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湖南人民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15.10
折扣购买: 永不消逝的电波李白/英烈故事丛书
ISBN: 9787556122158
地处湘赣边界的湖南浏阳市张坊镇,有一个群山环抱 、风光旖旎的田园村庄——板溪村。这里溪水潺潺,山间 莺歌燕舞。相传在远古时代,舜帝南巡到湘东大围山,在 这里休息,当他看到这崇山幽壑之间,人们过着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时,非常欣慰。 于是,他带着妃子和大臣们乘龙舟顺着清澈的溪水游览, 并在水面放上五彩斑驳的木板,这时四周的山上奏起了雅 乐。后来,人们就把这里叫做“板溪村”。 1910年5月1日,一个婴儿的哭声从茶山屋中传出。这 个婴儿,便是后来党中央派驻上海从事秘密情报通讯工作 、在敌占区不断发出红色电波的李白。 李白,原名李华初,父亲李荣德,母亲施氏。全家仅 有的是祖上留下的一间半土屋和七分五厘田。母亲生李白 那年,长沙爆发了轰动全国的抢米风潮,广大人民处于水 深火热之中。 母亲生下他七天就下地干活了。李白终日在田边的箩 筐里度时光。当他能爬、能走时,田埂成了他玩耍、睡觉 的场所。李白小时候很讨人喜欢。从会说话起,父母就教 他要懂礼貌。每逢见到长辈,他喊得格外亲热,邻里乡亲 都说华初这孩子将来有出息。 李白诞生的时代,风云变幻。板溪村,这个表面上似 乎很恬静的山村,实际上充满了凄风苦雨。李白出生后, 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正处于奄奄一息之中,中国被帝 国主义列强分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在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 上。长夜漫漫,风雨如晦。中国的农民更为贫穷,起早摸 黑如牛似马地劳动着,到头来还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板溪村来板溪村, 十户人家九户穷; 有女莫嫁板溪村, 红薯柴棍度一生。 从这饱含血泪的民谣中,可以看出板溪村人当时生活 的苦难,李白一家也不例外。 李白的父亲李荣德是一个忠厚朴实、勤劳节俭的农民 ,自幼学会了染布手艺。为了生计,一家人在张坊镇上租 了上洪“五大康”染坊,并将招牌改为“李大康”,经营 多年。李白的母亲施氏共生育了七个孩子,长大成人的有 四个,李白是长子,其次是李白的妹妹,叫李素梅,李白 的两个弟弟分别叫李华庆、李华祥。 染房的收入甚微,每年除缴纳租税外,所剩无几。全 家一年到头,只能勉强维持半饥半饱的生活。也许是由于 长年的艰辛生活,李白的父亲养成了一种克勤克俭和任劳 任怨的性格,对孩子的要求也很刻板严厉。李白从四五岁 起,就跟着父亲在染坊里转,一边看,一边学。到6岁,为 了帮助父亲多挣几个钱,他就开始在染坊干起活来。 每天,天刚蒙蒙亮,李白就跟父亲一同起床,帮着调 染料、传递布料,晴天还要帮着晒布料、收布料,忙这忙 那。李白虽小,可干事却格外精心,做事有条有理,谁见 了都要夸奖几句。 李白的母亲施氏是一个勤劳纯朴、宽厚随和、心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