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汉字思维
作者简介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纵观教育发展现状,更多的疑问在我们脑海中徘徊:如今教育发展了,为什么各领域涌现出来的大师却越来越少?为什么很难培养出摆脱标准答案、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为什么有学者认为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了,但软实力尚不够强大?正是这些疑问,促使作者走上了“汉语思维”的研究与开发之路。 本书是作者十几年潜心研究的结晶。它将被撕成碎片的汉语,还原成为一个整体。它展现的不是某个具体汉字的个体魅力,而是汉语原创时的整体思维形态、生动形象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中国社会发展史,让孩子在画面、故事和历史中,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有机整合,从而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此外,本书还将抽象的字和词放置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在抽象和具象的转换间,不仅引导孩子认字识字,还能认物和识事,帮助孩子开发智能、启迪智慧。 本书打破传统教育的藩篱,重在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系统的汉字思维,让孩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营养。细细品读此书,恭喜你可以找到解码“钱学森之问”的密钥了。
内容简介
第1节 从“人”到“仁” 从今天开始我们讲《汉语思维探秘》系列讲座,这个讲座我们从哪里开始讲起呢?就从我们人类自身讲起,就从一个“人”字开始讲起。 请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古代最早的“人”字是怎么写的? 我们中国的文字,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的,据说黄帝派他的史官仓颉创造出了文字。所以,汉字的产生距今至少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由于时代实在久远,导致没有任何资料能够留存下来,所以我们今天并不知道仓颉造字的时候,最初的“人”字是怎么写的。但是商朝的时候,人们刻在兽骨和龟甲上的文字,也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甲骨文”的文字,现在已经发掘出来了,可以让我们一睹当时的“人”字的真容。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就是甲骨文字形的“人”字——。看得出来,甲骨文的这个“人”字,就像一个侧着身子站立的人形。所以,“人”字是一个象形字,看起来就像一个人的形体。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文字不仅刻在兽骨和龟甲上,同时人们还把它还刻画在一些其他材料上,譬如刻画在石头上,刻画在竹简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刻在不同材料上的“人”字。 ——这是一个中国古代刻在玺印上面的“人”字,这个“人”字是不是就像一只用四肢在地上行走的野兽?其实它并不是野兽,而是类人猿,是我们人类的祖先,这时的他正在慢慢地向人演变。 ——这是一个中国古代刻在石头上面的“人”字。你看,他的身体正在向上挺起,前肢稍稍离开了地面,后肢则慢慢地站起来,还有一点战战兢兢的感觉,是不是这样呀? ——这是一个刻在竹简上面的“人”字。你看,这个“人”的前肢这时候已经完全腾空,离开地面了,但是上身还是有一点前倾,后肢还没有完全站稳。 ——这已经是一个非常规范的甲骨文了。这个“人”的前肢已经变成了手,而后肢则变成了脚,他的身体这时候已经完全站直了,已经完全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了。 如果我们把上面这几个不同的“人”字放在一起,排成一行,这能让我们想起什么呢?对,这就是一个人,他从婴儿时期的爬行,到幼儿时期依靠桌椅的助行,再到成人之后的直行,这是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成长史?同时,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人类的进化史:从古猿开始,慢慢地演变成了类人猿,最后演变成了直立行走的人,从此也就有了我们人类。大家看,一个简简单单的“人”字,就把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史和人类的演化史,全部真实地再现出来了。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一个特殊的“人”字,这是一个模拟假想的“人”字——,和甲骨文的“人”字——相比,这个“人”字()在字形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它添加了两笔。是哪两笔呢?其中的一笔向前,表示向前迈开的脚;还有一笔向后,表示向后摆动的手——说明这是一个直立行走的人,他正在迈步向前走。那么,人的双脚为什么是向前迈?人的双手为什么要前后摆动呢?双脚向前迈,是为了向前走;双手前后摆动,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只有这样人在走路的时候才不会摔倒。行走的时候,只有保持身体的平衡,我们才能走得快,行得稳。 大家想一想,楷书的“人”字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说只有它最能够代表人呢?因为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双手逐渐腾出来了,不用在地上行走了。双手腾出来以后,能干些什么呢?你看我们的这双手,它能拿,能捏,能把,能控,还能紧握拳头……是不是这样?我们的手能做很多事情。所以说,人的身体上面最能代表人的,就是我们的这双手。 为什么我们的手能做这么多事情?你看我们这双手的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已经不再是用来走路的前肢了,并且手的五指的各项功能也已经开发出来了。