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孝经的密码)

大爱(孝经的密码)
作者: 王扉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7.60
折扣购买: 大爱(孝经的密码)
ISBN: 9787549504848

作者简介

王扉,别号砚池堂主人,华语传媒圈的“国学才子”,中国青年报《青年参考》特约主笔、时事评论员,经理人黄埔商学院研究员,清华EMBA媒体班首期学员。 “思考像老学究,外表像大男孩,听起来像社会贤(闲)达,看上去像自由作(坐)家”——一个不可思议的传奇宅男。20岁摘得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一篇《祝你生日快乐》曾感动上亿读者。依靠一支笔在媒体圈打天下,26岁成为香港凤凰卫视《凤凰周刊》的创刊元老。30岁毅然驾车北上,成为香港《大公报》派驻北京的时政记者、该报“北京观察”专栏最有人气的作者,连续四年出席温总理记者会。不少挥斥方遒的时评文字在海内外风行。2008年他离开北京重回深圳,决意在35岁前退休,成为自由文字工作者、国学传播者,在北京、深圳、香港、台北等城市旅行与写作。

内容简介

曾经有位年轻的家长在一个讲座上问我,想找几本国学经典让孩子读 读,有没有推荐的书目?另外,如果一个像她这样对国学很有兴趣但又总 感觉深奥的人,有哪些书是适合她入门读的? 我问她,你和你的小孩已读过哪些国学书?她告诉我,只是一起在读 《弟子规》《三字经》《千家诗》之类古代的蒙学读物。我说,《弟子规 》《三字经》等作为儿童读经的启蒙读物是可以的。但谈到国学入门,特 别是亲子一起读的话,可以先从十三经中最薄的这本《孝经》开始。《三 字经》里讲,“《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说的就是只有 把《孝经》读通了,把“四书”念熟了,才能够去读像“六经”这样的儒 家经典。其中“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六 经”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因为《乐经》没有流传下来, 后人也就把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所以说,读国学,特别是国学入门,不可不读《孝经》。讲国学,特 别是讲幸福国学,《孝经》不能不讲。这也是我写这本《大爱:〈孝经〉 的密码》的一个初衷。 2009年广州南国书香节,我曾有一个演讲。演讲结束后,广州的一个 婚姻家庭协会组织的负责人,等我给读者签完名后上台找我,说我的演讲 内容很适合给他们的会员机构、企业去做“和谐家庭·和谐企业”的巡讲 。邀请我加入他们的专家学者宣讲团。因为那次的主题是从《老子》讲国 学与人生,我跟她们说,要去企业、机构讲,那就得讲《孝经》。孝之小 者,赡养父母,尊老爱幼;孝之大者,爱岗爱企,为国为民。既讲家庭美 德更讲社会责任,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孝。可惜现代不少人对孝的理解都太 狭隘,脑子里的糨糊太多,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孝是个很大的概念, 曾子说,甚哉,孝之大也。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孝就是大爱…… 其实,那天的演讲现场还有一段小插曲。在提问的环节,有个听众站 了起来质疑我在演讲中对国学的定义。我在演讲中说到,所谓国学,就是 “中国人的安心立命之学”。它是中国人的生命之根,处世之宝。在这样 一个变动的年代,它也是中国人自己的“焦虑抗体”、“抑郁解药”。这 位听众是位大姐。她很激动地表示,她就是一个来踢馆的,“你给的国学 的定义,根本不是定义,而是国学的一种功能。请搞清定义的范畴、‘内 延’和‘外涵’。”我笑着解释说,我这是给大众讲国学,我想大家想听 的也是我对国学的理解对国学的定义。我想你想要的国学定义在教科书、 学术专著里,大家都能查到、看到,也就不需要我来重复了。没想到这位 大姐更来劲了,说我听了你的讲座,你讲的东西跟国学都没有什么关系。 “我看你比于丹还年轻,比于丹还能信口开河,年轻人,你要好好读书, 要有自己的积淀……”结果,她话还没说完,就被在场的听众给嘘了。 事后有读者给我抱不平说,王老师你对她太客气了。瞧她那副“三娘 教子”的样,我们是来听你的讲座,又不是来听她的,连“外延”、“内 涵”都能说成“内延”和“外涵”……我说她年纪比我大,我得尊重她呀 。如果我直接反击她说,我对国学的定义其实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毛佩琦教授的讲法是一样的,毛佩琦先生认为,“国学就是中国人之所以 成为中国人的学问”。然后,我再用我演讲中讲过的一句话来反驳她所说 的“和国学无关论”,民国的梁漱溟先生曾说过,“吾志不在学问,只不 过好用心思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而已”。那多伤她呀。 我之所以写一段插曲,不是想在这里自我标榜读过多少书,修养有多 好。我只是想说明《孝经》告诉我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 不敢慢于人”,“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夫孝,德之本 也”。有孝心,行孝道,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德行。秉持这样的态度 去做,才不至于让自己言行有失,被人取笑。 说到“三娘教子”,近年来不少电视剧都是以婆媳关系为题材,如《 双面胶》《婆婆来了》《娘家婆家》等,据说那都是相当的火。电视剧往 往是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当下中国社会婆媳之间的矛盾真的已经到了电 视剧中所描述的那种“水火不容”的地步了吗?其实核心问题还是一个“ 孝”字。我曾经读过一篇《新三娘教女》的小品文,上个世纪90年代的《 女友》杂志刊发的,全文如下: 出嫁的女儿回来对三娘说:“我对婆婆已够好了,但她对我不好。” 三娘说:“婆婆对你不好是她的事,但是你对婆婆好是你的本分事。 要知道你的一举一动,晚辈都在看着、学着。既然你对婆婆已经好到九十 九分,只差那一分,那就给她满分吧!” 那公婆应该如何看待媳妇呢? 三娘说,“子女结婚,不是出嫁一个女儿,而是多了一个儿子;不是 进来一位媳妇,而是多了一个女儿。” 老话说,孝心留根。孝心孝心,首先得有那颗心。孝敬孝敬,敬本身 就是一种孝。用心来爱人,用敬来待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在外尊敬领导、前辈。亲亲而爱人,立身 而行道,这就是大爱,就是孝道。 古代有首长篇的《劝孝歌》,写得很通俗很好懂。我特别喜欢它开头 和结尾的几句诗行。 “孝为百行首,诗书不胜录。富贵与贫贱,俱可追芳躅。若不尽孝道 ,何以分人畜。我今述俚言,为汝效忠告。……勿以不孝身,枉着人间服 。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万善孝为先,信奉添福禄。” 如果说,在这样一个变动的年代,静下来读国学经典能让人身心安顿 、精神清明,那这本国学经典中的薄薄的《孝经》就是中国人的家传良方 、幸福甘泉。 幸福读经从《孝》始。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