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意志
作者简介
王小鲁,电影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经济观察报》《南方**》专栏作家,出版有《电影与时代病》(2008)、《电影政治》(2014)。
内容简介
没有个性的人 一 在2012年下半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大型艺术展“时代肖像——当代艺术30年”,涉及当代艺术、先锋音乐、电影诸多领域。电影板块由纽约大学张真教授与我做了一个片单,从《赤橙黄绿青蓝紫》(1982)里的刘思佳、《芙蓉镇》(1987)里的胡玉音一直到《立春》(2007)里的王彩玲,选取的是这30年具有某种形象完整性的电影人物序列,以此为主线结构电影单元。后来张真女士**我在上海做一个讲座,活动当天细雨霏霏,我看到一个大型人物雕塑**震撼地置放于博物馆前方。那是一个跪着的人,这个雕塑让人感到此处人文精神厚度和宽容度的增加,而那个雕塑当中传达的意思又无意间和我讲座的题目有所契合——所谓“没有个性的人”。 这其实不是新题目,之前我研究2000年后独立剧情片时,就谈到过这些年我们的独立剧情片几乎没有塑造出几个让人记忆深刻的人物形象。原因何在?一个原因也许是这些独立导演没钱请专业演员,业余演员表演不准确,因此导演连一个特写镜头都不敢给他。从表演到摄影的修辞手段都有限,所以很难塑造人物。因此这些人物的个性都不鲜明,导演也将错就错,呈现人物的“无名性”,在剧本阶段就尽量避免表演的难度。我们在这些电影序列里面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无名者,这反倒切合中国基层社会在这个阶段的生存感觉,因此成了一个独特的电影景观。 当然我也在这里谈到:这些电影角色的主体性的丧失。这其实是2000年后十年内一些重要的独立电影导演的立意所在。这些角色也许偶尔有那么一点个性,但很快被外部世界淹没掉了。本来环境和个性的关系并不必然如此,也许环境压迫越强烈,个性强度就越大。但是,当环境的压迫过于严酷,则这个人只能死掉,活下来的就只能是跪着的。这同样是符合逻辑的,也是我们身边的现实。 这些年独立电影的成就,似乎主要是表达这个外部世界的强大压力和个体的被压垮,从而引进一种类似于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的某种倾向。记得多年前和一位电影学者聊,他说中国这些独立电影属于自由主义右派电影,但我认为某些方面这些电影可能和历**的左派电影*接近。独立精神和个人主体性的追求,当然*接近**传统右派的价值,但是对于底层社会的观照,将个人悲剧不仅仅看作个人承担的事情,而是看作一个社会体制的事情,则*接近一个左派的价值。当然问题不是如此简单,左右的概念在当下具有遮蔽性,其实已经失去了使用的价值。这一点容我后面再说。 我上面说到的电影人物的无个性和无主体性的呈现,是2000年后独立电影所**的特点吗?这次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做片单的时候我就发现,其实再往前走,这个“没有个性的人”一词仍然具有言说的效力。而且越往前,这个词的适用性越强,事实上它对这30多年来的中国电影具有某种概括性。 于是向上追溯。先说20世纪90年代吧——90年代是所谓“中国独立电影”开创的年代,这个时期电影的主要概念是“个体”。记得这一点王小帅说过,他说他们做电影的时候,*强调“个体”,个体是关键词。当然,个体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个性才具有精神意义。但是你会发现,90年代独立电影当中人物个性和主体性也**稀薄。 王小帅的电影曾被人诟病,说他没有建立一些深刻的电影形象,人物性格都比较扁平,但是王小帅本人对此似无自觉,听说后也不以为然,觉得这样的电影表达符合现实的逻辑。比如《冬春的日子》(1994)里面的主角都很无力,都在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所左右,失去了生命的主动性。《青红》(2005)里面高圆圆扮演的青红也是扁平化的,活得很被动,从来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像《红楼梦》里的迎春,“浑如一块呆木头”。当然在中国历史里,这个表达的确是有一种合理性的,但是若加强导演自觉,则可能*具深度。 20世纪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应该算贾樟柯《小武》(1998)里的小武。他是有点个性的,当他在现实面前困惑时,似乎还试图表达自己的意见。当然这种个性在**来看,很大一部分是王宏伟这个演员的身体形象带来的。贾樟柯**善于利用这个形象,比如他让小武脱光了衣服穿过澡堂的一幕,已经成为电影史经典。