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广播影视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相遇在中国
ISBN: 9787504387790
相遇的故事 1999年,没有显赫背景 ,但勤奋、努力的肯尼亚学 生罗伯特·吉图鲁期待能够 来中国学习植物学,他向中 国教育部提交了申请。因为 不会说中文,很多学校都不 愿意接收他。 那时还是武汉大学年轻 讲师的王青锋听说了这件事 ,作为乍得恩贾梅纳大学援 外专家,他刚刚从东非归国 不久。多年后,王青锋回忆 决定接收罗伯特到武汉大学 读书,如是说:“如果不是 对非洲的了解和好感,我也 不会下决心促成这件事。” 正是这次善意的“无心插柳” ,给今后的中非合作带来了 意想不到的收获。频繁的野 外科考和实验室合作让师生 二人情谊愈发浓厚,他们在 中非大草原同住一顶帐篷, 在湖南沼泽地里性命相托, “我们就是兄弟”。 随着罗伯特的毕业和研 究的不断深入,一个设立中 非联合研究站、进行联合科 学考察、共同开展非洲植物 物种研究的想法在王青锋的 脑中愈发清晰。经过王青锋 多年不间断的沟通推动,以 及罗伯特在非洲方面的联络 协调,2013年5月,中-非联 合研究中心在肯尼亚正式建 立,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型 综合性科教机构,汇聚了来 自国内18家科研单位以及肯 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 亚等8个国家15家科教机构 的一批高素质科研人才,获 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 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大力支 持。王青锋师徒二人更是携 手在非洲发现了14种新的植 物物种。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不断 为非洲整体科技能力提升和 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中国方 案”,为“一带一路”建设提 供源源不竭的科技动力。先 进的科学技术和中非传统友 谊,在两种文化间不断激荡 升华。事业上的成绩固然珍 贵,但对二人来说,20年来 共同经历的那些开怀的、紧 张的、会心一笑的点滴记忆 ,或许更加值得珍惜。 访谈录 问:您当年为什么接受 罗伯特来武汉学习的这个申 请呢? 王青锋:那还是1999年 的夏天,我们收到了一份来 自教育部的留学生申请材料 ,就是肯尼亚的罗伯特,他 申请的是植物学。很多学校 都不接收,主要的问题是当 初他不会中文,只能讲英文 。但是我和我们实验室其他 的老师商量,决定接收他。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在我们 实验室英文交流没有问题, 讲英语的罗伯特到来,也有 利于我们实验室的中国学生 ,包括我们教师自身英语水 平的提高;二是我1996年 、1997年在非洲工作过, 对非洲有一定感情,对未来 的中非合作也有一定的展望 。基于这两点我们就接收他 了。 从1999年入校,到2002 年博士毕业,再加上后来一 年半的博士后生涯,罗伯特 在中国和我有近五年的时间 在一起学习和生活。 后来他回国任教,由于 科研合作的关系,罗伯特经 常到中国来,我也常去访问 肯尼亚还有其他非洲国家, 我们经常有机会见面。包括 在野外工作和实验室工作, 我们这种交流,延续到现在 也有20多年了。 问:请王老师为我们介 绍一下日常工作吧? 王青锋:我的工作主要 就是植物分类学。日常有大 量的野外科考工作,包括野 外采集、后续实验以及指导 培训研究生从事植物多样性 和植物进化方面的工作。特 别是近十年来,我们的工作 重点在非洲,包括肯尼亚、 坦桑尼亚等。 在东非国家从事野外科 学考察,应当说比较艰苦, 但是也很有趣,因为我们看 到了很多在国内和世界其他 地方看不到的奇特植物、奇 特景观。这些植物界发生的 有趣现象和事件,对我们来 讲,也是一个不断增长知识 、不断有新发现的一个过程 。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