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的进化(让创新与模仿各就其位)

组织的进化(让创新与模仿各就其位)
作者: 李刚
出版社: 电子工业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8.00
折扣购买: 组织的进化(让创新与模仿各就其位)
ISBN: 9787121130700

作者简介

李刚,1958年出生。河南信阳人,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曾先后任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讲师、党委办公室秘书、宣传部副部长、院长助理兼组宣部部长;司法部办公厅、政治部秘书、处长、副主任:现任司法部司法行政学院副院长。曾出版有《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国民政府要员名录》等著作;参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典》、《毛泽东手书诗词真迹典藏(上下卷)》、《司法行政干警基本知识教育读本》等著作。发表有《试论刘少奇的民主法制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等多篇论文。

内容简介

企业规模与治理方式 有读者以为只有小公司才会人治,大公司只会法制。其实,虽然公 司越大规定动作就越多,法制成分也会增加,但是,大公司的规定动 作的存在时间往往更长,也就更可能过时,所以越是大公司反而会越 需要人治。 还有一种流行的概念,总认为欧美国家之所以比中国“先进”,是因 为 它们在法制方面做得更好,其实不然。首先,欧美国家的“先进”,是因 为 其产品先进,并不是管理先进。而产品先进是因为他们选择从事创新性的 任务。从事创新性任务自然需要创新性管理方式,但这并不是说创新性管 理就是先进的。中国选择生产模仿性产品,模仿性产品自然落后一拍,但 是模仿性管理方式并不是落后的。 其次,国内组织的主要管理缺陷并不是法制还不够好。中国社会的规 定动作比哪个国家都多,到处都是条条框框。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法制传统 , 法家文化在秦始皇的时代就已经锻造成型。国内组织的主要管理缺陷在于 这样两点:第一是总混淆人治和法制,该人治的时候法制,该法制的时候 又去人治,总是用管工人的法子管发明家,又用管发明家的法子管工人, 完全是错位的。第二是国内组织尤其不懂人治,无法通过有效的创新性管 理,让明白人站出来制定规则,也无法将“台柱子”的独门秘技转化为公 共知识。 在中国,早已经习惯谁官大谁说了算,而不是谁有天分谁说了算。大 官是执行规则的高手,并不是制定规则的高手,于是经常演化成“糊涂人 定政策,明白人执行”的闹剧。好的法律、法规、制度如同科学发现,需 要天才们发现制定,可能很长时间才会产生一个。烂的法律、法规、制度 任何人都可以制定,所以铺天盖地,导致整个组织就像是一部运行了过多 病毒的计算机,运行缓慢且不断死机。 创新性管理和模仿性管理还有其他称呼,政府部门比较熟悉的叫法是 “市场机制”和“计划体制”。 与人治和法制的概念相类似,市场机制与计划体制的概念也时常被误 读。个别部门总以为,计划体制就是不好的、效率低的;推向市场就是好 的,就是效率高的。其实,计划体制属于模仿性管理,而推向市场属于创 新性管理,并没有好坏之分。有本事管,计划就好;没本事管,市场就好 。 能管该管的时候,还推向市场,就是不好的。有了“看得见的手”,就没 有 必要再使用“看不见的手”。 “看病难、看病贵”中的管理错位 我国政府为了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花了大力气成立 乡镇卫生院,以期维护一方水土的平安。卫生部门基于“自由市场竞 争是提高医疗机构服务水平、降低价格的灵丹妙药”这一理念,将乡 镇卫生院推向市场。但是对这些新成立的乡镇卫生院而言,推向市场 就像是“政府大撒把”和“医院自生自灭”的代名词。 长久以来,老百姓总认为,医疗机构大批购进医疗设备,是 “逼”着患者做各种昂贵的检查,从而谋取暴利。其实,医疗技术 发展到今天,完全靠个人经验确诊的做法早已过时。有医疗设备支 持的低级医师肯定会比没有设备支持的高级医师更出色,医疗设备 是“医疗规定动作”的更好裁体。更何况,现在医患关系非常紧张, 医生仅凭经验诊断病情要冒极大的风险。于是,各家医院为了招揽病 人,只好拼设备,造成医疗成本激增。规模小的医院,在“全”的方 面拼不过大医院,只能拼“特色”,于是产生了_个怪现象:乡镇卫 生院由于设备拼不过县人民医院,患者门可罗雀,为了在市场竞争中 维持一息空间,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逐渐演化成“眼科”或者“骨 科”一类的专科特色医院。老百姓看病还是要到县城去,这显然不是 国家投资建立乡镇卫生院的初衷,徒然浪费了大笔的资金却没有收到 预期的社会效益。 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转换观念,从当初的事事依赖“市场 竞争”,转而逐步采用“计划体制”,从放权重回到集权,从创新性管 理重回到模仿性管理。P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