宫女起舞奏乐。 伯牙收拾起心爱的琴,默默地离开华丽奢糜的王宫,走向秋风萧瑟的旷野。他的心里充满了哀伤:天下如此之大,难道就没有人能够听懂我的琴声? 这一天,当伯牙走到一座山里时,天下起了大雨。看看附近没有人家,伯牙只好躲到一块大岩石下避雨。这时,有一个农夫模样的汉子挑了一担柴,也来到这块大岩石下避雨。伯牙看了他一眼,没有与这个粗壮朴素的农夫说话。伯牙尽管是个清寒的人,但身怀非凡的技艺,对眼前的农夫自然觉得无话可说。 雨下个不停,这两个避雨的人望着大雨,谁也没开口,就像附近没人似的。为了排解寂寞,伯牙从琴囊里取出琴来,席地而坐,将琴横放在膝上,信手抚弹起来。几声过后,伯牙就忘记了一切烦恼,随着指下的琴音,忘乎所在,神游八极了。正在伯牙弹得入迷之时,忽听有人轻叹道:“真美呵,巍巍乎,如同高山!”说话的声音显然出自身边那个农夫。伯牙愣了一下,他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弹的正是登临高山的心怀。一个农夫,也能听懂我的心思?莫非是我渴求知音,出现了幻觉?伯牙没有停止抚琴,他继续弹奏着。不一会儿,身边那个农夫又忍不住叹道:“美呵,洋洋乎,如同江河奔流!”这次伯牙所弹,正是临水之思。伯牙听得分明,刚才正是那个农夫在说话。伯牙停止了弹奏,扭头看那农夫。只见那农夫正凝神望着自己,他满面风霜勤苦之色,而一双眼睛却清澈如山泉。伯牙知道眼前这位农夫不是一般人,他放下琴,恭敬地施礼道:“这是我新创之曲,先生听音辨意,真是知音呵!”两人互报了姓名。伯牙见子期言辞朴雅,气质恳切,喜不自胜。当下又整顿衣冠,认真弹琴给子期听。大雨不觉间停歇了,夕阳落到了山的后面,黄昏如一只大鸟的羽翼翩然而下。而两个初次谋面却已成至交的朋友谁也不愿离去,一个弹,一个听。无论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精到地说出他的心思。伯牙感慨道:“子期,我的心思,无论怎样也逃不出你的心思呵!” 分手的时刻还是到了,子期将伯牙送了一程又一程,互道珍重,执手作别,并约好来年再相见于此。 有了子期这位知音,伯牙本来就精湛的技艺更加精绝,每当他遇到美好的事物,他都会想起子期,每当他遇到不开心的事,也总是弹起七弦琴,对远方的子期述说。日子过得很快,两年过去了。伯牙记得当时的约定,携了琴,去访子期。可是,当伯牙来到子期的家乡时,子期的家人却告诉他,子期已经在一年前病故了。听得此讯,伯牙如雷轰顶,良久说不出一句话来。在子期的墓前,伯牙失声痛哭。失去了人间最珍贵的朋友,伯牙觉得自己再弹琴已毫无意义。他举起琴,对着一块大石头,将琴摔得粉碎。从此不再弹琴! 伯牙和子期如今已经离我们非常遥远,伯牙也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琴学文献。但他们知音相得的故事,感动了后代无数的人们,启发了无数高尚的心灵。传为伯牙作曲的《高山》《流水》也成为历代琴人弹奏、发展的名曲。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向太空发射的飞船上,携带有一张能保存十亿年的金唱片。在这张唱片上,载有代表人类的一些声音,以此向外太空寻找人类的知音朋友。其中,便有由古琴国手管平湖弹奏的《流水》。它代表古老而美丽的中国,正向茫茫太空、向更广阔的世界传达人类美好的愿望。 知音的确是美好的,它比中国士人普遍盼望的知遇之恩更纯洁、更具有心灵的深度。或许也正因为如此,知音的际遇是十分难得甚至罕见的。所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便有无数的人哀叹知音难遇。知音,成了中国人盼望的无比美丽的人生际遇和人生境界,也成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心头的痛。 这样的情感,似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非比寻常的突出表现。相对而言,西方人更重视爱情,他们以最大的激情去吟咏、表达对异性的爱,而无论是诗文、音乐,还是绘画中,以同性朋友间深沉的友情作为题材内容的不多见。 