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广州的故事(第5集)
ISBN: 9787218114491
陈泽泓,字碧涵,广东澄海人。广州市地志办公室副主任、广州市地方志馆副馆长,《羊城今古》主编。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广东省地方史志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文化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广州市地方史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任嚣城旧地旧仓巷 陈泽泓 广州市的仓边路是一条老街道,不仅在明清时期 就叫仓边街,甚至还可以上溯到宋代。根据新会谭姓 族谱记载,谭家有个叫谭乾的,南宋建炎年间(1127 —1130)任广州判官,就居住在广州城仓边街,可知 南宋时就有仓边街之地名。据此算来,仓边街的历史 少说也有860多年。清宣统二年(1910),在仓边街 设审判厅,之后不久是民国时期,在仓边街设有广州 地方法院、广州看守所、广州监狱。20世纪20年代广 州扩马路,仓边街扩建后就改称仓边路。新中国成立 后,仓边路有省*****(后迁出)、广州市中 级***。仓边路在1966年那个“造反有理”的年 头,曾改名登峰南路,随着拨乱反正,1984年复名仓 边路。 由于在仓边路上近现代设有审判厅、法院、看守 所、监狱,看来好像仓边路之“仓”,说的就是监仓 了。旧时广州市民有人忌讳在仓边路的酒店摆喜庆酒 席,就说是仓边路因监仓得名,在此摆酒席不吉利。 其实是误解。仓边路的马路宽16米,其得名却缘于西 侧平行一条宽只有4米的小巷旧仓巷,这一带在宋代 是盐仓所在。 仓边路在宋代之前,是甘溪的一段,此水从白云 山菖蒲涧发源,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广州古城而 注入珠江,其走势大致是经今麓湖—上、下塘—小北 路—大塘街和长塘街,甘溪的东支流故道是今仓边路 —大塘街,西支流故道是今吉祥路—教育路,这从今 天的街道走向也可见大略。唐宋时期,甘溪还是广州 古城重要的水上交通运输线。城内居民*常所需的柴 米油盐,多由四乡经由珠江、甘溪源源不断地运入城 内。盐仓必须建在河畔的坡地上,一来水上交通方便 ,二来距官署民居不远,三来可以囤积防潮。这旧仓 巷一带就是符合条件的**之地。南宋时,由于甘溪 上游改道,下游逐渐淤塞,形成居民点,盐仓不复存 在,旧址被称为旧仓巷,邻近的街道便叫做仓边路了 。 任嚣是平南越时的秦*将领,秦在岭南设郡县, **郡不设郡守,由他任**郡尉,集大权于一身。 岭南其余两郡也听命于他,被称为“东南一尉”。任 嚣与这处盐仓的关系,是从南宋番禺县尉方信孺所撰 的《**百咏》中揭示出来的。方信孺是福建兴化* 人,其人《宋史》有传,说他“有隽材,未冠能文” ,就是有文才,小时就能做文章。《**百咏》写的 是他在广州任职时的所见,《**百咏》收录了方信 孺所撰的关于广州城内外景观百题的诗,每首诗开头 有序以说明景观的历史沿革,成为很宝贵的历史文献 。《**百咏》中有题为《任嚣城》的诗,但方信孺 在广州时,甘溪已景色不再,盐仓旧址已淤塞成仓边 街,所以,他只能引用《番禺杂志》的记述来说明前 事。此诗序称:“《番禺杂志》云:‘在今城东二百 步,小城也。始嚣所理,后呼东城。今为盐仓,即旧 番禺县也。’”就是说,盐仓的地方就是任嚣城的城 址。这就把盐仓与任嚣城联系起来了。《番禺杂志》 至少是北宋之前的旧志,现在是见不到了。按《番禺 杂志》所载,广州城城东二百步有小城,是任嚣所辟 ,即旧时番禺县城所在,后称东城,再后来改用作盐 仓。任嚣择此一带之地作为番禺县城兼**郡城治所 ,不仅在于此地离越秀山较近,依山傍水筑城,除了 *事上借地理位置险要而使城池牢固以防御侵袭并免 *水淹之外,有水路交通之方便,以解决后勤供应及 *常生活之需等重要原因。原来,古代广州的珠江河 段因*海潮影响,水质咸苦,不能饮用。从白云山流 下来的溪水,向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淡水,清甘可口, 故称为甘溪。正是这淡水的魅力,吸引了先民在河畔 聚居,而入粤秦*将领任嚣选择此地作为县城、郡城 之所在,奠定羊城千古之基业,也就理所当然的了。 一条旧巷名,竟然引出广州建城之初的一段历史 渊源,这也可以作为广州作为两千年城址不变的历史 名城的一个见证。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