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创”历程
作者简介
柴文华,哲学博士,黑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黑龙江省国学学会会长等。主编有《中国哲学史学史》 《冯友兰思想研究》,合作主编有《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另有专著与合著十余部。主持和参加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6次获黑龙江省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哲学和中国伦理思想史。 康宇,哲学博士,现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黑龙江省国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在《哲学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黑龙江省社科基金等项目十余项;出版专著7部;获省、厅级社科奖7项。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与德育、中国哲学等。 王春辉,现为黑龙江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文章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等。
内容简介
回顾中华传统文化自身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有不少经验教训需要总结和思考。本书从三个重要的因素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创”进行深刻分析:一是近似于封闭式的地理环境易于文化集聚及文化向心力的形成;二是以农为本的经济条件及特定的血缘宗法制度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三是政治环境的影响深刻而悠远。本书提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创”离不开外在刺激,如古代“丝绸之路”所引发的中外文化交融,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等所带来的宗教文化,宋代以后西方文化元素的输入,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和马克思主义传入等。再如,“两创”的阻滞力问题。首先是超稳定的文化结构与社会层级结构,压缩了文化“两创”的空间。其次是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的本质性特征,束缚了文化“两创”的活力。再次,“文化堕距”现象时有发生,让人们对文化的“两创”产生误解,主观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