这个形象具有如此深刻的人文价值,目前学者还没有用相匹配的学术语言将其意义揭示出来。但纵然如此,我们也会发现,贾樟柯*多致力于表达自我的丢失感,小武*终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把握和控制。 我这里用了两个词:主体性和个性。它们是有关系的,有时候有点交叉。在我们中国人的语言习惯里,个性不仅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精神样貌,有时候还指这种差异性的程度。这样的话,主体性和个性有时候都体现人的主动营造和选择自己生活方案的能力—但是上面所说的这些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即使我们发现了过去形象的无个性、无主体性,对**的人们又有什么启发呢?一方面,这是事实描述,是一种深化自我理解的尝试:为什么中国电影人物的历史会呈现这个面貌? 也许电影里这种普遍的人的失败,就是中国历史的本质?另外,我身边大多数**影迷*喜欢看的都非中国电影,多数还是西方电影,因为这些*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那些电影里面体现了*活跃的智力和*细腻的感受性,中国电影界虽然时常有出奇制胜者出现,但大部分缺乏具有个性深度的角色,因此就难以给予他们理解生活和开拓生活、建设“新我”的启发。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他们一般都会和电影中的某个人物相认同,电影角色会附体到他们身上,当电影角色不能实现主体性,他们一般也会感到沮丧,无法从观看过程中获得激励,也无法获得重建生活的力量(当然西方的观众看中国电影,采用的往往不是普通的电影院视角,而是人类学视角)。这其实也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关键问题所在。 电影是人类意志的表达。近年来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电影越来越超脱于个体创作,仿佛进化出了自己的意志。回望20世纪80年代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电影,本书将“电影意志”的发展与转型过程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 * * #王小鲁语录# ◎评《我不是药神》 《我不是药神》是一个好的借鉴,它某种程度上避免了观赏时的沉重,但不代表它激发的力量不深刻,而且它是一种*加有效的介入,它的票房就代表了它的社会介入的成就。 ◎评《小时代》 “主体性”是“电影政治”的一个关键指标。若以此衡量,《小时代》的创作者缺乏主体性意识,他的人物没有真正的自由意志。但《小时代》同时是一部坦诚之作,它是新一代青年的精神状况报告。只是它不打算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评价和**。 ◎评《不成问题的问题》 范伟扮演的丁主任这个角色相当厉害,他整个人看起来谦虚温和,有时候还带点真性情,却特别圆滑狡诈,他在温情脉脉中把整个社会的组织原则给败坏殆尽了。这个片子为中国电影史增加了一个有力量的人物。 ◎评《银翼杀手2049》 科幻片里面,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就是“real”,《银翼杀手2049》里面也一样。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对于自己地位的迷恋,这就是所谓后人文主义气氛中隐含的坚定的人文主义。 ◎谈影评写作 在写影评的时候,你要知道你的心并不是公正的。虽然你觉得自己很诚恳,但你仍然是历史的人质、环境的人质,我们的思想也是我们自己身体的人质。有时候,所谓影评之争不过是一个有成见的人和另外一个有成见的人之间的斗争。 即使我们反对我们也不应该反对娱乐片或者低俗电影,而是要反对让这种低俗和娱乐成为**院线景观的根源。如今聪明人不反根源,却反娱乐,是本末倒置。 ◎谈电影研究 在电影研究领域,我们乐于描绘电影作者的力量,但我们也要看到历史的因果,看到一种长远贯彻的意志。历史如同暗河,在生活的地表之下*为深刻和幽邃地流动。 ◎谈“电影意志” “电影意志”有其路线和趋势,虽然它可能在特殊时期,被各种力量暂时改变,但我仍然相信其有光明的走向。哪怕这一点仅为我的个体之信念,但也唯有如此,我们才有继续表达和创造的勇气。 苦难只是转化,而非被消除,但这并非无意义,它造成的流动性乃是人类活力的展现,而这其中的玄妙,其实我们人类并不能**明了。能够确定的是,好奇是生命力的一种表达形式,因此电影新人的意志难以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