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茶叶之路
作者简介
尧·额尔登陶格陶 蒙古族,内蒙占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人,出生于1961年11月1*。苏尼特左旗人大**会干部。系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锡林郭勒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锡林郭勒盟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现已发表600多首诗歌作品和30余篇散文、小说;先后出版诗集《辽阔的探马赤*原》(合集)及《苍天的苏尼特》《英雄的苍鹰》《黄骠马》《好歌伴你行》《诗之云》《骏马》《善良的河》(汉文)等,著作有《苏尼特红食传统风俗》(蒙古文)和《苏尼特民间故事集》等。先后获得多项奖励,如2007年被评为苏尼特左旗“苏尼特文化建设突出贡献者”:2008年分别荣获蒙占国作家协会“为了文学奖”、锡林郭勒盟**歌词作者奖、八省区蒙古语工作委员会与中国《苍天的驼羔》诗歌组委会的“蒙古文化功勋奖”;2009年获得内蒙古**区第九届文学*高奖“索伦嘎奖”;2013年获得内蒙古**区第十届文艺创作“萨*纳奖”和锡林郭勒盟2013年度音乐文学作家奖。
内容简介
一、驿站与驿路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 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在我国古代运输中有着重要的 地位和作用。蒙古高原上的驿站系统。形成于大蒙古帝国 时期,发展于元代,随着清朝政权的衰败而失去了作用。 据记载:清朝于1**9年架通了北京至喀尔喀恰克图的电话 线,在苏尼特右旗的哈木呼设立电信局。1917年,架设了 张家口至大库伦(今乌兰巴托)的电话线,沿途设了11个站 台,其中,在苏尼特地区哈木呼、二连盐湖各建有一个站 台。 驿站制度,源远流长。蒙古帝国建立之前。生活在蒙 古高原上的各部落逐水*而迁徙,过着四季游牧的生活。 在偏僻、分散的自然环境中,部落姓氏之间取得联络、了 解*牧场情况、商议倒场轮牧、举行忽里勒台、举办那达 慕以及遇到紧急情况都需要有速通信息的渠道。在这种情 况下,游牧民族开创了“传递信息”的*初形式——用于 上令下传、下情上报的“箭速传骑”这个组织,进而在此 基础上。作为传递*情和运送*需物资的驿站组织逐步建 立起来,除注意保存原有的驿站外,根据政治、*事、通 商的需要,大蒙古帝国建立了一整套驿站制度,保证了* 队交通、通信畅通无阻,对于贸易、外交以及政权的巩固 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翻开古代传递信息、箭速传骑、驿站的发展历史,如 同古代人结绳计数、以烽火准确传递*情一样,驿站以传 递*情、火速传达皇上的圣旨为己任,形成了一套各有专 业名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专业系统。 成吉思汗是历***早建立运输联络系统的人,这就 是闻名于世的蒙古驿站通信联络系统。因为有了成吉思汗 建立起来的欧亚之间畅通的运输线和通讯联络线,从此, 彼此的疆界尽被扫除,一个完善的驿站系统把辽阔领域的 各个部分彼此连接起来,商人使者只要持有蒙古帝国下发 的乘驿牌,就可以畅通无阻,所谓“适千里者,如在户庭 ;之万里者,如在邻家”。据史载,蒙元时期驿站多达 1383处,作为辅助手段每十公里设急递铺。所以。战线长 达欧亚两洲,能够做到“脉络顺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 ”。可以说,成吉思汗所建立的通信网络系统就是现在电 子信息网络的雏形。韩国出版的《千年历史人物》一书中 说:“成吉思汗的驰马驿站是当时通讯业的*佳*快形式 。是当今世界因特网的前奏。”美国传记名家哈罗兰姆说 :“这是人类之间*广大而开放的一次握手。” 站户,元代服役于站赤之户,是交通运输战线上的专 业劳动大*。成吉思汗时期,在大蒙古国的广大驿道上设 置的站赤,没有固定地点,*没有站户。站赤是由千户进 行管理,其所需的费用和站役,和兵役一样,随成吉思汗 征战的人,都是自带马匹和其他物品。 驿站制度,起源于大蒙古国时期,形成于窝阔台时期 ,发展于元朝时期。窝阔台即位之后,为了加强大蒙古国 的统治,设置了从察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利汗国和哈 剌和林通往中原地区的新的驿道,还创立和完善了驿传制 度,加强驿站组织建设。如今,人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