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选集](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0609/03/20230609031258776.jpg)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70
折扣购买: 周邦彦选集
ISBN: 9787020179091
蒋哲伦,女,1936年生,江苏靖江人。195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任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唐宋诗词)的教学和研究。发表《清真淮海词风之异同》、《意内言外与词学正变观》等多篇论文,其中,《石林词和南渡前后词风的转变》1991年获中国韵文学会授予的“夏承焘词学奖”。先后出版《词别是一家》、《周邦彦选集》、《唐宋词书录》、《花庵词选导读》、《千古佳词》、《石林词笺注》等著作。
兰陵王〔1〕 柳 柳阴直〔2〕。烟里丝丝弄碧〔3〕。隋堤上〔4〕、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5〕。登临望故国〔6〕。谁识、京华倦客〔7〕。长亭路〔8〕、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9〕。闲寻旧踪迹〔10〕。又酒趁哀弦〔11〕,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12〕。愁一箭风快〔13〕,半篙波暖〔14〕,回头迢递便数驿〔15〕。望人在天北〔16〕。凄恻〔17〕。恨堆积。渐别浦萦回〔18〕,津堠岑寂〔19〕。斜阳冉冉春无极〔20〕。念月榭携手〔21〕,露桥闻笛〔22〕。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1〕《兰陵王》:据《钦定词谱》,此调由周邦彦首创。陈本注“越调”。本词作年说法不一,从“京华倦客”句推断,约作于元丰末至元祐初,时周邦彦为太学正,“居五岁不迁”,故有厌倦之意。 〔2〕柳阴直:汴堤(见下“隋堤”注)为人工开筑,故其上所栽柳树笔直成行。此从树阴写柳。 〔3〕烟:指薄薄的雾气。丝丝:形容柳条的细长轻柔。弄碧:形容绿柳在和风中袅娜飘拂的情状,“弄”字出于张先《天仙子》词“云破月来花弄影”。 〔4〕隋堤:隋炀帝时开凿的通济渠,自洛阳至淮水沿渠筑堤,沿堤栽柳,后人称之为隋堤。这里指汴京城外的一段堤岸,是北宋时京都旅客来往必经之路。陈注:“隋炀帝疏洛为河,抵江都宫,道皆种柳。” 〔5〕绵:喻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状如绵絮,故云。 〔6〕“登临”句: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故国:此指故乡。 〔7〕京华倦客:作者自指。因长期旅居京城产生了厌倦苦闷的情绪。京华,京城。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8〕长亭:古代交通要道上十里置一长亭,五里置一短亭。这里指送行的地点。 〔9〕“应折”句:古人送行,攀折柳条相赠。过千尺:极言离别送行之频繁。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诗二首之二:“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10〕旧踪迹:指过去聚会或送别的地方。 〔11〕酒趁哀弦:饮酒饯行时伴奏离别的乐曲。趁,跟逐、伴随的意思。 〔12〕“梨花”句:旧俗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是寒食节,禁烟禁火。清明节早晨宫中把榆柳钻取的新火赐给近臣,称榆火。这句说:正是梨花盛开,榆火新点的寒食节前后。 〔13〕一箭风快:形容船行顺风,快如飞箭。 〔14〕半篙波暖:春江水涨,撑船的竹篙一半没入水中。篙,竹制撑船工具。 〔15〕迢递:遥远的样子。驿(yì义):驿站,古代传递公文的人住宿和换马的场所。 〔16〕望人在天北:行者从汴京向南行,行过几站路程,回过头看,再也望不到远在天北的友人了。 〔17〕凄恻:心情悲伤。江淹《别赋》:“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 〔18〕别浦:送行的水边。萦回:水流回旋。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穷岛屿之萦回。” 〔19〕津堠(hòu厚):指渡口码头。堠,古代记里程的土堡,五里一堠。岑(cén)寂:冷清寂寞。 〔20〕冉(rǎn染)冉:缓慢地移动。春无极:春满人间,春色无边。 〔21〕月榭(xiè谢):月光下的台榭。榭,有屋顶的台,供人歌舞游乐的场所。 〔22〕露桥闻笛:谓深夜在沾满露珠的桥上欣赏笛声。 