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元阅读”经典文库 飞向太空港

中学生“元阅读”经典文库    飞向太空港
作者: 李鸣生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8.9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中学生“元阅读”经典文库 飞向太空港
ISBN: 9787108074201

作者简介

李鸣生,1956年生,四川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1974年入伍,1989年考取解放军艺术学院。多年来,李鸣生在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创作上做出了很多成绩,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长篇报告文学《走出地球村》《中国863》分别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耗费20年心血的“李鸣生航天七部曲”(《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远征三万六》《中国长征号》《千古一梦》《发射将军》),被誉为中国唯一一部文学化的航天通史。2010年,《震中在人心》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通向宇宙的门前 一、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 一踏上西昌的土地,便有一种热乎乎的感觉。 卫星、卫星、卫星。车站上,公路边,饭馆里,小摊旁,人们都神神秘秘地谈论着卫星、卫星、卫星。 一对青年夫妇,领着一个大约5岁的小女孩,急匆匆地朝我走来。 “同志,请问去卫星发射基地咋走?” “问这干什么?” “听说要发射美国的卫星,孩子和我们都想来看看。” “你们从哪儿来?” “遵义。” “是国防工厂的吗?” “不是,我们是个……个体户。” “叔叔,”小女孩突然拉住了我的手,“发射卫星,能让小孩看吗?” “能,肯定能。”我忙蹲下去,双手捧起小女孩的脸,在她的额头轻轻留下一吻。 西昌,我的第二故乡。 16年前,当命运的列车轻轻一颠,便将我抛在了这块荒凉的土地上时,我的心远比严冬的大凉山还要凉。我仿佛一下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爱情,甚至失去了生命,失去了一个人应该得到的一切。我做梦也不会想到,在这片被上帝遗弃的土地上,日后还会升起什么“亚洲一号”卫星。 然而今天,当我踏上这片亲切而又陌生的土地时,一下子便深切地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冲动和热能,有一种大树的根须抓住了泥土样的恋情,在反复折磨着我的心。眼前沸沸腾腾的情景,似乎在向苍天昭示着什么。我不知道也无法知道,这次发射是幸运还是倒霉,是成功还是失败。但我却分明看见,过去的一切正在逝去。在原始与现代、文明与愚昧、东方与西方美好而残酷的碰撞中,一个红扑扑的如同朝阳般的希望正在悄然跃起。我仿佛不是回来采访,而是回来寻找——寻找我的青春曾经留下的脚印,寻找我的日子曾经苦恋过的梦想,寻找我的热情曾经燃烧过的希冀,寻找我的生命曾经拥有过的月亮和太阳! 西昌位于四川的南部,地处成昆铁路中段,扼成都、昆明两大旅游区之要冲。北上成都577公里,南下昆明543公里。从成都搭乘去昆明或金江的列车,12小时便可到达;若乘坐西南航空公司的飞机,只需45分钟。 西昌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为全州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这里具有亚热带高原气候特征,全年日照时间长达320天。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9.4℃;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2.5℃;而年平均气温,则只有17℃。故“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季春”,享有“小春城”之美称。而且这儿空气透明度特别好,一年四季,绝大部分时间都可见到月亮。尤其是在晴朗的夏夜,当静静地置身于星空之下时,便会看到一轮比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看到的都更为硕大明亮、圆润清澈的月亮。故西昌又被称为美丽的“月亮城”。 西昌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除汉族外,这儿还有藏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壮族、傣族、傈僳族、布依族、纳西族等十余个民族。彝族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待人热忱,十分好客。假如你有机会走进彝家山寨,主人定会十分高兴地留你做客,并为你奉上颇具彝家风味的“坛坛酒”和“坨坨肉”。 “坛坛酒”是用玉米、高粱和荞麦等杂粮为原料,再配以十余种草药装进瓦罐里酿制而成。这种酒喝起来香甜爽口,却并不醉人。“坨坨肉”一般是用一种叫“仔猪”的肉烹制而成。由于这种猪长年敞放于山坡野林之中,活动自由,觅食丰富,能长就一身紧肉,故猪肉吃起来细嫩糯软,香而不腻。待你吃饱道别时,主人还会将一条猪腿或半个猪脸送你带走,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两年前,我曾陪同北京一位老作家钻进深山老林,在一个彝家山寨的草地上美美地吃了一顿“坨坨肉”,喝了一罐“坛坛酒”。尽管“坨坨肉”和“坛坛酒”早已把我的肚子撑了个饱,离去时我却依然恋恋不舍。我听说,这次有几位参加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美国人刚到不几天,就吵嚷着要去彝家吃“坨坨肉”,喝“坛坛酒”。 彝族的重大节日是火把节。西昌的彝族火把节被称为“彝乡眼睛的节日”,远在汉、唐时代便有文献记载。火把节除了在白天举行斗牛、斗羊、斗鸡、赛马和姑娘舞蹈、小伙摔跤等活动外,晚上村民们还要成群结队,手持火把,遍游于山冈丛林之间。