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疆说
作者简介
陈凯,一九八六年生,原籍陕西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毕业 二零一三年—至今,从事记者行业
内容简介
力挽狂澜 浪潮到来前,远处先呈现出一个细小的白点,转眼间变成了一缕银线,并伴 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白线翻滚而至,几乎不给人们反应的时间,汹涌澎湃 的潮水已呼啸而来,潮峰高达3 ~ 5 米,后浪赶着前浪,一层叠一层,宛如一条 长长的白色带子,大有排山倒海之势。 涌浪如突兀而起的醒狮,化成一股水柱,直冲云霄,高达十余米。由于大坝 的横江阻拦,直立的潮水又折身返回,形成一个“卷起沙堆似雪堆”的奇特回头潮。 而此时江水前扑后涌,上下翻卷,奔腾不息。 江中心,是一艘灰白色的轮船,没人能够判断,它不知死活的勇气究竟来自 何处,又是如何从滔滔巨浪中英勇突围到达江心,海浪继续怂恿着周围的浪兄浪 弟,用它们的张牙舞爪来嘲笑白船的不知天高地厚。 台风中,数米高的巨浪,如同张开大嘴的鲨鱼,在它的怀抱范围之内,哪怕 是一根羽毛,也难逃浪爪。 翻滚的浪花,响亮地拍打在船的甲板上,水手们大气都不敢出,橘黄色的救 生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此番阵势,就算是训练有素的海豹突击队,恐怕也难免 会有心提到嗓子眼的焦虑和不安。 他在驾驶舱内,气定神闲,目光坚毅,未表现出一丝的慌张,耳畔萦绕不去的, 是风雨拍打玻璃和甲板的回响。无论攻击来得多么猛烈,他的表情从未有异。 数吨重的塔吊安全地从江中心被拉往大桥基建旁,浪潮的喧闹渐行渐远,他 从驾驶舱走出,从甲板上跳下,快速整理了一下衣服,带领水手整齐地按照出发 前的“一”字形排开,岸边的炮手也早已准备就绪,三声礼炮完毕,一枚鲜红的 勋章,灵巧地佩戴在他的胸前。 太阳镜上折射出来的光圈,将整座大桥包裹住,继而,浪花随着镜面的反射, 如决了堤的闸口,向各处流淌、蔓延…… 水手们叫他阿郁船长,我们称他为:阿郁。 临危受命 阿郁大学学的是海事专业,从学校毕业后,在杭州市交通局钱江三桥工程建 设指挥部任职,当时钱塘江上修建的第三座大桥,是由杭州市政府与香港恒基地 产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建,属合资企业。 钱塘江三桥是当时亚洲第一条最大的斜拉索大桥,已被记入历史之最。阿郁 印象最深的是桥面上的斜拉索,江潮来临的时候,他需要用吊车把拉索吊到桥面 上去,如不抢占时机,水位不够,退潮后,船就会搁浅。但江潮来时会非常危险, 为抵抗潮水的冲击,就要等潮水到来时在钱塘江上过潮,待潮水平稳后,又要将 船安全地靠上桥墩,才能确保将斜拉索安全地吊上岸。 斜拉索拉一趟,前后要一个月,在外面开船的人,根本没见过这么大的钱江 潮水,既不懂在钱江大潮下如何驾驶,又不懂江潮的规律和特点,由他们来驾驶, 随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船本身又装载了上百吨斜拉索,所以必须要找专职的船 舶驾驶员。阿郁当时在工程安全一科,得知这一情况后,他主动请缨。当时,杭 州市交通局副局长、钱江三桥副总指挥告诉他可能会存在的危险性,并希望他能 考虑清楚这份责任和可能产生的后果,阿郁笑笑,最终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出 色地完成任务后,被记下杭州市钱江三桥工程建设二等功。 因为工作积极,阿郁在船上任大副期间经历了一个调整期,鉴于他没有背景, 但有能力,工作又积极,还有在钱塘江驾驶船只的实际经验,随后被派往钱塘江 港监系统任职。内河港监属于杭州市交通局管辖,派专人在施工现场巡逻,负责 三桥桥面和大桥水域周边的安全。 阿郁在任期间,没有出过一起撞船、沉船等交通事故,他的工作得到了杭州 市交通局和钱江三桥工程建设指挥部的高度认可,并问他是否愿意来指挥部负责 桥面和施工安全。 当时作为浙江省、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在确保钱江三桥的工程质量为前提下, 要求建设管理和施工单位加快工期完成任务。在所有工作人员不分昼夜地辛勤努 力下,用了不到3 年的时间,钱江三桥正式建成通车。 桥面施工方,是由湖南路桥总公司负责建设,桥建好,要设置收费管理所和 相关职能部门。阿郁当时所在的钱江三桥管理所,最多时,有130 多名职工,他 被任命为稽征股长。若是出现公路、桥面养护、规费稽征、逃票、司机不交费、 超载超重车辆、路政管理等问题时,稽征股长都要管。但只要是阿郁接管的工作, 他都事无巨细,兢兢业业。由于能力出色,后来阿郁又被提升为钱江三桥管理所 副所长、恒基钱江三桥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这也是他第一次正式走上仕途。 快马加鞭修建好的三桥,经济效益不是很好,而且桥面状况时常出现问题, 一下雨就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政府和施工企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媒体上时不 时也有负面消息出现,对整个钱江三桥的影响很大。 每个人似乎都在疲惫地奔波着,恍惚间就像是一群漫无目标的游魂。 她不过是生命中经历过的一个“感叹号”,一位转瞬即逝的匆匆过客。 他在寻找着理想的彼岸,没有人来拯救他,他只能自我救赎,在茫茫的大海中孤独地穿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