我们把自己的手掌伸开,再把大拇指张开,拇指与食指中间这个凹的地方叫什么?叫虎口。这个虎口像不像一个“人”字形? 拇指的“拇”字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对“拇”字的解释是:“拇,将指也。”也就是说,我们手上的这个大拇指就像一个将军,而其他的四指呢?就像普通的士兵。你瞧,这个四指排列得非常整齐,而将军在发号司令。将指与这个普通四指之间,它们是既协力,又同心,中间是虎口,这样拇指与四指之间就可以形成合力。所以,我们这双手就能拿,能捏,能把,能握,能掌,能控……只要我们一出手,那就无所不能,是不是这样呀?譬如:时机,我们能把握;分寸,我们能拿捏;局势,我们能掌控……五指之间的团结协作,就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可谓是五指一心,众志成城。 手的功能开发出来了,古猿慢慢地演变成了类人猿,并最终演变成为我们现在能够直立行走的人。 人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人与人之间免不了要相互交往。那么,当两个人走到一起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怎么做呢?我们会各自伸出自己的一只手,然后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也就是说,当两个人的手握在一起的时候,表明双方之间没有敌意,是友好的,是可以交往的朋友。那么,朋友的“友”字又是怎么写的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友”字的篆体字形——,它实际上是由上、下两只手共同组合而成的——两只手紧紧紧在一起,这就是友。 我们常说:某个人是我的朋友。那么,什么叫朋友?朋友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现代社会里,朋友是指相互之间有交情的人。但是在中国古代,朋和友却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古人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什么叫同门?就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习的人,这样的人称为同门,也称为朋。今天呢?我们称之为“同学”;什么叫同志?具有相同志趣的人,这样的人称为同志,也称为友。所以,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同属一个政党的人,相互之间就可以称为同志。这样看来,“同志”这个词并不是共产党人的专利,实际上目前在台湾的国民党人,他们相互之间也是互称同志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个“手”字。今天我们写“手”字的时候只是一个字,但是在古代,左手和右手是不同的两个“手”字。关于这一点,我们从甲骨文字形就可以看得出来:一撇向右的字形表示右手,一捺向左的字形表示左手,这两个字形都表示手。你看,非常微妙!有了这双手,我们就能做事。譬如:石块,我们能敲;工具,我们能造。我们这双手能开展各项工作,进行各种劳动,靠的是什么呀?我们这双手上的虎口可是第一功劳! 而这个“人”字呢?字形造得就像虎口,大家看,是不是很像呀? 那么,这左、右两只手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吗?不一样。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我们来看《说文解字》对“左”字的解释是:“左,手相左助也。”《说文解字》又说:“扶,左也。”“助,左也。”这些解释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左手只是扶持一下,稍微帮助一下,起一个辅助作用,主要工作还是需要依靠右手来完成。看起来是两只手,实际上所代表的是不同的两个“人”,他们之间配合密切,有刚有柔。左手主要起辅佐作用,那就要心甘情愿当副手,不要喧宾夺主。 我们的这两只手有两个虎口,虎口就像“人”字形,所以手与手握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友”字;如果是“二”字和“人”字进行组合呢?这就构成了一个“仁”字。那么,这个“仁”是什么意思?“二”和“人”所代表的是两个人,它们象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看一下《说文解字》对“仁”字的解释:“仁,亲也。”这个“亲”是指亲人、亲属,表明这两个人之间有血脉相通。也就是说,“仁”字的意思首先是指一家人,然后再扩展到整个社会。 《说文解字》里面还有另外一种“卿”,它的篆体字形看起来就像是面对面的两个人,这两个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一起合作共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既亲密,又亲热。同样是两个人,既可以为“仁”,体现为一家人之间的关系;又可以为“卿”,体现为在一起合作共事的同事关系。中国古代,朝廷里面设有六卿,就是六个合作共事的同僚。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简单一点说,是非“亲”即“卿”:彼此之间,要么存在血脉相通的家人关系,要么存在合作共事的同事关系,否则两个人之间怎么可能发生关系呢?所以,“亲”和“卿”就是同仁。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称为同仁,那么,眼与眼之间的关系呢?则称为瞳仁:当两个人相互对视的时候,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对方的那颗黑眼珠里面。这个黑眼珠叫什么?就叫瞳仁,也可以称为瞳人。 实际上,植物的种子也称为“仁”。比如:杏仁、桃仁、核桃仁、瓜子仁、花生仁……通称为“果仁”。果核分为两瓣,这两瓣相互合抱成一颗,这也是既卿卿又我我——是卿,又是亲,共同呵护着中间的这个生命。这个生命叫什么?叫胚胎,它的遗传基因传了一代又一代。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这一节讲了“拇”、“朋”、“友”、“手”、“仁”和“卿”等字,以及“朋友”、“同志”、“同仁”、“瞳仁”和“果仁”等词语。 假如把汉语的整体思维形态比喻为一座无与伦比的古典建筑,那么,汉字的个体魅力就是这座古典建筑上一件件精妙绝伦的建筑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