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5.02
折扣购买: 徐钧自体心理学入门
ISBN: 9787559657466
"徐钧 研究员 南嘉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外聘); 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协会(IAPSP)会员; 国际聚焦学会(TFI)会员、协调员和训练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文化与心理治疗学组常务理事。 研究领域: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聚焦(Focusing),亚洲文化与心理治疗对话。 "
"""S E L F 第一章 自体心理学及其发展 本章涉及三个部分:第一是自体心理学在当代精神分析中的历史位置;第二是自体心理学是如何发展而来的,以及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科胡特的生平和他的临床工作对自体心理学发展的影响;第三是自体心理学在当代已有的发展。 图 1 精神分析主要学派发展树 自体心理学自 1971 年诞生到今天,已经有 50 年的时间, 在这期间自体心理学经历了许多发展。 自体心理学在精神分析中的位置是什么 1890 年前后,弗洛伊德开始发展精神分析,他的理论前后并不完全一致,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三个很重要的点: 第一个是潜意识的概念,就是一个人所发生的言行或者问题可能是受到他自己意识不到的一些心理内容的影响。 第二个是因果原则,即一个人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与他过去的生活和所遭遇的事件是相关的,特别是 6 岁之前发生的事情与他成年之后的心理问题、心理困扰、问题行为相关。这是弗洛伊德的观点中最重要的两点。 第三个是我们认为十分重要的理论:俄狄浦斯情结,这也是弗洛伊德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三元关系。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人、一个个体进入社会的基础。这个基础存在于一个人的生活当中,通常体现在人际关系上,特别是和异性的关系上。 俄狄浦斯三元关系里的三元是哪三元呢?是指他自己这个主体、他所爱的对象,以及这两者之间的一个禁止者。 比如一个男孩在五六岁的时候,他如果一直希望和妈妈在一起,但因为爸爸和妈妈有正常的生活交流,孩子不可能完全占有妈妈。在这个时候爸爸实际上是一个参与者,当孩子对妈妈投注爱的时候就会感觉妈妈对他的爱被爸爸分掉了,孩子和爸爸之间就产生了一种竞争,去竞争谁呢?竞争妈妈。所以爸爸的角色是一个竞争者,也可以说是是一个禁止者,他禁止孩子完全占有妈妈。 也有可能孩子和爸爸之间的关系很亲密,这时候妈妈就作为一个竞争者参与进来,这就形成了俄狄浦斯的一个三角结构。 这个结构对个体有什么意义?一个人成人之后,会面临很多的问题:要融入社会,也会面对婚恋生活,这都是很重要的过程。比如一个人在生活中爱另一个人,他有可能会受到某种社会性的阻碍,受到他人的阻碍,这些有阻碍的过程就对应了俄狄浦斯的三角结构。 比如男孩到了 20 岁还和妈妈睡在同一张床上,要求爸爸睡在另外一个房间,这样的孩子实际上和妈妈的关系就过度亲密了。而作为竞争者的爸爸并没有出现。 这个孩子今后在婚恋关系中可能是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 他和异性交流的时候会十分幼稚,不知道该怎样和异性交流。如果他在恋爱过程中被拒绝了一次,他就不知道该怎么调整自己了。因为他小时候所经历的生活并没有教他,或者说他并没有一个可以练习调整自己情绪的环境,所以他很有可能一蹶不振,一些焦虑、强迫性的症状就出现了。这些都源于他早期在三角关系中和妈妈过度亲密,而爸爸作为一个竞争者,并没有参与进来,以至于没有产生足够的限制作用,使得这个孩子缺少个人际互动的练习机会。弗洛伊德发现这样的过程对个体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精神分析有哪些学派 弗洛伊德以及他的同事发展这些理论,是围绕当年他所做的一些临床案例。弗洛伊德和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以及他的学生汉斯?哈特曼一起发展了适应理论。这是经典精神分析晚期的一种形态,我们把这种形态称之为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 在当代的精神分析中,自我心理学依然很流行。有这样一个说法:自我心理学从维也纳学派晚期开始,经典精神分析晚期也在维也纳发展,自我心理学后来在整个北美的发展当中统治了精神分析 70 年之久。在这 70 年时间里许多心理学的发展都受到自我心理学的影响。 现在,这种形态在北美精神分析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本是中欧一位刚刚出道的精神分析学家,因桑多尔?费伦茨(Sándor Ferenczi)接触精神分析,之后成为卡尔?