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前传:德川幕府与江户城
作者简介
泰门·斯克里奇伦,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艺术史教授、英国学院院士。艺术史博士,英国学院院士。著有《图像》《幕府将军的绘画文化》等书。译者:马宏伟、吕长清马宏伟、吕长清夫妇,著名翻译家。曾翻译出版《丝绸之路》《彩云之南》《六祖坛经》等。
内容简介
本书所讲述的,是东京成为现代日本首都之前的故事。在1868年之前,它还不叫东京,彼时这座城市一直被称为江户。 一直以来,江户城的地位与历史更悠久的古都——京都不相上下。事实上,“京都”这个词原本就是“首都”的意思。古老的京都是神秘的宗教兼文化人物“内裏”(dairi)的居所,“内裏”的字面意思是“皇宫”。古时候,“内裏”曾以“天皇”(tennō)这一头衔统治日本。但在12世纪,武士阶级崛起,天皇的头衔伴随着大权旁落而降级。因此,内裏只能算是现代日本天皇的祖先。1868年,日本天皇重掌朝政,确立了相当于欧洲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政体。自此,日本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内裏”迁往江户,江户因而成了日本的首都。由于江户位于日本东部,于是就被命名为东京(东方之都),而京都则成为一个专有地名。此后的 种种过程将在后记中讨论。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江户的故事,也可以将其命名为东京前传。 小城江户自古以来就有人生活,这一地区曾发现了许多史前文物。但直到1590年德川家族控制江户,江户才成为一个重镇。在此之前的几十年时间里,德川这个伟大的武士家族渐渐崛起。他们在1600年取得了一场重大战役的胜利,并在1603年说服内裏封德川家康为征夷大将军,也称幕府将军,即国家的军事首领。幕府将军必须由内裏任命,如果内裏不掌握实权,只有名义上的最高统治权,那么实际控制并管理国家的是幕府将军。实际上,内裏只不过是傀儡,幕府将军一旦获得头衔则可以世袭。日本历史上有三大幕府时代,德川幕府是最后一个。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对江户做一个评估,考察它的城市规划、文化以及生活。但这并不是一本编年体通史,也并非要对江户包罗万象的城市风貌和超过250年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概述。我们只选取其中的一些片 段,着重讲述这座城市当年的运行机制及其往事经历。其中一部分是关于江户相较于首都的角色定位(这里的首都是指现代的京都城)。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两座大都市在东西轴线上恰好相距500公里。如今,日本的旅游指南上将京都称为“日本的皇城古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如此。但在我们所说的那个时期,即1590—1868年,首都和江户一样,都处于幕府的控制之下。请注意,彼时的内裏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天皇”。作为统治中心和政令中心,这对双子城实际上都是德川氏的领地。 ………… 起初,江户只是一个小村庄,后来演变为一个城下町,再之后逐渐壮大繁荣,但从来都没有做过首都。本书的第一章将探讨江户独特城市概念的形成过程。我们将通过其城市布局来评判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江户的发展遵循了某些大城市的先例,但也规避了某些方面,尤其显著的一点是它拒绝采用四四方方的棋盘格布局。如今的东京经常被诟病为毫无规划,并将其归咎于江户发展初期的漫不经心。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对的。第一章主要对江户看似四仰八叉、杂乱无序布局背后的模型和反模型进行研究与调查。 与日本或东北亚其他地方的早期城市相比,江户在布局中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它的大桥。这是第二章的主题。这座桥不仅格外宏伟壮观,而且被确定为城市中心。