点点灯火,闪烁四野,如天女散花,似繁星落地,其景象奇特而又壮观。更有意思的是,节日期间还要举行传统的姑娘选美活动。男女双双,可以随便谈情说爱。倘若你是一个未婚而又有艳福的男子,躲在伞下的彝家姑娘,也许还会为你张开爱的风帆。 西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便开始了人类的繁衍生息。据载,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物都曾涉足此地,譬如:司马迁“西征巴蜀”,诸葛亮“五月渡泸”,忽必烈南征会理,杨升庵“夜宿泸山”,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蒋介石坐镇“西康”,等等。 西昌是西方学者和旅行家探险的乐园。1275年,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来到西昌,成为到西昌的第一个外国人。此后,从1868年至1909年41年间,法国旅行家安邺、英国旅行家巴伯、法国亲王奥尔良、法国人凡尔赛、法国殖民军一等军医吕真、英国人布洛克,以及法国人多龙率领的考察团,也都先后来过西昌。 西昌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途经之地。脍炙人口的刘伯承将军和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的故事,便发生于此。 当然,让西昌一举成名的,还是1984年4月8日那个辉煌的夜晚。这个夜晚,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在西昌成功发射,于是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有个西昌,西昌有个卫星发射场。 西昌卫星发射场位于西昌市以北约60公里处的一条大山沟里。美国人把这条山沟称为“神秘的峡谷”,而当地彝族老人则说:“什么神秘不神秘,这山沟就是我们过去放羊的地方!”故此,当地人称“赶羊沟”。 这是一条古老的大山沟。宽二三公里,长约10公里。或许是在亿万年前的某一时刻,两个漂移的大陆板块在这里猛然相撞时,海底就裂开了一道缝;等洪水消失、泥块变干后,便留下了这么一个大山沟。 这是一片蛮荒的土地。荒凉的大山,空寂的野林,潮湿的云雾,发霉的礓AA...礓(jiāng):小石头。 土,历史在这里留下的是一片空白。千百年来,它如同一个昏昏沉睡的梦,似乎连上帝也忘了将它唤醒。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一支身穿绿色军装的神秘队伍,才从茫茫大戈壁浩浩荡荡而又小心翼翼地来到了这里。他们头顶云天,脚踏青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这默默无声的大山沟里,用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支起了第一顶绿色的帐篷,点燃了第一团现代科技文明的圣火!于是,古老蛮荒的山谷震颤了,野草丛中的小生物惊呆了,原本无欲无望、平平静静的山民们的日子也开始发生了莫名其妙的变化,渐渐有了生气与活力、企盼与梦想,同时也有了哭泣与悲伤、惊恐与焦虑。 发射场定点于20世纪60年代末,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年,为了选定一个理想中的发射场,国防科工委组织了数十名专家,对4个省的31个县进行了空中和地面的立体勘测。最后经过分析、比较、论证,认为这儿地处横断山脉南段的西缘,纬度较低,离赤道较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发射卫星时,可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利于把同步通信卫星送入36 000公里高的赤道上空。此外,火箭从这儿发射起飞后,按设计的航向飞行,整个航程可以避开大中城市,不会危及沿途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加上这里气候宜人,空气洁净,为火箭、卫星的测试工作,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所以是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好地方。 当然了,专家们当年在论证、选定这个靶场时,怎么也不会想到20年后这个原始的大山沟居然会发射美国的卫星。倘若当初想到了的话,或许这个发射场今天就不在西昌,而在“南昌”或者别的什么“昌”了。 20年来,这支队伍在这荒山沟里默默地生活着,默默地创造着,也默默地期待着。他们用青春和爱情、热血与生命,铸起了一座举世瞩目的航天港,同时也经历了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历程。 一切都是在无声中存在,一切都是在秘密中进行。这支队伍开创着人类最神圣也是最艰难的事业——空间文明,却被置身于一个近似原始的生存环境之中,甚至他们所从事的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也只用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代号:“331工程”。 然而,自1984年1月29日第一颗卫星从这里升起,到1990年3月,已经有6颗卫星从这里飞向太空,其中有5颗都是同步通信卫星,而且发射成功率高达100%。这在世界航天发射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所以,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不得不承认,这里拥有一支坚韧不拔而又特点鲜明的发射队伍;大山沟的一草一木,自然也会记得这支发射队伍中的每一个人;而历史更不会忘记那一个个惊天动地的辉煌时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自主阅读推荐图书。 ★中国航天文学的开山之作,全景式展现“亚星”发射全过程,视野宏阔,动人心魄。 ★配套教材使用,增设“名家导读”“梳理与探究”“精读旁批”“阅读·思考·生活”“读书短札”等栏目,帮助学生科学高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