亚伯拉罕(Karl Abraham)的徒弟, 不幸的是亚伯拉罕突然病逝,这时亚伯拉罕对她的精神分析还不足两年,所以克莱因并没有完整学习精神分析。 1926 年她去了英国。英国离当年精神分析的中心比较远, 所以中欧来的分析学家在当时英国的临床心理学家、临床医生看来是十分厉害的。 我觉得克莱因就像《射雕英雄传》里面的梅超风,学了半部《九阴真经》,然后去了英国,但是她在英国苦练临床技术, 带领一批人发展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理论,形成了“克莱因学派”。 克莱因学派更重视的是俄狄浦斯关系的前期阶段。如果说弗洛伊德重视的是俄狄浦斯期的 0~3 岁,甚至 3~10 岁儿童的发展,那克莱因的理论和兴趣点,都集中在 0~3 岁这个阶段, 尤其是 0~2 岁的阶段。 在孩子 0~2 岁阶段,通常父母对孩子的需要都会尽快给予满足和回应,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当孩子有需求时,父母通常会先放下自己手中的事情,立即满足孩子。 当孩子到了四五岁的时候,父母可能就会让孩子等一等, 再满足孩子。在克莱因看来,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包括成年后的问题,可能都来自人生更早期的刺激——母婴关系互动的失败。 这一理论更重视早期的二元关系。这时,克莱因发展了她自己的母婴关系理论,也就是好客体、坏客体从偏执位到抑郁位的心位理论,这让克莱因学派后来在英国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特点。从 1926 年到 1939 年,英国的精神分析已经受克莱因的影响很深。 之后,克莱因与塔维斯托克其他地方的英国学者一起发展了克莱因学派,这是精神分析的第二波发展。 1938 年,弗洛伊德带着他的维也纳团队逃难到英国。1939 年弗洛伊德一去世,克莱因学派就对从中欧移民过去的,以安娜?弗洛伊德为首的维也纳学派发起了挑战。 两个学派之间进行了许多辩论,这些辩论促进了英国精神分析的发展。之后两个学派各自独立,但是共同商定:凡是接受克莱因学派训练的,至少要有一位督导师是维也纳派的;凡是接受维也纳学派训练的,至少要有一位督导师是克莱因学派的。这就是英国那时候独特的训练体制。当时英国有一些分析家,他们既不愿意站在克莱因学派那边,也不愿意站在安娜?弗洛伊德所属的维也纳学派那边。后来他们在英国又成立了独立学派,独立学派把克莱因学派的一些客体关系理论,以及维也纳学派的一些理论继续发展,形成了狭义的客体关系理论。 所以,客体关系理论实际上属于中间学派,而克莱因学派属于广义的客体关系理论,但克莱因学派自身实际上不太愿意接受自己是客体关系理论的一部分。在英国的独立学派中,威廉?费尔贝恩(William R. D. Fairbairn)、唐纳德?温尼科特 (Donald W. Winnicott), 还有约翰? 鲍尔比(John Bowlby),都是很重要的客体关系理论的分析家,他们对全球的精神分析理论及其临床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科胡特生平及临床工作 同时期,在维也纳出现了一位精神分析的训练者,他就是海因茨?科胡特。 关于海因茨?科胡特和自体心理学,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在讨论自体心理学发展的时候,经常有人把自体心理学误解为客体关系理论的一个分支。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也有人认为,自体心理学脱胎于客体关系理论,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观点。那自体心理学来自哪里呢?自体心理学的基础及其发展,实际上更倾向于维也纳学派经典精神分析,或者说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它和客体关系——至少在一开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 了解自体心理学要先了解它的创始人海因茨?科胡特。他是犹太人,但他的名字和许多犹太人的名字不一样。科胡特的家族从科胡特的爷爷辈开始就改用欧洲日耳曼民族的姓名。海因茨实际上是一个德语、奥地利语姓名,可以反映出他们的家族已经很好地融入了欧洲生活。科胡特的父亲是一个商人,也是一个钢琴家,但是在参加了一战之后,他患上了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战后心理综合征,以致整个生活发生了改变。本来他父亲是想往音乐方向发展的,但是从战场回来之后, 他在音乐方面的灵感可能受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他无法继续音乐事业,所以开始经商。 科胡特是一个独子,在那个年代父母只生一个孩子是非常罕见的事情。所以他的父亲因为淋巴癌去世时,对他的打击很大。科胡特在他父亲去世之后,曾患上轻度的抑郁症。 科胡特和弗洛伊德是校友,他们都是维也纳医学院毕业的。在从事精神分析之前,他们从事的专业都是神经生理学。当时科胡特是维也纳医学院的在读学生,所以他知道自己可能患了抑郁症,于是他就去找弗洛伊德的同事——艾宏恩——一位分析家做分析。 分析了两三个月之后,他的抑郁就消失了。他的抑郁症不是特别严重,更像是他父亲去世时的哀悼没有完成,他需要一个修复、消化的过程。 