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名相(帝国的智囊团)](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190924/15/20190924151128970.jpg)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34.00
折扣价: 21.10
折扣购买: 大明名相(帝国的智囊团)
ISBN: 9787511351814
志超,从事古代史研究多年,发表过多篇历史类论文。现潜心创作,为喜好读史的读者揭开历史神秘面纱,从细节还原全貌。
台州式的硬气 浙江台州,一个中国东部沿海,一个中国版图上 并不算很特别的地级市,但这个地方却因为方孝孺而 被提及、被熟知。连同方孝孺一起被熟知的,还有“ 台州式的硬气”。 那么,什么是“台州式的硬气”?这台州式的硬 气又怎样浸润了方孝孺的品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想要了解“台州式的硬气”,还是先来分析一下当地 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从地理上看,台州居山面海,雁荡山、天台山、 苍山、大雷山分别分布在台州的南部和西北部,将台 州与外界阻隔,台州的东部则是大海,台州就被山和 水包围其中。明代王士性曾经在《广志绎》中这样描 述:“浙中惟台一郡连山,围在海外,另一乾坤。” 因为山川海水的包围,台州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但是 却形成了自有的一片天地。 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写道:“(天台山)夫 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 丽矣。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 冥奥,其路幽迥。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干千岭; 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陟,** 莫由堙祀,故事*于常篇,名标于奇纪。”意思是说 ,天台山险峻奇特,景色很美,仿佛将世间山脉的美 好瑰丽都已经汇集于此。尽管并不是五岳中的山脉, 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它的美好。从中可见天台山不仅险 峻,并且还资源丰富,景色秀美,幽然独立。 陶弘景这样形容天台山——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 ,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山有八重” 蜿蜒绵长,“一万八千丈”的高度仿佛将山里形成了 一个小世界,“周回八百里”的曲折幽暗,又似乎进 入桃花源般与世隔*,别有洞天一般。 地理位置的封闭性,阻隔了台州与外界的沟通, 交通不便,商业不通,这里的百姓们只能依赖自然。 依靠耕地打鱼生存的百姓也保持了淳朴自然、刚烈正 直的性格,注重气节、忠义。 历**,台州远离京城,是边远之地,蛮荒之地 ,偏僻荒凉,很多官员被贬谪到这里。无论是初唐四 杰的骆宾王,还是寄情山水、自号“放翁”的陆游, 都曾经与台州结下了不解之缘。陆游当年参加进士考 试,因为名次居于秦桧的孙子之前,被秦桧在未公布 的榜单上删除,*终落榜回乡。之后陆游游历了天台 山,在天台山上他雨中闲游,拜访僧人,畅游于怪石 飞瀑、秀竹山花之间,满眼的青翠萦绕,悦耳的水花 四溅抚平了他的心灵,也陶冶了他的心智。他曾经在 诗中写道:“竹舆冲雨上天台,绿树阴中小阁开。” 在他眼中,天台山就像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美不胜 收。 台州还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典型代表, 在这里,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交汇在此,还兼 容了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和以南宗为代表的道 教文化,实现了儒、释、道的三教高度统一,不同宗 教文化的融合,使得天台山形成了复合型名山文化, 使这个并不**的城市在文化上散发出灿烂光芒。 封闭的地理环境,灿烂的文化,质朴的百姓,让 台州尽管身处东部沿海,却少有江南文化中的绵软, 而是自成一派,人们的性格刚烈、硬朗;尽管被自然 阻隔,人们却并不野蛮,而是不屈不挠,形成了“台 州式的硬气”。 雄奇挺拔、飘逸俊秀的山水风光,孕育出的是刚 烈忠义的百姓。在台州的历史中,方孝孺不是**个 ,也不是*后一个。一个又一个的台州人前仆后继, 他们勇往直前,冒死劝谏,不向权贵势力低头,形成 了文人的脊梁。 柔石和方孝孺,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两个 台州人,在面对生死的考验时,都选择了从容面对, 他们骨子中流露出来的“硬气”和“迂”值得我们去 认真品味。 “硬气”在汉语中多是指刚强、有骨气。《红楼 梦》第八十回写道:“无奈儿子偏不硬气,已是被他 挟制惯了。”老舍的《月牙儿》中也有这样的使用: “我有时很硬气,有时候很软。”这里的硬气就是指 为人处世时的强硬。 方孝孺和柔石身上显然不侧重于这种对人对事时 的强硬,而是*强调一种内在的潜藏在骨子中的气节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气节,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是气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是气节,方 孝孺和柔石的宁死不屈*是气节。 什么是气节?气节就是坚持内心,面对压力不屈 服。方孝孺一定要死吗?显然不是。那么为什么方孝 孺在能够活下来时却选择坚持一死?即使遭*极刑, 为什么还能够从容地面对死亡?因为铮铮铁骨,因为 不屈的气节。 这硬气,这气节,让方孝孺在面对朱棣的假意屈 服、高官厚禄面前不卑不亢,坚持原则,坚持内心, 保持自我的情*。 再来说“迂”。但凡和“迂”沾上边的词,总会 给人一种笨拙的感觉,总会显得陈旧、不合时宜。因 为“迂”中蕴含的是不顾一切的坚持,这往往会令人 感觉到迂*、执拗。鲁迅是真的以一种嫌弃和嘲笑的 口吻看待柔石吗?显然不是,因为在后面,鲁迅曾经 评价柔石:“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损己利 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可见,鲁迅是用 一种看似贬低的口吻来褒扬柔石,褒扬他的气节和高 洁情*。一个将民族的气节背在自己身上的人,该是 多么地令人肃然起敬。 当然,也要承认在某种程度上,这“迂”背后有 着很多的不切实际和封建色彩,从政权斗争的角度来 看,方孝孺批判的是一个封建政权,捍卫的是另一个 封建政权,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这并不 能因此就否定方孝孺英雄式的骨气、“台州式的硬气 ”,因为情*的保留、文人传统的延续全仰仗这骨气 和硬气。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显然 ,方孝孺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因为他捍卫的是气节, 是不苟且于世的正义。 P4-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