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冲突与动荡800年)(精)
作者简介
作者是一个社会和文化历史学家,也是研究阿富汗历史的首席权威。他写过的书有:《“古代霸权”——布哈拉,阿富汗和巴尔克战役——从1732到1901年》(1996)和《阿富汗的惊异奇迹》(2014)。译者钱镇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的研究和教学。译者刘曼琳职业译者,出生于辽宁沈阳,大连外国语大学毕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
内容简介
在阿富汗现代史中,通常将 1747 年看作现代阿富汗国建国的日子。2 因 为在这一年,阿卜达利部族年轻的阿富汗人艾哈迈德·沙阿在坎大哈建立了 一个独立王国,创立了君主制的杜兰尼王朝。杜兰尼王朝的统治在阿富汗一 直持续至 1978 年。事实上,阿富汗人在伊朗—印度边界的统治史可以追溯 到艾哈迈德·沙阿出生前的许多世纪。而他并不是第一位统治独立王国的阿 富汗人,在他的家族或部族成员中也没有过。 1707 年,吉尔扎伊部族的霍塔克人米尔·瓦依斯于坎大哈起兵反叛波斯 萨法维帝国,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延续了 30 多年。1722 年,米尔·瓦依斯之 子沙阿·马哈茂德甚至入侵波斯帝国,废黜了萨法维国王,统治自坎大哈至伊 斯法罕的波斯帝国达 7 年之久。米尔·瓦依斯的后代被赶出波斯帝国之后,依 然统治着坎大哈和阿富汗东南部,直到 1738 年。 1717 年,米尔·瓦依斯反叛 10 年后,艾哈迈德·沙阿的远房堂兄阿卜杜 勒·汗·萨多扎伊脱离萨法维帝国,在赫拉特建立了第一个独立的阿卜达利苏 丹国。艾哈迈德·沙阿的父亲和同父异母的哥哥都曾短暂地统治过这个王国。 艾哈迈德·沙阿的王朝始建于 1747 年,终结于 1824 年,其后代被艾哈迈德·沙 阿的巴拉克扎伊族维齐尔(Wazir)的后裔、敌对的阿卜达利部族的穆罕默德扎 伊人废黜。1929 年,穆罕默德扎伊族的国王也被废黜。短暂的间隔后,另一个 穆罕默德扎伊王朝——穆萨希班王朝执政。该王朝在 3 个阿富汗阿卜达利王朝 中的执政时间最短,其最后一位执政者——总统达乌德死于 1978 年 4 月的一次 政变。这些王朝均归属于阿卜达利(或称“杜兰尼”)部族,然而其世系间毫无 亲情可言。事实上,统治北印度的历代阿富汗王朝书写的是一部动荡史,其内 部政治也充满世仇和频繁内战。 尽 管 许 多 部 族 自 称“ 阿 富 汗”( 今 天 该 词 被 认 为 与“ 普 什 图” 同 义), 但阿富汗的王朝史主要由阿卜达利和吉尔扎伊两个部族集团主宰。作为一个 有着鲜明特色的部族,吉尔扎伊的部族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 10 世纪。吉 尔扎伊人在史料中被称为卡拉伊或卡勒赫。这一时期,他们的主要活动中心 是吐哈里斯坦(今巴尔赫平原)、古兹干南(今法里亚布省南部的丘陵区) 及萨尔普勒省和巴德吉斯省、赫尔曼德省和加兹尼省。今天,吉尔扎伊人被 视为普什图部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横跨现代阿富汗—巴基斯坦交界,但是 在 10 世纪的文献中把卡拉伊人称为突厥人,“具有突厥人的相貌、 衣着和语 言特征”;位于扎门达瓦尔(Zamindarwar)的卡拉伊部族甚至说突厥语。 3 卡拉伊人很可能源自嚈哒(Hephthalite)突厥人,是来自亚洲内陆一个游 牧部族联盟的成员。这个联盟曾经在公元 5 世纪至 7 世纪初统治着印度河以 北的全部区域和伊朗东部的部分地区。4 卡拉伊人是半游牧民,拥有大量的 羊群和其他动物,很多吉尔扎伊部族至今仍保留这一传统。 