在疗愈之后,科胡特对精神分析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所以他没有把这个分析停下来,就继续在艾宏恩那里接受分析。大概一两年之后,在纳粹德国进攻维也纳的时候才停下来。 纳粹抄了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的家,并威胁要对他实施逮捕, 甚至安娜?弗洛伊德被带走了几天。所以在 1938 年的时候, 弗洛伊德在当时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琼斯和拿破仑的曾孙女波拿巴公主的帮助下,离开维也纳,逃难到英国。 弗洛伊德离开维也纳的时候,科胡特作为一位精神分析的追随者,同时也是正在受训的学生,专程去给弗洛伊德送行。科胡特印象最深刻的是弗洛伊德在火车上向大家挥手告别,他当时感觉弗洛伊德是在对他挥手。多年之后,这一幕仍然让他印象深刻,对他精神分析之路的影响也很大。 由于维也纳的时局不太好,科胡特就把他的母亲送到了美 国芝加哥。1939 年,他拿到了医学生的毕业证,于是准备离开维也纳。 科胡特联系到一个亲戚,在这个亲戚的帮助下,他与一百多个犹太人一起跨越国境,离开了维也纳,一路往北,经过法国海岸,最后作为难民于 1940 年偷渡到英国。 到达英国之后他患了肺结核,那个时候青霉素还没有普及, 当时又在难民营,所以处境非常危险。好在一年之后肺结核终于痊愈。他当时注意到德国对英国的轰炸,觉得不安全,所以又离开了英国,去美国芝加哥与他母亲会合。 科胡特到了芝加哥之后,就在芝加哥医学院当医生。当时他想加入芝加哥精神分析中心,该中心是由弗洛伊德的学生亚伯拉罕发展起来的。芝加哥精神分析中心以他在欧洲的训练时间比较少为由,让他继续进行训练。从 1942 年到 1946 年,科胡特在此进行了四五年训练之后,终于如愿以偿。当时他可以留在芝加哥医学院继续做神经认知研究的医生——他所在的神经认知实验室是一个十分杰出的医学研究中心,后来拿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可以去芝加哥精神分析中心,他选择了后者。 1949 年,他开始独立进行精神分析,几年后就成为训练分析家和督导分析家。1964 年,他开始担任美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1965 年,他成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副主席。 当时他经常邀请安娜?弗洛伊德到美国教学,他自己也接受了安娜?弗洛伊德的案例督导,有一段时间,安娜?弗洛伊德既是他的同事也是他的督导师。在这个过程中,他注意到了临床上的一个现象。 科胡特曾经遇到过一个来访者,不管科胡特讲什么,这个来访者都会攻击他。科胡特当时在接受各种精神分析的督导, 他自己也在思考,可是对这个来访者而言,这些解释和说明并没什么作用,他还是会被这个来访者攻击。 在艰难地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他转变思路:不去解释自己的理解,而是听这个来访者到底想说什么。科胡特发现, 当他以这种态度去听的时候——只对这个来访者所说的东西进行一些复述,帮他澄清一些不清晰的东西,或者帮他做一个小结,就能帮助这个来访者理清思路,让他平静下来,顺畅地向前推进。 推进的同时,科胡特开始尝试把自己对来访者的理解解释给来访者听。这时来访者就不再进行攻击,反而认为科胡特非常理解他,而且他也能够自我接纳。 这个个案之后,科胡特又在一系列类似个案中,发现了临床工作的转向。他认为分析家首先要做的是认真倾听来访者讲的内容,了解内容里包含的感受,分析家自己的理论应该成为后台的东西而不是前台的东西。 于是科胡特组织了一个小组——“自恋研究小组”,这个小组是后来自体心理学发展的前身。 当时这个小组有七个人,每个月都会进行讨论,科胡特把讨论产生的思想碰撞进行总结,在 1971 年的时候出版了一本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治疗的专著——《自体的分析:一种系统化处理自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这本著作在整个精神分析界引起了很大反响,给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弗洛伊德曾经公开说过,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来访者依从性很差,所以是无法被分析的。科胡特提供了这样一个系统性的视角,让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来访者也可以被分析。 当时安娜?弗洛伊德给科胡特写信,信中表达了对科胡特这本书的认可,认为他这本书给精神分析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补充,对精神分析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这本书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和高度赞誉,但是在书出版的这一年,科胡特的生活并不平静。科胡特的母亲去世,他自己被查出患了淋巴癌。他辞掉了所有的职务在家休养,并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临床精神分析、督导和学术研究上。 