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堂自序(精)

三松堂自序(精)
作者: 冯友兰|责编:冯金红//曾诚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2.30
折扣购买: 三松堂自序(精)
ISBN: 978710807072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清末帝制时期 1895年12月4日(农历乙 未年十月十八)我生在河南 省唐河县祁仪镇祖父的家里 。祖父名玉文,字圣征,有 三个儿子。我的父亲行二, 名台异,字树侯。伯父名云 异,字鹤亭。叔父名汉异, 字爽亭。父亲后来成了清光 绪戊戌(1898年)科进士 。伯父、叔父都是秀才。在 祖父教育下,我们这一家就 成为当地的书香之家,进入 了“耕读传家”的行列。 听家里传说,祖上是从 山西省高平县来到河南省唐 河县做小生意的,后来就在 唐河县的祁仪镇落户了。祖 父曾经去考过秀才,本来是 可以录取的,不知道怎么跟 当时的县官闹了点别扭,有 人劝祖父去疏通,祖父不肯 ,就没有录取。祖父从此就 不再去应试了,一生没有取 得任何功名。可是他的诗作 得很好。他作的不是应付科 举的试帖诗,而确实是一种 文学作品,传下来的几十首 诗,编为《梅村诗稿》。他 的诗有一种冲淡闲适之趣。 当时邻县的新野县有位名士 赵一士,为这部诗稿题了一 首诗: 身处人间世, 心怀太古春。 风流伊上叟, 击壤作尧民。是以邵雍 的《击壤集》来相比的。 我的伯父也能作诗,他 把他自己的诗编为《知非斋 诗集》。父亲也能作诗,有 《复斋诗集》。我的一个姑 母也能作诗,可惜十几岁就 去世了,留下的诗,家里的 人编为《梅花窗诗草》。 我们这一门有一种作诗 的家风。我有一个偏见,认 为作诗必须有一点天赋才行 。宋代的严羽说:“诗有别 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 非关理也。”(《沧浪诗话· 诗辨·五》)这两句话说的 是实际情况。有些人学问很 大,可以下笔千言,但写出 来的诗并不是诗,尽管可以 完全符合格律,也可以分成 一行一行地写出来,但就是 不是诗。 我祖父大概有一千五百 亩土地,在我们那一带还不 算大地主。在清朝末年,我 们那一带土地很集中,大地 主有两万多亩土地。有几千 亩土地的地主很不少。祖父 带着他的子孙生活,家里经 常有二三十口人吃饭,也算 是个封建大家庭了。 照这个大家庭的规矩, 男孩子从七岁起上学,家里 请一个先生,教这些孩子读 书。女孩子七岁以后,也同 男孩子一起上学,过了十岁 就不上学了。在我上学的时 候,学生有七八个人,都是 我的堂兄弟和表兄弟。我们 先读《三字经》,再读《论 语》,接着读《孟子》,最 后读《大学》和《中庸》。 一本书必须从头背到尾,才 算读完,叫作“包本”。有些 地方读“四书”不仅要背正文 ,还要背朱(熹)注,不过 我们的家里没有这样要求。 当时一般的私塾,叫学 生读一些记诵典故和辞藻以 备作八股文、试帖诗之用的 书,如《幼学琼林》《龙文 鞭影》之类,我们的家里也 没有这样要求。在我们家的 私塾中倒读过一本新出的书 ,叫作《地球韵言》,这是 一种讲地理的普及读物。地 理在当时也算是一种“新学” 。我们家的那个私塾,也算 是新旧兼备了。照我们家里 规定的读书顺序,“四书”读 完之后,就读经书。首先读 《诗经》,因为它是韵文, 学生们读起来比较容易上口 。我读完《诗经》之后,就 随母亲到武昌去了。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