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湖南人民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17.20
折扣购买: 军之良才朱良才/英烈故事丛书
ISBN: 9787556122554
1900年9月27*,朱良才出生于湖南省汝城县外沙村 一个农民家庭,原名朱绍时。 外沙村位于县城西7公里处,原叫西区,山环水绕,民 风淳朴。20世纪初叶,全村共200多户人家,全姓朱,都是 明朝太子太保、两广总督朱英的后代。 朱良才1岁时,父亲病逝,家境*渐艰难,但母亲对孩 子读书的事,一点也没有懈怠。朱良才刚刚6岁,便被母亲 送到村中的蒙馆读书,先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字 文》,稍大一点儿后,又读“四书~‘五经”等。后来, 因为家中生活实在困难,朱良才只好辍学回家,帮助两位 兄长种田。 人虽然离开了课堂,可小良才的心,仍在书本上。在 放牛拾柴的间隙,他仍不忘读书,手里拿着根树枝,在地 上写呀画呀的,并饶有兴致地面对着大山,高声背诵诗句 。他背得*多的,是朱英咏颂故乡的《大官夕照》:“巍 巍作镇桂阳西,*暮山高望不迷。崖挂烟霞红欲敛,林归 乌鸟倦仍啼。溪头影落渔人钓,岩畔阴移杖者藜。莫道黄 昏轻仰止,晓来依旧作云霓。”兄长和邻里见了,都笑他 是“书痴”。这首诗,直到晚年,他仍能背诵。 朱良才14岁时,维新之风刮到了汝城,县里一些维新 派办起了新学堂,叫县立高等小学。学校招生的榜文贴到 了外沙村村头。当时有人去报考,朱良才也为之心动,心 想若要成为**栋梁,不读书不行,就把想法告诉了母亲 和兄长,但他们都不同意他去,理由是家境贫寒,即使考 上了也无力供读。朱良才求学心切,便背着母亲和兄长, 跟着村中的私塾先生到了县里。 第二天,叔叔朱帮垣就找来了。朱良才以为叔叔千方 百计地追到县城,是要把他带回去,就把自己渴望上学的 想法告诉了叔叔。不承想,叔叔来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带 回去,而是鼓励他好好考试。原来,叔叔听了朱良才的母 亲阻拦他上学的话后,主动说服了自己的嫂子,而后又四 处寻找,一直找到了县城。这事让朱良才感激叔叔一辈子 。他说,要不是叔叔开通,他根本就不可能到县城去上学 ,自己的一生,也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活法了。 知道叔叔支持自己考学,朱良才很高兴,可又顾虑自 己学的都是旧学,而且又辍学了一段时间,担心自己考不 上,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忐忑不安地进了考场。 考试的作文题是“学习”。从来没有接触过新学的朱 良才,根本不懂得什么叫作文,就根据自己渴望读书、渴 望*后能为国为民尽力的心情,写了篇文章。文章写得实 实在在,深得主考先生的好评,他被录取了。那时,学校 对家中生计贫寒的学生都给予补助,发给衣服和书籍等物 ,每年只需交10元小洋膳费。有了这样的条件,母亲和兄 长也就允许他上学了。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