1978 年,他出版了《自体的重建》,提出了自体心理学这个概念——相对于经典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是一种平行的系统。当时许多精神分析家并不认同这种说法,觉得科胡特开始离经叛道了。芝加哥精神分析中心直接把科胡特的督导分析家和训练分析家的资格取消,只保留了他的分析家资格。当时的整个精神分析圈,特别是北美的自我心理学精神分析圈,对科胡特的这种观点十分排斥,比如凡是引用了科胡特论文的文章, 均不会被发表。 同时期,北美的人文思潮越来越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自由的精神,科胡特因此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当时美国的《时代》周刊和《人物周刊》引用了科胡特著作里的一些话,而且两次把科胡特作为其封面人物。《人物周刊》把“自恋现在合法了”(出自《自体的重建》)这句话当作一句革命性的格言。 参与到这样的社会思潮中并不是科胡特的兴趣所在,他的兴趣点在临床工作上。在《自体的重建》出版的这一年,科胡特因为癌症扩散开始接受化疗,但他并没有停止在精神分析上的工作。1979 年,他发表了论文《Z 先生的两次分析》。这篇论文是一个案例报告,但这篇案例报告饱受争议,有人认为 Z 先生就是科胡特。 北美一些不认可科胡特自体心理学观点的分析家抓住论文的内容进行猜测,借此诋毁科胡特是同性恋,是性变态。据科胡特的一些同事回忆,当年在案例督导中,科胡特经常和他们讨论关于 Z 先生案例的工作进度。 现在看来,那些针对科胡特的诋毁,可能是由学术的争议变成了对科胡特人格的恶意攻击。 1981 年,科胡特完成了《精神分析治愈之道》的创作,但这本书还没来得及出版他就去世了,1984 年科胡特的家人帮他出版了这本书。这本书是科胡特晚期对精神分析的思考。现在自体心理学流派认为,科胡特去世前后,他的理论已经开始逐步成形。如果科胡特寿命再长一点儿,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1981 年,在科胡特去世前五天,他作为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协会的主要领导者,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持第四届“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大会”。当时科胡特已经出现了肝腹水,加上坐了很长时间的飞机,身体非常疲惫,他从机场直接去了伯克利分校。 当他走入会场的时候,有的同事和他打招呼,但是科胡特并没有看他们,只是一直往前走。他在讲台上读了他的论文《论共情》,读完转身就离开了。科胡特当天又飞回了芝加哥,晚上就病危了。对于癌症晚期的病人来说,这样飞来飞去身体是扛不住的。 科胡特被送往医院抢救,负责抢救的医生是个第一天上班的实习生。这个实习生之前从没做过急救,他看到这样的危重病人紧张得完全没有方向了。科胡特见状把这个医生叫到身边, 医生以为科胡特有什么遗嘱,没想到科胡特告诉他别紧张,按照操作手册一步步地做。然后这个医生就平静下来,一步步开始抢救,但遗憾的是没有抢救过来,科胡特在第二天去世了。在科胡特去世之后,科胡特的太太给科胡特的同事打了电话, 一是替自己的丈夫向同事们告别,二是丈夫特别关照一定要向这些同事说声抱歉。那天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场的时候, 科胡特之所以没有回应同事们是因为身体原因,他担心在发言的时候昏过去,所以他为了保持自己的精力,没有向他们打招呼。科胡特还在遗嘱中要求把他的案例报告全部销毁。 在科胡特去世前,他儿子的同事写了一本回忆录式的传记——《科胡特传》。书中科胡特通过回忆和访谈的形式,讲述了关于科胡特的 1979 年至 1980 年。" "1、 读者若想系统学习自体心理学,一定绕不开一个人:国内自体心理学的代表之 一——徐钧老师,本书可能是目前市面上理论的专业性、系统性和实操的落地性、可靠性最有保障的一本书,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始终都在强调“人”的重要性。自体心理学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四大理论基石之一,源自海因茨?科胡特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有人说:“科胡特拯救了精神分析”。 2、 在自体心理学中,治疗师以共情这个重要工具深入地理解来访者。正是这种对人性 的深刻共情和理解,将精神分析的理论继续传承和发展,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扭转了精神分析理论在西方心理学界的颓势,使以精神分析为核心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体系,重新站在时代的新高度。 3、 本书回答了如何在心理治疗中以人性的态度,深入地理解来访者作为人类天性中的 幻想,而又能使之发展出适应社会生活的健康结构,构成了自体心理学派治疗的主要思考研究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