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宜战俘营(1942-1945)(精)/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

樟宜战俘营(1942-1945)(精)/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
作者: (英)R.P.W.海沃斯|译者:季我努
出版社: 重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樟宜战俘营(1942-1945)(精)/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
ISBN: 9787229103583

作者简介

R.P.W. 海沃斯,英国皇家陆军军官学院讲师,二战史研究专家。美国富尔布赖奖金获得者。著有《瑟堡之战》《二战中的欧洲》。

内容简介

1942年2月15日,英国殖民地新加坡落入日本之 手。这一失败衍生的后果十分严重。日军的胜利预告 了英国从远东的最终撤退,并对英国与其殖民地的关 系造成了不利影响。参与该战役的日本军官迁政信 (Masanobu Tsuji)上校写道: 新加坡的沦陷确实是亚洲人民命运的转折点。 欧洲在东南亚的统治被日本残酷地终结。随着新 加坡的沦陷,英国在远东的主要标志也随之崩塌。这 一损失,特别是英国马来半岛殖民地的损失方式以及 新加坡的投降自此成为广泛研究和思索的课题。 自1819年斯坦福·莱福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通过与柔佛(Johore)苏丹签署协议而得到该岛以 来,新加坡始终被视为重要的战略和商业前哨。保持 新加坡完整的政治重要性一直以来是帝国优先考虑的 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该地区的地位因 1905年英日条约的成功运作而得到保障,从而使英军 得以集中于本土和地中海水域。英国决定以与美国更 紧密的联系来取代这一联盟,因此不得不为促进远东 的安全而多加考虑。 随后的计划转向了打击该地区英国利益最可能的 威胁——日本。为了实现这一意图,明显的方案是建 立并保持一支舰队,永久驻扎远东。为此首先要有一 个合适的基地。 1921年6月16日,英国内阁原则上通过帝国防卫 委员会(cID)的建议,在新加坡建立一个大型海军基 地,排除了锡兰、香港和悉尼等选项。然而出于财政 考虑、至少近十年不可能有大规模战争的设想以及华 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建立独立远东舰队的可能性被 排除。这些因素的结合构成了“新加坡大舰队”策略 。该策略要求在发生国际危机时将大量皇家海军舰船 派往新加坡。所用时长被称为“救援前时期”,并于 1939年后开始不断重新评估。从1922年至1937年,“ 救援前”的时间一直维持在70天左右。这一期间就是 要求新加坡驻军抵抗进攻的时间长度,因而直接与本 岛的最终防卫级别挂钩。寇松勋爵(Lord Curzon)领 导下的帝国防卫委员会想出了提供充足陆地防卫的最 佳方式。皇家空军就防卫是否应基于空中力量发起了 激烈的跨军种竞争,结果有利于海军和陆军,岛上安 装了重型火炮。计划制定者仍然认为,马来丛林以及 向北通往新加坡的道路是不可突破的。 尽管关于新加坡保卫战有很多神秘和矛盾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海岸炮组只能对海发射,入侵日军的 路线就是沿着据称“不可突破”的马来半岛丛林和橡 胶林,实际上这早已被准确预测。1925年,新加坡总 指挥官上将西奥多·弗雷德(Theodore Fraser)爵士 认为日军通过马来半岛入侵的可能性极大。后来,马 来半岛总指挥官帕西瓦尔中将撰写了《远东态势评鉴 》。m该建议得到时任马来半岛总指挥官威廉·多比 (william Dobbie)少将的支持,并于1937年被提交 给了参谋长委员会。“这两项战略评估都猜到了日军 的最终路线并就预先阻止这一进攻所需的人员和资材 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然而,有关部门对此并不感兴趣 。多比将军还断定,季风期并不能像原来设想的那样 阻止海上入侵。他断定,实际上,从10月持续至3月 的季风期将是最适合发起入侵的时间,因为这种险恶 的气候可能会限制空中力量的运用,但并不足以阻止 在近海停泊的运输船上的部队登陆。他 日本于1941年12月8日进攻马来半岛,同时对珍 珠港、泰国和香港发起进攻。尽管最初皇家空军的空 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日本还是在马来半岛北部的哥 打巴鲁(Kota Bhalu)以及泰国的宋卡(Singora)和北 大年(Patani)登陆了。” P19-20

当我**次读完初稿的时候,说心里话,我并不是非常的震惊。虽然日军在远东的罪行骇人听闻,令人发指,但相对于日军在中国作的罄竹难书的恶来说,不足以让我大惊小怪。但是,作为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我依然对作者们和他们的作品刮目相看。 
一、作为学者,他们的观点是客观的,虽然情绪上有时候不免义愤填膺,但是在作出评价的时候,依然会尽可能还原事情的真相。重要的是,他们敢说。
二、他们引用的资料和数据是真实的,是一手的,甚至为访问当事人做了大量的工作,跑了很多地方,都有可靠的来源。
三、作者关心的重点不是战争对一个国家的伤害,也不是关注战争破坏了多少钱财,而是把重点放在战争中主题——每一个军人本身。对军人个体的伤害,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家庭的影响,后遗症等,这是作者关注的重点。
四、他们很注重对绝境下真实人性的分析。比如作者写有的年轻的战俘做梦中会哭着喊妈妈;饿极了时候,切开同伴的喉咙,靠喝同伴的血维持生命;战俘船沉没,盟军的潜艇救援时因承载的人数有限,只能把部分同伴留在茫茫大海,这是怎样的绝望和撕心裂肺?还有,今天,日本是美国的盟友,当美国人读到日军残酷对待美国战俘的这些往事的时候,会作何感想?有些人可以口述、写作自己的战争经历,另一些人却守口如瓶,到底发生了什么?在*近数十年里,那些曾经的战俘为什么又终于敞开心扉? 这些问题,我们中国的学者都很少涉及。我们更对的是写日军的残暴,写我们对日军的恨,写我们抗日的英勇,对深层次的分析很少见。我觉得这是大家应该读读这套书的原因之一。
这套书值得关注的地方还有:我们在了解日本这个民族的时候,是不是也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我们不仅要看日军怎样对待同为黄皮肤的中国人,还要看看战争中他们如何对待美国人、英国人。日本在世人的印象中是懂礼貌、守纪律、勤奋、干净,小小国家有那么多世界**公司,怎么*后成了法西斯?即使日本是“恶人”,我们能不能把他们教化成“好人”?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在这方面,作者是做了有益的分析的。
*后,也是我重点想说的,西方战俘体现了很多优点,在**困难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对自己的人格和身份的肯定、认同,以及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当今,美国和日本成了朋友,而日本与我们的关系却还是有很大的隔阂,这是为什么?德国人对自己历史进行了诚挚的道歉和反悔,而日本人为什么说不?为什么敢说不?这都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
在这几本书中,希望读者能得到一点点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