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学案(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密记修订版)/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作者简介
岳南,原名岳玉明,山东诸城人,1962年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历任宣传干事、编辑、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等。著有《风雪定陵》《复活的军团》等考古纪实文学作品十二部,有英、日、韩、法、德文出版,海外发行达百万余册。另有《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传记作品十余部。《南渡北归》三部曲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亚洲周刊》评其为2011年全球华文十大好书之冠,称其为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评论称:作者的感叹深沉而悲怆,令人惊悚不已——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岳南等作家写出这一年的好书,展现出全球华人的软实力及不断“向上的力量”。
内容简介
序章 千年梦寻 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夏,关东大地一场暴雨 刚过,河东郡汾阴县雕上后土祠巫锦,忽然发现祠堂旁原 有的一条小路上有个地方呈钩状陷了下去。出于好奇,锦 拿了一把锄头照下陷的地方挖掘起来,想不到那锄头一落 入泥坑,便砰然发出金属撞击的声响。锦先是一惊,继而 想到莫非这地下有什么秘藏的宝贝?想到此处,一股热血 涌入头顶,索性甩开膀子挖了下去。只一会儿工夫,坑中 露出了一件长方形的金属铸造物。“果然有宝贝。”锦惊 喜交加,更加起劲地挖掘起来。随着泥坑的不断加深扩大 ,整个铸造物的原形全面暴露——这是一件看上去极其古 老的青铜大鼎,此鼎硕大异常,器腹如城墙般雄壮,整个 造型厚重典雅、威严肃穆,周身透出咄咄逼人的恢弘气势 。见到此器,锦在一阵狂喜之后,又蓦地意识到此事非同 小可,必须立即报告官府,否则,说不定会引来什么意想 不到的横祸。 当地官吏闻讯,觉得此事颇为新奇,便跟着锦前来现 场察看,果然看见一硕大青铜鼎静卧于泥坑之中。这地方 官吏从未见过有如此精美、庞大的青铜鼎,隐约感到了什 么,便决定派人飞马驰报河东郡太守。河东太守闻听此报 ,先是大惊,接着半信半疑地亲自带人前来观察。这河东 太守本是儒生出身,对古物颇有钻研,一见大鼎便两眼放 光,惊叹不已。待反复验看之后,嘴角露出了一丝外人难 以察觉的微笑。 河东太守心中明白,鼎作为祭祀等用的礼器,在商周 时期常被奴隶主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贱”,鼎是一种 按照大小轻重来划分统治者权力、身份、等级的标志性器 物,传言得重鼎者得天下,故才有了“问鼎中原”等成语 。五年前,不可一世的汉武帝于汾水河畔得一大鼎,认为 是天降吉兆,将鼎迎于长安后,接连摆宴庆贺五日,并大 赦天下,不久又将年号改为元鼎元年,以示对这次得鼎事 件的纪念。那得鼎、迎鼎和送鼎甚至是以鼎为由头在皇帝 面前拍马溜须者,自然是升官发财,各有所得,朝廷内外 皆大欢喜。有了这个先例,河东太守不敢怠慢,除命当地 官吏对此鼎严加看护外,立即回府写就奏章呈报汉武帝。 汉武帝闻听汾阴又出一重鼎,龙心大悦,认为苍天又一次 授意,福星高照,在证实确切无误后,便立即下诏,将鼎 掘出,由河东太守亲自护送到京都长安设祠供奉。 当鼎进入长安后,朝中群臣公卿认为又一次升官发财 的机会到来了,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极尽吹捧奉迎之 能事,将此鼎誉为旷世珍宝、天下罕见之神品。更有阿谀 奉承之徒如齐人公孙卿等,觉得只是一味吹捧尚不足以引 起皇帝的重视,便引经据典,较其他人更胜一筹地趁机进 言道:“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铸 九鼎,皆尝鹃烹上帝鬼神。遭圣则兴,迁于夏商。周德衰 ,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而后又借一个叫申功的 古人之口奉迎道:“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汉之圣者在高祖 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封禅七十二王, 唯黄帝得上泰山封。……汉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仙登天 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