这显然是由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家的生活际遇决定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著文对此进行过透辟的分析。他说,中国古代文人都有游学、游宦生涯,读了书,要去考功名,考取了功名,就要被皇帝遣到地方上去为官,这种求学或官宦生涯,不只是待在一个地方,而往往要东奔西走,今天在广西,明天又到了河南。打起仗来,更是行踪不定。于是,家眷是不能总是跟从的。同时,中国古代又有极严厉的道德约束,就地随便“天涯何处无芳草”地谈恋爱不大可能。那么,日常交往的,便都是些同性的朋友。他们在一起饮酒赋诗、谈论人生问题,度过漫长的昼夜。有相聚,也有离别。时间久了,便成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伙伴。那些没有考取功名的人,更是携带自己的诗文,奔走于官宦门第,希望得到赏识,弄一份事情做做,既为生活,也图谋发展的可能。这样的人,更是饱尝人间辛酸,与有共同命运的人更易共鸣,成为莫逆之交。生命于是便不寂寞,情感于是便得慰藉。所以,是历史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和内容。 在前面“弹琴的讲究”一章里,曾经说过古人弹琴很在意择地择时而弹,弹琴要有良辰美景。其实,最大的在意并不是这些,而是择人——选择知音而弹。这是人之常情,趣味不凡的艺术家也并不例外。一个人写出了好曲,弹成了,一定想有懂得音乐、理解自己的人来听,共同分享美好的感受。如果一个人作了曲子,从来不愿意有第二个人听到,只弹给自己和大自然听,那原因只有一个:知音难觅。事实上,知音自古就是难遇的,特别是一些把自己的精神修炼到很高境界的人,他们的追求远远地高过了一般的人,超拔是超拔了,清越是清越了,但也不自觉地把自己给孤立了起来,大家的快乐你觉得俗,你的境界大家也读不懂。于是,隔阂越来越大。琴的确从一产生开始就是比较雅的,但还不至于雅到大多数人连琴是几根弦都不清楚的地步。“三代以上,家弦户诵”的说法虽然可疑,但那时的琴肯定不是什么稀罕物件。作为民间诗歌的代表,《诗经·国风》里就有许多弹琴的例子,连青年人谈恋爱,吃不下睡不着之际,也还会想着用琴来传达爱情的讯号。魏晋以后,琴渐渐成了清高士人的专利,成了隐逸高士的伙伴,就逐渐有了一种独来独往的个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伟大的思想者庄子以风神卓然的气质发表独特的对世界的看法,他的不羁的精神,到了六朝时期,被苦难深重的士人和艺术家们实践为一种栖形神于山水的艺术化的生活方式,社会上多出了许多的隐士。这种倾向,照《北史·隐逸列传》之说,是“魏晋以降,其流愈广。其大者则轻天下、细万物;其小者则安苦节、甘贫贱。或与世同尘,随波澜以俱逝;或违时矫俗,望江湖而独往。狎玩鱼鸟,左右琴书。拾遗粒而织落毛,饮石泉而庇松柏。放情宇宙之外,自足怀抱之中”。在这种孤独的生活状况中,琴是不可或缺的,但只弹给自己和大自然听,“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长与俗人别,谁能睹其踪”(嵇康《游仙诗》),“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南史·隐逸列传》),如此这般,是以此对自己珍爱的品质的惜护,其中况味,欣慨交集。 …… 作为艺术题材,山水及陶然于山水的内容在古琴、绘画中占据了最大的份额,它们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面容。 那种认为初学者、尚未入门者只能从听由流行歌曲改编而成的琴曲的做法是荒唐可笑的,正如要把我们的民乐介绍到西方,让人家听民乐合奏《拉德斯基进行曲》一样可笑。 如果天下人弹琴都一个样,琴还有什么意思? 弹琴是一项艺术活动,需要有高明的技艺支持,否则,什么人都有可能达到“清”的境界而不一定是琴人。 弹琴者端坐于琴前,琴或置于琴人膝上,或置于几案,弹琴者恰好是一种端然俯视乐器的架姿,无须扭捏俯仰,是一种端庄、从容、谦和、自在的样子。 