在此之前,日本没有哪一个城市有市中心。而树立 一个纪念碑式的焦点来代表一个政权对子民的统治,此前的日本也没有这样的概念。欧洲城市理所当然地有市中心,这个传统起源于罗马广场。从这个意义上说,江户首开日本城市之先河。它的中央大桥建于1603年,也就是德川幕府建立的那年,虽然缺乏文献记载,但它肯定是作为德川家族统治的象征而建造的。 第三章将从具体的城市转向抽象的事物,重点探讨魔力的护佑。随着一步步的发展,江户虽然不再作为一个要塞而存在,但是它与京都相比还是略逊一筹。在其蜕变过程中,有一个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各要素的布局,那就是“大地的魔力”——堪舆术。堪舆术在汉语中用术语“风水”表示,日语称其为“fūsui”。在江户看风水的阴阳师称他们的法术为“onmyō-dō”,即“阴阳道”注2。风水的字面意思为“风和水”,它指的是人类极其需要但又无法驯服的两大力量。风和水必须通过神秘的推算并加以诱导,才能变得温顺。阴阳道也是这个意思,不过是一种更概念化的说法。阴指一切雌性的因素,而阳则代表雄性。阴阳包含了所有的二元性和矛盾性,比如潮湿与干燥、黑暗与明亮、凹与凸等。阴阳涉及一切力量,无论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阴阳道是一门平衡矛盾与对立的学问,对立生万物,而一旦失调则会招来灾祸。保持均衡则受益良多,处置不当则乱象丛生。江户城的建造,其根本依据就是阴阳风水学。 获取魔力护佑还有第二种途径,即神的庇佑,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佛教的庇佑,这也是第三章要探讨的主题。江户原本有一座古老的寺庙,但很快又增建了更多。幕府还下令从全国各地借鉴多处圣地,主要是参考了京都,在江户进行仿造、重现。于是,佛教历史映射到了江户的近代史中,与其产生了紧密联系。由此,江户被推上神坛,成为日本宗教信仰历史的守护者和继承人。 第四章将讲述江户独一无二、最宏伟、最令人瞩目的建筑——江户城。当年普通人无法进入其中,且如今它也已消失无踪(除了前面提到的主堡基础),但它曾经是一个宏大的建筑群,有城楼、城墙,还有住宅和接见大殿,建筑绵延铺陈,形成错落有致的天际线。德川氏的政令就发自这里。江户城的形状和内部布局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进行重现,包括其中一间又一间装饰华丽的房间。我们将对江户城的特点进行解读,由内到外,以便深入理解它想要传达的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对比一下位于京都的同类建筑二条城或许会有帮助,二条城有一部分有幸保存了下来。同样能帮助我们理解江户城的,还有19世纪初为再现江户城壁画而创作的一批筹备画,以及同一批艺术家创作的其他一些没有直接画在墙上的绘画作品,这些绘画得到了保存。 日本的城市若想变得高贵脱俗,还需要另外一种元素。这是一种极其难以捉摸的文化内在,也是第五章的主题。内裏的一个主要职责是传承古代文学经典,尤其是一种叫作“和歌”的宫廷诗。和歌经过精心编选和研究,在宫廷圈子中传播推广,备受推崇。和歌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以真实的地点为背景进行创作。由于朝臣很少冒险行走远处,因此大多数激发文学创作灵感的地点都不可避免地选在京都附近。很少有作家去过江户所在的东部荒原。因此,从文化史上来讲,江户给人一种单薄而贫瘠的感觉。然而,有一篇古代文本是个例外。这是一部采用虚构叙事手法的和歌集,创作于公元900年之前,作者不详,但诗中确实提到了一位远行至江户的朝臣。这部名为《伊势物语》(Ise Monogatari)的和歌故事集记叙了一个无名主人公,因为厌倦了宫廷生活,和几个同伴一起流浪。他们从首都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经过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地方:先是经过富士山,然后来到一条大河,文中写明这条河就是隅田川。当时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但在700年后,这里变成了德川幕府城,成为了日本的权力中心。纵观古典文学经典,《伊势物语》不仅是唯一一部提到江户地区的作品,还是一部影响力巨大的作品。