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历史(被遗忘的历史事件)
作者简介
黄朴民,先秦两汉军事史、《孙子兵法》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敦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会长。 专擅治史,更精国学;视野宏通,观点犀利。2013年在《百家讲坛》解读《孙子兵法》,引起全民讨论热潮。 所著《何休评传》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评论何休学术思想成就的专著。 主要著作: 《春秋军事史》 《孙子兵法详斛》 《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 《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 《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
内容简介
汉代“表章六经”的政治文化学意义 一、“表章六经”与独尊儒术的历史进程 汉帝国崛起并在武帝朝达到鼎盛,当然是多种因 素决定的,但选取儒家作为帝国的统治思想,以儒家 为主,整合法家、道家的思想文化政策,则是众多因 素中十分重要的一条。这一思想文化制度的确立,对 汉帝国制度的完善、伦理道德的确立、政治的运作都 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很显然,武帝朝的改革,首先是从思想文化人手 的。因为不解决思想问题,改革不可能顺利进行;选 择正确的统治思想,关乎王朝的长治久安。为解决黄 老思潮所倡导的垂拱无为的政治风气,意欲有所作为 的政治家们把目光投向了一直在民间流传发展的儒学 。儒学最擅长的就是制礼作乐,搞制度建设和伦理道 德建设。黄老学说所短,正是儒家学说之所长。和黄 老相比,儒家的学说是积极有为的,是进取的。统治 阶层选取儒家学说作为官方学说,就是发出了大汉帝 国的政治要由循默无为转变为积极有为的信号。 儒学的最早推手不是汉武帝,而是以窦太后的娘 家侄子窦婴和田蚧为首的一个政治集团,建元元年( 前140)十月,即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选拔 帝国统治人才。就在这次人才选拔中,丞相卫绾提出 一个不同寻常的建议:“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 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卫绾提出 这个建议,显然是透漏出当政者欲统一思想的意思。 但此时朝廷大政仍然掌握在喜好黄老之术的窦太后手 中,卫绾的举动是对她的权威的挑战,不久即遭到清 算罢相。而其实卫绾背后的真正推手是窦婴和新贵田 蚧。窦婴与田蚧二人“俱好儒术,推毂赵绾为御史大 夫,王臧为郎中令”,在他们周围已形成一个儒学政 治集团,他们是不会甘心于卫绾的废黜而放弃对掌控 政局的尝试的。 但是,不久窦婴、田蚧、赵绾等人就和窦太后发 生了激烈冲突:“太后好黄老言,而婴、蚧、赵绾等 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在罢 免“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方正 之后,继而“贬道家言”,向黄老之术开刀,这就接 近独尊儒术了。但他们的行动遭到窦太后强有力的反 击。建元二年(前139),赵绾奏请以后不再向窦太后 奏事,欲将窦太后排斥出政局,窦太后大怒,“乃罢 逐赵绾、王臧,而免丞相婴、太尉蚧”,独尊儒术的 行动遭遇挫折。 不过,窦婴、田蚧罢相以及赵绾、王臧下狱死, 并没有影响整个独尊儒术运动的推行。一方面“务推 隆儒术”的田蚧因与武帝母亲王太后关系密切,故仍 然对朝政有着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一大批儒生通 过招贤良文学进入到统治阶层,对朝政施加自己的影 响。他们都是儒学的坚定拥护者和将儒学定为官方学 说的强有力的推动者。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两位治“ 春秋公羊学”的专家董仲舒和公孙弘。 公孙弘可以说是推动儒学上升为官学的一个十分 关键的人物,但他本身在经学方面没有什么造诣,也 不是什么正宗的春秋公羊学家,只是“习文法吏事, 而又缘饰以儒术”,之所以打起“春秋公羊学”的旗 帜,不过是他干禄的手段而已。 在汉武帝时举贤良文学,那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 了。老的政客总是容易哄小皇帝,公孙弘就很能哄汉 武帝。他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外宽内深”,他做 了一件事不仅使得窦婴、田蚧等推隆儒术的成果得以 巩固,还作为历史的成果延续下去,那就是把博士官 由皇帝的顾问官变成了教育官。他向汉武帝建议:“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 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 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 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 ,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 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 异等,辄以名闻。” 如果说公孙弘运用政治手腕,让儒家的博士官控 制了教育权,控制了候补文官的选拔权,从帝国政策 方面奠定了儒学复兴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真正的 “春秋学”大师董仲舒建议“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 序以化于邑”,则是通过在中央和地方设置专门教育 机构来推广儒学。这两条措施,奠定了儒学在汉王朝 的主流学说地位,从此遭秦始皇焚书坑儒大劫的儒学 有了官方的大力支持,很快繁荣起来:“自武帝立《 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 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 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此外,董仲舒还从理论上给予公孙弘呼应,在《 天人三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建议,并从“天人感应”的 角度做了说明。董仲舒与公孙弘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统 一,完成了将儒学定为汉帝国官方学说的程序。 …… P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