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17.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叶嘉莹传(千春犹待发华滋)/大家丛书
ISBN: 9787214112453
母亲在九泉之下,父亲远隔万里天涯,自己还不 能独立,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人生的种种苦难一起 逼人而来,叶嘉莹心中的悲哀痛苦可以想见。全诗真 是以血泪写成,朴实无华而真切可感,读来令人酸鼻 。 但是尽管遭逢这么多的苦难,大学时期对于叶嘉 莹而言仍然是*可宝贵的一段人生经历。当时的辅仁 大学可谓名师云集:校长是**历史学家陈垣先生, 文学院院长是沈兼士先生,国文系主任是余嘉锡先生 。此外还有教经学史的刘盼遂先生,教声韵学的陆颖 明先生,教小说史的孙楷第先生,教戏曲史的赵万里 先生,都是**学者。每当叶嘉莹回忆起这些老辈先 生,都是充满深情的追念。比如余嘉锡先生,他是一 位有名的目录学家,写过《目录学发微》、《四库提 要辨证》。叶嘉莹回忆说:余老先生为人很传统,非 常严肃,他留着白胡子,**是不苟言笑,讲课时正 襟危坐,说话细声细气,还有些湖南口音。写板书时 就站起来转过身去,方方正正的如松而立,在黑板上 写的板书也是规规矩矩的行楷,四个字一行,一笔也 不苟且,是一位**严格的老师。此外还有储皖峰先 生,不但学问很好,在创作上也颇有成就,叶嘉莹写 过《读皖峰夫子诗后》三首诗,1942年储皖峰先生去 世,叶嘉莹还作了《悼皖峰夫子》两首诗以为纪念。 在辅仁大学这个知识的殿堂里,叶嘉莹打下了坚实的 文史基础。从现在还保留着的档案材料上,可以查到 叶嘉莹当年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元曲方言俗语摘释 》,已经可以看出相当的学术功底了。 辅仁大学时期可谓是叶嘉莹充满患难的人生中* 可铭记的时光。因为这里不但有诸多良师,也有充满 青春活力的益友。叶嘉莹回忆说,她有时与同学结伴 去学校附近的什刹海边散步;也曾去广济寺听讲《妙 法莲华经》;而校园里的紫藤架下、凌霄花底、绿竹 丛中,*是留下了叶嘉莹温馨的回忆。叶嘉莹还记得 有一年秋天,她陪一个女同学去郊区访友。当时的北 京四郊没有现在这么繁华,陶然亭是北京南郊的一片 野地,有几处长满芦苇的池塘,小山丘上野*丛生, 掩盖着一些荒冢,一派萧瑟景象。叶嘉莹说那时路边 有大片大片的雁来红,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还记 得那里有一座荒坟上面的一段碑铭:“浩浩愁,茫茫 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 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烟痕无断*。是耶非耶,化 为胡蝶。”随着人生阅历渐渐地丰富起来,叶嘉莹的 丧亲之痛也慢慢平复,尤其是遇到顾随先生这位文学 和人生的导师之后,叶嘉莹真正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 。 顾随(1**7—1960)先生是河北清河县人,本名顾 宝随,字羡季,笔名苦水,别号驼庵。他的父亲是前 清的秀才,从小对他严格管教,顾随先生也因此打下 了深厚的国学功底。1915年顾随先生报考北大国文系 ,校长蔡元培先生审阅试卷,发现他国文水平已经非 常好,就建议他改读外国文学,顾随就接*了蔡元培 先生的建议,先到天津北洋大学预科读了两年英文, 然后转入北京大学英文系,所以顾随先生于中西文学 都有极深的造诣。此外*因自身的资质悟性,顾随先 生又对禅学有深入独到的见解。毕业后顾随先生终身 以教育为务,先后在河北女师学院、燕京大学、辅仁 大学、中法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 学、女子文理学院等校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可谓桃李 满天下,其及门弟子如叶嘉莹、周汝昌、史树青、邓 云乡、郭预衡、吴小如等后来都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专 家学者。而其中叶嘉莹与顾随先生的师弟因缘尤其是 一段学林佳话。 1942年秋季,叶嘉莹刚上大学二年级。顾随先生 在那一年来教她们“唐宋诗”的课程。叶嘉莹回忆道 :“先生身材瘦高,爱穿长衫,常常面带微笑潇洒从 容地走进教室。他讲课生动深刻,不但深*中文系同 学欢迎,而且也吸引了很多外系同学来旁听,教室里 总是座无虚席。”顾随先生讲课**有特色,那就是 重在感发而不拘泥于死板的解释说明,有时在一个小 时的课堂上,竟然连一句诗也不讲,从表面上看有人 会以为顾先生所讲的都是闲话,而事实上顾先生讲的 却是*具启迪性的诗歌中的精论妙义。以前禅宗说法 有所谓“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之说,诗人论诗也有 “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说法,顾先生讲诗的风格 就是这样。凡是在书本中可以查找的知识,顾先生一 向极少讲到。他所讲授的是以他自身的博学、锐感、 深思,以及丰富的阅读和创作经验所体会到的诗歌中 真正的生命。P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