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三论(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

风格三论(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
作者: 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76.00
折扣价: 53.20
折扣购买: 风格三论(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
ISBN: 9787100189880

作者简介

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出生于德国汉诺威,1921年进入汉堡大学参与创立艺术史系,1934年因纳粹上台移居美国,先任教于纽约大学,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新成立的历史研究所,直至退休。他一生都在探索图像与观念的关系,其思想不仅奠定了现代图像学理论,也对整个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史学者,使艺术史学科受到世人尊敬。英国学者肯尼斯?克拉克把他描述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史家”。其代表作有《图像学研究》《理念》《丢勒的生平与艺术》《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早期尼德兰绘画》《视觉艺术中的意义》《西方艺术中的文艺复兴与历次复兴》等。 译者简介: 李晓愚,1980年生,现为南京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方美术史、古籍版画史。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一项,省级艺术文化课题两项。著有《塑造趣味:晚明以西湖为中心的文人艺术生活研究》、《中华文化故事》(六卷本)、《我在剑桥》等,译有《西班牙主题变奏》等。在《文艺研究》《学术月刊》《新美术》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内容简介

我们中的所有人,若是年纪足够大,能记得1928年之前发生的事,那么,就会对那个老时代的钢琴师有印象。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屏幕,根据影片中不同事件的现场气氛和发展节奏,为之配上适宜的音乐。我们还应该记得,当这位钢琴师离开座位的短暂片刻,影片自顾自地继续放映,黑暗中只剩下机器单调的沙沙声,此时观众会被一种古怪的、幽灵般的感觉所袭裹。由此可见,即便是默片,也从来不是寂静无声的。银幕上的画面总会需要,并且获得一种声音的伴奏。从一开始,这一特点就将电影与简单的哑剧区别开来,且只要稍作修改即可与芭蕾舞归于一类。影片中对话的出现与其说是一项“增添”,不如说只是一种变化:音乐的声音转变成口头表达的语言,这样一来,一种类似于哑剧的表演也就变成了一种全新的演出品种。有声电影的声响要素由明白易懂的语言构成,从这一点上说,它不同于芭蕾舞剧,倒与戏剧一致;然而,有声电影的声响要素却又与视觉画面密不可分,从这一点上说,它又不同于戏剧,而与芭蕾舞更加接近。在一部电影中,我们所听到的,无论音质好坏,都与我们所看到的融为一体。影片中的声音,不管清晰与否,都不可能表达出比同时出现的动作画面更多的内容,好电影甚至根本不会试图这么做。简而言之,一部电影的演出[play]——或者用一种更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来说,一部电影的“剧本”[script]——必须服从于所谓的“可共同表现性原则”[principle of coexpressibility]。 …… 本书分别以巴洛克艺术、当代电影与劳斯莱斯汽车发动机等为切入点阐述艺术风格的问题,带领读者去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潘诺夫斯基。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史家之一,潘诺夫斯基在图像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影响广泛。而本书收录的潘诺夫斯基的三篇文章,分别以巴洛克艺术、当代电影与劳斯莱斯汽车发动机等为切入点阐述艺术风格的问题,与他深入人心的图像学及主题研究等“方法论”表现出很大的差别,体现了潘诺夫斯基渊博的学养以及别样的洞见。此外,《电影中的风格和媒介》作为潘诺夫斯基发表的唯一的一篇电影论文,可能是他重印次数最多的论作之一,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电影研究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