我喜欢这样的琴家:琴弹得已经极好了,却并不挑琴、非好琴不弹,而是只要把手放在琴上,哪怕是很一般的琴,也像弹雷琴一样,认真地把曲子弹完,而且,脸上神情,一定是欢喜的。 乐器与家具、房屋等相似,都需要与人相处,获得人的气息的滋养。好琴越弹会越和润,劣材则越弹越枯燥。再好的琴,长久地不弹,声音会失去润泽圆融之趣。 如果可以展开来说,我理解的“芳”是内心的芬芳之意,即琴音须有自己的灵魂。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美感之意。 好琴的价值主要不在器物之美,而在于其声之美,在于它们由声传达出的音乐,由音乐表达出的古人及今人的精神境界。 知音的确是美好的,它比中国士人普遍盼望的知遇之恩更纯洁、更具有心灵的深度。 春天到了,就扶犁耕种;麦子熟了,就挥镰收取;大敌当前,便告别麦子,挺戈出征。一切做为都那么自然,欢喜便欢喜,痛苦便痛苦,直接而纯粹。 有独立品格的琴人,不由得要怀想、追慕“古”的简单和健康,希望弹古人的谱领会古人的心怀,当然,也更有人创作新曲以传达合乎古代品质的精神。他们是以精神返回“古”来对抗“今”,走向“明天”的。 琴、棋、书、画是高雅的艺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们之间也有相通之理。只有全面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琴人以及琴乐才会有内涵和底蕴。 简单地说,学院的也好,民间的也好,都应该首先真正把心思放到沉积丰厚的古琴传统中去,诚恳、扎实地向古人学习、向传统学习、向老一辈琴家学习,把人做好,把琴弹好。 …… 全新修订、超值附赠,雅致典藏版。 文字校订,图文互参。收录百余幅珍稀图片:王世襄先生于2006年给作者的来信手稿,作者与成公亮先生合影,作者手书琴诗、琴书等。附赠作者手书嵇康《琴赋》长卷(近1米),可单独取出,装裱珍藏。附赠全新录制郭平、郭思淼古琴演奏曲CD《忆故人》(亦可扫码收听),包括《广陵散》《流水》《白雪》以及《文王操》《龙朔操》等十首琴曲,其中特意列入郭思淼用丝弦琴弹奏的几首管平湖先生版的曲目,以作纪念。匠心设计、全彩精印、装帧清雅,精致书签随机掉落。无论你是否拥有过《古琴丛谈》,这一版值得收藏。 出版近二十年广受好评,市场和读者口碑俱佳。 @长胡子的心脏:文笔清雅,比较全面又温和的介绍了古琴常识。也提出了自己的见地。不错。@Simon W:名师高徒之作确实不同凡响。感谢作者啊。@剑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幽浮N号:很有古典气质的书,讲述古琴的渊流特色、制琴谱尺及习琴中的师友感悟。@观山景:幽远古朴清润浩正的感觉油然而出。@涉谷:匆匆阅完,当真是专业、挚爱古琴之人所写。刨除纯技艺层面的东西,围绕古琴的寄托和教化功能是最令我着迷的。@张英俊不英俊:光是看到作者的序言就已经非常感动。毫不造作又全面的一本好书啊! 真诚纯粹、推心置腹,古琴入门的良师益友。 无论是习琴还是做人,作者始终心怀坦荡,干净纯粹。他对琴的热爱无比真切,因而以恭谨之心做导引,将高深的道理化作日常的哲学,为读者打开通往古琴艺术的宽广路径。如果你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什么样的琴算得上好琴?古琴真的如此神圣吗?普通人为什么要学琴、弹琴?传统授琴的方式有什么好处,在今天是否已然适用?指法技艺与境界品格二者哪个重要?阅读本书,这些困惑都将一一解开。 以文人之笔写琴人之心,鞭辟入里,提升琴学修养BI备。 作者古典文学功底深厚,从文人琴的视角进入,由古及今,在更久远、广博的时空之中,归纳弹琴的讲究,解读传统文化浸润下的古琴艺术;从琴与大自然、琴与人的关系变化,关注琴的历史走向和命运。强调人内心的芬芳之意,关注古琴音乐带给人的欣快和沉静,深入古琴大家的精神世界。《鸿泥阁谈琴录》一篇丰富有趣,以琴学札记呈现,是作者日读琴书的感想心得,形式独特,灵感之光随处可见,爱琴、懂琴的读者可在其中“挖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