笺墨记缘--我的收藏三十年(精)

笺墨记缘--我的收藏三十年(精)
作者: 方继孝|责编:刘娜
出版社: 文津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6.80
折扣购买: 笺墨记缘--我的收藏三十年(精)
ISBN: 978780554687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买椟还珠”故事新篇 “买椟还珠”的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 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 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成现代文,说的是,有一个在郑国卖明珠的楚国 人,用木兰木做了个匣子(装明珠),用桂椒为它熏香, 用珍珠玉石来点缀它,用玫瑰石来装饰它,用羽毛翡翠来 衬托它,一个郑国人买了匣子却把明珠还了。这说明那个 楚国人善于卖匣子,而不能说他善于卖明珠。 我现在所讲现代版“买椟还珠”的故事中的卖“珠” 者,是20多年前我在月坛邮市结识的一位姓王的邮商,据 说他有上百万流动资金,这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数字。 我,则是那个买“珠”人。不同于那个“郑人”的是,我 买了“椟”,白得了“珠”。 当时在月坛邮市练摊儿的人,个顶个的都是“人 精”。这个小王没什么文化,据他说也就上了四年小学。 和他接触多了,我也发现谈吐间除了邮票,其他的他一概 不感兴趣,文化不高,但很仗义,我经常买他的邮品,出 手也算大方,小钱上从不和他计较,因此,他对我的印象 也不错。一次,去他的摊位看邮品,他拿出了一堆中国作 协丢出来的旧信封,劝我买下,理由是既然你搞名人笺 封,这些都是名人亲笔写的信封,而且经过实寄,不更加 有意义吗。我一想,是呀,还省得追前跑后地请名人签了 呢。于是上手,翻了起来,大概有七八十个,信封上有的 签了名,有的只写了一个姓,里边都有信。从一个写有 “谢”字的信封里抽出了一封信,原来是冰心先生自己填 写的履历表。表的上方印有说明: 您的名字已选入正在编纂的《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人 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这是一部向海内外发行 的约三千五百万字的大书,为确保内容准确,恳望您即速 回复我们提出的问题。 原来这是一批由作家亲笔填写的个人履历和创作经历 的登记表,都是20世纪80年代初仍健在的文学界泰斗级人 物,随便写上几个,冰心、巴金、臧克家、艾青、艾芜、 沙汀、丁玲等;还有《上海的早晨》的作者周而复、《苦 菜花》的作者冯德英、《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知侠、 《红日》的作者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梁斌、《林海雪 原》的作者曲波、《吕梁英雄传》的作者马烽和西戎、 《李双双小传》的作者李准等。除了他们认真、详细填写 的登记表,有的还有附信。翻了一过儿,心里有了底,就 是价钱了。 我问,要多少钱。他回答说,按实寄封上的邮票定 价,信封里的东西搭着走。说到这儿,有关集邮行儿里的 事儿还要絮叨几句。 和我同时期玩邮票的都会记得,那时玩新邮的人不 多,一是新邮贵,另一个原因,大多的集邮爱好者都有自 己的专题,专题集邮的要求多,光是新邮可不成,我的一 个邮友有一部“桥”的专题邮集,不仅收全了中国大陆发 行的有关“桥”的各种邮品,还收集了中国台湾、香港、 澳门地区以及世界各国发行的“桥”的邮品,包括邮票、 各种封片。而一部好的邮集,最重要的是要有珍罕的邮品 和实寄过的封片。因此,那时候贴有珍贵邮票、邮戳清 楚、品相好的实寄封、邮资片的价格也并不便宜。我记得 在月坛邮市买过一枚贴有两枚1962年发行的“梅兰芳舞台 艺术”纪念邮票中的第一枚《梅兰芳像》4分邮票的实寄 封,花了20元人民币,要知道,那时我第一月的工资只有 50多元。 按理说,信封里的东西不算钱,够划算的了。可按当 时的市场,那些旧信封里的登记表、信件,单独卖,还真 的不好卖。因为当时到月坛邮市的人,大都是冲着邮品来 的,没有人对这些旧信感兴趣。即使有要的,那些有些名 气的人写的旧书信价格也非常低廉。这一点,精明的小 王,心里早就有个“小九九”了。他清楚,按信封里的东 西算钱,他算不过我,因为信封里的那些“人”,他几乎 都不“认识”。就像那个“楚国人善于卖匣子,而不能说 他善于卖明珠”。 可有一点他非常清楚,这批信件量大,信封上贴的邮 票也好,按实寄封卖,一个一个点,会卖出个好价来。他 的建议,自然我乐于接受,意见统一了,我们两个开始一 个一个地数起来,数一个,定一个价,意见一致,记下 来。总计八十多个信封,最高的单价8元(人民币),最 低的2元(人民币),总共合出来是600多元(人民币), 平均每枚信封6块多钱。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