卡尔吉苏丹统治时的阿富汗 加兹尼王朝(961—1186)因首都位于加兹尼而得名。这一时期,卡拉伊 人是被招募加入加兹尼军队的古拉姆(即契约士兵)。5 古拉姆常被称作“奴 隶军”,在伊斯兰军队中司空见惯,一直沿袭到 20 世纪。最负盛名的古拉姆 当属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亲兵。但是,古拉姆一词在欧洲语境下并没有奴隶之 意。与效忠部族首领而不是君主的部族契约兵不同,古拉姆大都来自被征服的 部族,这些部族往往是被强迫皈依伊斯兰教的非穆斯林部族。古拉姆因此为统 治者提供了忠诚的军队,通过誓约和庇护制效忠君主,削弱了苏丹部族和其他 权势派系在朝廷的力量。 古拉姆通常训练有素,武器配备优于王国内其他军事力量,是一支最近 似于职业军的军事力量。他们的指挥官享有特权,常常身居要职,拥有大片土 地。在一些穆斯林国家,势力强大的古拉姆的指挥官可以像国王一样行事,甚 至偶尔废黜主人建立自己的王朝。加兹尼人就是极好的例子。建立了加兹尼王 朝的突厥人萨布克特勤(942—997)来自巴尔思罕,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 斯坦,他曾是古拉姆的将领。他被布哈拉的波斯萨曼王朝统治者派去统治加兹 尼,结果,他后来脱离波斯帝国,建立了自己的王国。6 既然加兹尼军队中的卡拉伊人被称作古拉姆,那么他们极有可能是众多 居住在哈里河、穆尔加布河和巴尔赫河流域丘陵地区的卡菲勒(即异教部族中 的一员)。公元 1005—1006 年,最著名的加兹尼王朝统治者苏丹马哈茂德入 侵并征服了这一地区,将该地区伊斯兰化。作为投降条款的一部分,当地统治 者必须为加兹尼军队提供大量古拉姆。卡拉伊人很快就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他 们先击退了另一支突厥部落——卡拉哈尼德人的入侵,然后讨伐北印度的印度 教统治者。 1150 年,加兹尼被来自巴德吉斯、古尔丘陵区和穆尔加布河上游讲波 斯语的古尔人消灭。至 1186 年,加兹尼政权在北印度的残余被全部肃清, 古尔部族将卡拉伊古拉姆并入他们的军队。也正是这一时期,他们和开伯 尔山口地区的部族开始被称作阿富汗人。尽管这一称谓的来源和意思并不 确定。或许阿富汗是一个口语词汇,用于描述半游牧的牧人部族,类似于 今天人们将长年迁徙的阿富汗部族总称为牧主或库奇。直至 19 世纪,由于 英国殖民统治影响,阿富汗人一般被用来指普什图人(在盎格鲁—印度语 中也称其为帕坦人)。 加兹尼王朝和古尔王朝时期,许多卡拉伊人和其他阿富汗部族被安置在 加兹尼附近,其他部族居住在苏莱曼或坎大哈、喀布尔和木尔坦(Multan, 今属巴基斯坦)这些偏远地区,他们被赐予放牧的权利。这种迁移或许是对 他们所服兵役的回报,但这更可能是一种战略决定,因为迁移意味着一旦发 生战争,这些部族能够迅速集结。14 世纪初,阿富汗人是阿富汗南部和东南 部地区民族谱系中最常见的人种。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巴图塔曾于 1333 年 游历喀布尔,他记录下旅行时的商队在卡尔马什(Karmash)要塞附近的一 条狭窄通道与阿富汗人发生激烈冲突的全过程。7 该通道很可能位于古老的 喀布尔—贾拉拉巴德公路之上。伊本·巴图塔称呼这些阿富汗人为“拦路强 盗”,但是基于现有的少许资料,或许当时这些部族只是索要安全通关的费 用,而商队的领队没有支付这笔例定规费。值得注意的是,伊本·巴图塔记 录了喀布尔—贾拉拉巴德地区的阿富汗人说波斯语,但没提到他们是否也说 普什图语。 史诗般的皇皇巨著,讲述阿富汗人近千年的苦难与彷徨 在阿富汗,伤痛的记忆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