长期以来,《伊势物语》因其创作年代久远和引人入胜的诗句而备受赞誉。其中包含的一些诗歌也收录在其他作品集中,这些诗歌据信为歌人在原业平(Ariwara no Narihira)所创作。在原业平去世于880年,但是目前尚不清楚《伊势物语》讲述的到底是不是某个人的真实旅程——这一点在当时并不像今天这样引起较多关注。以往许多经典著作都比较晦涩难懂,除了学者之外,普通人难以理解;《伊势物语》却与此不同,相当通俗易懂。书里的故事各成一体,互不相干。书中有一段是说主人公(也许就是在原业平)在行路的过程中创作了一首《东下》。对于江户人来说,这对他们的城市和幕府统治做出了惊人预言,证实了江户地区的悠久历史。更重要的是,主人公因厌倦于京都的舒适享受而选择东行,江户的所见所闻深深地打动了他。于是“东下”便成为江户时代文本和图片中的一个主要主题。 在第六章,我们将去见识一些不一样的事情。相较于江户所有的正统特质,江户也有它的“浮世”,或称娱乐区。今天,与“将军”(shōgun)一词同样知名的就是“艺妓”(geisha)。许多日本城市都设有所谓的“游郭”(Kuruwa),这是一个官方许可的供饮酒、娱乐和狎妓的场所。江户逐渐发展出行业首屈一指的游郭,并以其所在地吉原(Yoshiwara)闻名于世。这个地名原本的意思是“芦苇之原”,但很快就被改为更悦耳动听的同音异义词“吉原”。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在日语中频繁使用的双关语,根本就不是(约翰逊博士说的)什么“最低级的智慧”。早在欧洲的城市风景画开始流行之前,浮世绘(ukiyo-e)创作就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浮世绘作品题材丰富,既有表现江户餐馆的,也有描绘女子闺房的。红灯区作为性剥削场所有很多值得谴责的地方,吉原尤甚,但是它们同时也催发了令人赞叹的多层次文化表达。因此,第六章将着力讲述吉原,特别是它在江户世俗文化中的位置。吉原被建于江户城外,是为了维护幕府城市的法纪和尊严,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为了避开这一切。我们将在这一章讨论从江户到吉原的旅行经历,看看“正统”是如何让步于“浮世”的。 最后,我们将在后记中看到江户在1868年变身为东京。随着幕府倒台,江山易手,江户城变成了首都。为了满足新政府的需要,武士的宅邸被没收改造,为新政府所用。城内修建起了旅馆、法院和火车站。木质建筑用砖瓦进行了加固。江户人赖以乘坐的轿子和渡船等城市交通工具让位于人力车和马车。当幕府之城转变为日本的现代首都时,江户便渐渐成为传说。 1.一部好看、好读的江户城市史,一次赏心悦目的东京纸上行旅。从古至今,日本都是我们国人的关注焦点,而它的首都东京更是焦点中的焦点。本书主要讲述了德川幕府时期的东京历史。虽然本书名为《东京前传》,却是将景物描绘与史实相结合,以景色、建筑的变迁解析日本历史的变迁,辅以百余幅精美插图,图文并茂;不仅可以作为研究、学习东京前史的教科书,也可以作为去东京旅行的手册使用,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2.2022年“福冈亚洲文化奖·学术研究奖”获奖者泰门·斯科里奇重磅作品,从艺术、考古、建筑等多方面,抽丝剥茧揭秘东京这座魅力之市的历史基因。本书作者泰门·斯科里奇1961年出生于英国伯明翰,1985年从牛津大学(东方研究专业)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获得艺术史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至2021,他继续在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SOAS)从事研究,2021,他开始担任设于京都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简称日文研)的教授。2018年,他成为英国学术院(British Academy)院士。泰门·斯科里奇教授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日本学家,知识渊博,尤以研究江户时代的艺术史见长,不断以视觉信息(视觉史料)的形式揭示历史。艺术不仅是他的研究对象,也是他的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