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名师大讲堂

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名师大讲堂
作者: 李四龙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6.20
折扣购买: 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名师大讲堂
ISBN: 978730123207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答:现在很多研究者习惯于抠名词概念,这对厘 清概念有好处, 但这样做往往丢掉了概念丰富的含义。由对名词概念 的分析推演到思 想,只能把握思想观念表面的某一方面的含义。因此 ,我强调不要急. 于分析概念、观念、思想的确定性含义,而应该用整 体性的、体会式 的方法,透过字面的意义,把握根本的精神。 研究任何一门科学,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的文献 ,要打开宽阔的 视野。研究中国文化也一样,我们要从中国文化的方 方面面,整体性 地体会其深层的、内在的共同特性。通过共同特性的 把握体会,再看 某一学科的问题,可能会产生新的、与一般人不同的 看法。因此,读 书要用心去读,而不是用眼去读,要融会贯通,整体 把握。 要做到文史哲打通,儒释道打通,这是最基本的 。再进一步,就 是要中西东打通。其实,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政经法 、农医兵都应该 打通。中国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但没有受到突出重视 的特征,即一种 思维方式在各个领域的普遍使用。现在我们非常强调 学科的独立性, 但中国传统强调各学科的共通性。例如,《老子》既 是人生哲学,也 是养生学、医学、军事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另外 ,再举一个很 简单的例子,如虚实的问题,如不了解兵法、医学、 艺术上怎样讲 虚实,就是空洞抽象的。中国哲学有实践性,人文精 神体现在伦理精 神、艺术精神中。这里艺术不仅仅是指音乐、绘画等 ,言谈、为人、 做事等都是艺术。因此,针对中国文化的这些特点, 我们应该采取整 体性的综合研究方法,融会贯通,整体地把握中国文 化的精神。 问:研究禅宗,如何处理教理研究和实践修证的 关系? 答:禅宗既重解悟,也重证悟,因此既要明义理 ,又要去践行。 学禅停留在机锋、话头上不行,必须要有人生经验、 经历。历史上的 禅师强调要有二十至三十年的磨炼,提出“不是一番 寒彻骨,怎得梅 花扑鼻香”。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人生的体悟才能 深切。宗教讲信, 禅修还讲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顺利时想想不顺 利时怎样,做正 确时还想一想可能有什么不对,要不断磨炼,永无止 境,这些其实都 是广义的修证。 问:20世纪初以来,有一股怀疑禅宗的佛教纯正 性的潮流,您 并不同意这种看法,请您再为我们深入地谈一谈您的 观点。 答:20世纪以来,日本和中国学者的佛教研究受 欧洲佛教研究 方法影响很大,他们一般注重印度梵文、巴利文原典 ,注重文献考 证,并发现了大量所谓“伪经”。由此他们认为印度 原典代表佛教本 来面目,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杂驳不纯,并过分 强调中国禅宗 的中国化特征。 其实,过分强调禅宗的中国化是有问题的。佛教 传到中国以后确 实有变化,比如由繁琐到简约,由离世到不离世间。 在中国环境中, 佛教是不能不变化的,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中国佛教全 是中国的东西。 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佛教还是佛教,只不过有变化, 是重点、突出点 方面不同的变化。现在只要用心的话,可明显地看出 ,禅宗的每个理 论都能找到佛教经典的依据,只不过有些内容原来没 有被突出。禅宗 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不是中国化的佛教。我们常说禅 宗是中国化的佛 教,又说理学完全受禅宗影响,这就有论证循环,有 悖论。梁启超和 胡适都认为,隋唐时期是印度化的时期。其实,隋唐 时期佛教盛行, 佛教是印度来的,但整个中国文化并未印度化。佛教 传人中国,发生 了实践和理论上的争论。在礼仪上,佛教妥协服从中 国文化。在理论 上,中国文化接纳了佛教。佛教有些方面受到抑制, 但也往往是内容 上受到抵制,方法上得到接受。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很 好的吸收,而西 方宗教却不一样。原因也许是佛教是多神论,侧重于 道德修养,这符 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我们常讲三教合一,其实三教关系一方面是你中 有我,我中有 你,无法分开;但另一方面,三教你还是你,我还是 我,儒是儒,佛 是佛,道是道。因此,禅宗毕竟还是佛教。 问:我们注意到,对近两百年以来一直压迫着中 国,要求中国做 出回答的问题——中西文化冲突和中国的自强问题, 你有很深刻的思 考,并认为中国文化的精华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有 重要意义。在这 方面,请您再为我们详细地谈一谈。 答: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研究过中国近代哲学 ,感觉到在中西 文化遭遇中,我们相当程度上有盲目地崇拜西方、否 定自我的倾向。 这种情况使近代以来的文化发展出现了很大偏颇,传 统中的优秀东西 有所中断,这在各方面都有体现。 P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