这首词题为咏柳,其实并非一般的咏物之作,而是借柳起兴,引出送别的主题,并寄寓作者长期旅居京都的厌倦苦闷情绪。全词分三叠。第一叠从隋堤上的柳阴落笔,抒写作者多次登堤送别的羁旅思乡之情。第二叠由眼前的离宴转而设想别后的寂寞和凄凉。“愁一箭风快”以下是从行者设想。第三叠“渐别浦萦回”起从送者设想。自“念月榭携手”以下总写别后相互思念的情景,从而结束全篇。这样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铺叙,反复吟叹,欲吐又吞,以倾诉作者临别忧伤和抑塞难舒的羁旅愁情。据南宋毛(jiān间)《樵隐笔录》载:“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可知当日传唱之盛况。 《碧鸡漫志》:世间有《离骚》,惟贺方回、周美成时时得之。贺《六州歌头》《望湘人》《吴音子》诸曲,周《大酺》《兰陵王》诸曲,最奇崛。或谓深劲乏韵,此遭柳氏野狐涎吐不出者也。 《樵隐笔录》: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其谱传自赵忠简(鼎)家。忠简于建炎丁未九日南渡,泊舟仪真江口,遇宣和大晟乐府协律郎某,叩获九重故谱,因令家伎习之,遂流传于外。 《草堂诗余正集》:快匀。“闲寻旧踪迹”以下不沾题,而宣写别怀,无抑塞。“斜阳”句淡宕有情。 《介存斋论词杂著》: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然周美成《兰陵王》、东坡《贺新凉》,当筵命笔,冠绝一时。碧山之《齐天乐》咏蝉,玉潜之《水龙吟》咏白莲,又岂非社中作乎? 《宋四家词选》:客中送客,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以下不辨是情是景,但觉烟霭苍茫。“望”字、“念”字尤幻。 《白雨斋词话》:美成词极其感慨,而无处不郁,令人不能遽窥其旨。如《兰陵王》“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二句是一篇之主,上有“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之句,暗伏“倦客”之根,是其法密处。故下文接云“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久客淹留之感,和盘托出。他手至此,以下便直书愤懑矣。美成则不然,“闲寻旧踪迹”二叠,无一语不吞吐,只就眼前景物约略点缀,更不写淹留之故,却无处非淹留之苦。直至收笔云“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遥遥挽合,妙在才欲说破,便自咽住,其味正自无穷。 《云韶集》:意与人同,而笔力之高,压遍今古。又沉郁,又劲直,有独往独来之概。 《谭评词辨》:已是磨杵成针手段,用笔欲落不落。“愁一箭风快”等句之喷醒,非玉田所知。“斜阳冉冉春无极”七字,微吟千百遍,当入三昧,出三昧。 《艺蘅馆词选》:“斜阳”七字,绮丽中带悲壮,全首精神提起。 《海绡说词》:托柳起兴,非咏柳也。“弄碧”一留,却出“隋堤”;“行色”一留,却出“故国”;“长亭路”复“隋堤上”,“年去岁来”复“曾见几番”,“柔条千尺”复“拂水飘绵”;全为“京华倦客”四字出力。第二段“旧踪”,往事,一留;“离席”,今情,一留;于是以“梨花榆火催寒食”一句脱开。“愁一箭”至“数驿”三句,逆提;然后以“望人在天北”合上“离席”作歇拍。第三段“渐别浦”至“岑寂”,乃证上“愁一箭”至“波暖”二句,盖有此“渐”,乃有此“愁”也;“愁”是逆提,“渐”是顺应。“春无极”正应上“催寒食”;“催寒食”是脱,“春无极”是复。“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是“离席”前事;“似梦里,泪暗滴”,仍用逆挽。周止庵谓:“复处无脱不缩,故脱处如望海上仙山。”词境至此,谓之不神不可也。(罗校本) 乔批《片玉集》:古今绝唱,必须记诵。第一过变入情。“望人”句,两宋词人有作一四字句,有作二三字句,仍应是一四字句。“渐别浦”以下又回入景,此神力也。 夏闰庵云:有此二语(指“梨花”句和“斜阳”句)顿挫之力,以下便一气奔赴。(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引) 《周邦彦选集》收录周邦彦词101首、诗20首、文(包括赋作)7篇。本书将周邦彦诗文词同时选录,旨在使读者对周邦彦的创作情况有完整的了解。每篇作品的“本文”和“注解”后面都有一段“说明”作简要提示,另有“集评”收录有关清真词及其少量赋作的历代评论,最后附录总评辑要(即古代词学评论著作对周词的总体评价)。作者对作品文辞的注释,对主旨和艺术手法的解析,对作品的整体评价,都讲的深入浅出,既专业、又便于理解,行文通畅易懂。这是一部学术质量较高的选本,既可满足已有一定文化底子的读者进一步加强文学修养的需要,且亦有助于专业研究和教学工作者用为参考。 金句: 周邦彦是“词人词”的宗匠,在词史上有着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