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29.90
折扣价: 18.00
折扣购买: 经典常谈(青春版)/大家小书
ISBN: 9787200156447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 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 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 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 ,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本书所谓经 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 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 ,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 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 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 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 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 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 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 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 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 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 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 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 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 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 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 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 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 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 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 “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 。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我们知道清 代“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 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 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 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 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 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商务印书 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 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 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 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 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 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 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 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 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 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 ,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孤负编撰 者的本心了。 这部书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照编撰者现在的意 见,“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 ”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 其实什么都只 有一点儿! “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