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水浒(精装典藏本)(精)/明月文库

小说水浒(精装典藏本)(精)/明月文库
作者: 胡菊人
出版社: 江西教育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0.90
折扣购买: 小说水浒(精装典藏本)(精)/明月文库
ISBN: 9787539294339

作者简介

胡菊人,原名胡秉文,1933年生于广东顺德,香港**的报人、专栏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曾执掌《明报月刊》十多年。他关于小说写作技巧方面的论述和“红学”方面的研究在香港颇有影响。

内容简介

革命文艺无悲剧 现在香港坊间能买到的《水浒传》,有几种版本:(一)商务“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二)中华“七十一回的《水浒传》”;(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水浒传》。(二)(三)版本是一样的,(一)倒比较特别,是李贽(卓吾)的传本。此外尚有百回本、百十五回本等,俱不可见。随处可买的其他版本,**、星洲、香港出版社的,大都是通行本,其中以一九七○年**文源书局金圣叹批本较有价值,但影印不佳,原版错字过多。中华一九五四年曾出贯华堂的金批原版本,自是*为珍贵。**在金圣叹被批判为“反动”的情形下,大概难有重印的机会。商务的“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能再面世,已然幸运,一九二九年的初版,有胡适的序言,现在是删掉了。 金圣叹是按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批改的。以批本、百二十回本与今通行本对看,略可窥见他删改的大要。有几个问题可以在此讨论,**,他将七十回以后全部削掉,如此大斧,是否做对了?第二,他增加了一场噩梦,他做得对不对?第三,他在七十回中的改动,是否改好了?第四,他在批文中建立了一套小说技巧理论,这些理论,是否有效?是否合乎现代小说的原则? 现在先挑第二个问题说说。将金圣叹批本与中华、人民文学的新版本比较一下,*大的分别,是一种有噩梦,另一种没有噩梦。 “**”以后的中共文艺缺乏“悲剧感”,《水浒传》的删改也一样,到排座次为止。结语是这里方才是梁山泊大聚义处,有诗为证: 仗义疏财归水泊,报仇雪恨上梁山。 堂前一卷天文字,付与诸公仔细看。 就是水浒英雄不能失败、不能招安,亦不能死亡。但虚无乐观的革命主义,在文学效果上,却不一定能收到悲剧收场那样大的感人效果。 砍掉狗尾 《水浒传》一百零八条好汉,应该有个怎样的结局,是个煞费思量的问题。在施耐庵笔下,宋江他们,一直想着*朝廷招安,*后似应是归附朝廷,为国出力,但是他没有写出来。是无结局的作品。后来有人续上几十万字,写下了一百零八人如何征讨田虎、王庆,平定辽国、围剿方腊的故事。 那些续写的章节,据称出自罗贯中之手,金圣叹大骂,说: 一部书七十回,可谓大铺排,此一回(指第七十)可谓大结束,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无丝毫未了之感,笑煞罗贯中,横添狗尾,徒见其丑也。 罗氏为续书者?鉴于《水浒传》有几种回数的本子,续书是否止于罗贯中一人?后来的续书,段落多寡不一,可见人们既以一百零八人没有结果而不满足;亦不尽以续书为**合理。一百二十回的本子,有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的字样,附了“宣和遗事”的史实,朝廷招谕宋江,张叔夜元帅出马,诱宋江等归附皇帝,平定了诸路的贼寇,收服了方腊,可见续书人是以“历史”的眼光来着笔,恰是撰《三国演义》的罗贯中的口味,就续书部分的半文半白文文体来观察,也近似罗氏。 施耐庵用纯粹精练的白话口语,续书者因为文白参差,以致那些好汉的话都再无可观之处,在文体上不统一,“俺”“洒家”“淡出鸟来”——前面那些人各有各的说话方式,都是*常语言,见出每个人不同个性;后面却是人人说话一式一样,乏味之至。在中国小说**,《水浒传》所以比《三国演义》有划时代的大进步,主要是在于文体上,我们读《三国演义》,并无突兀之感,因为文字虽是文白错落,但在风格上是统一的;前《水浒传》与后《水浒传》却真正是在龙头上续上了一条狗尾,全不相合。 后《水浒传》的另一大毛病,是没有一个人物有生命,包括以前出现过的旧人和以后新出的角色,无论你读多少遍,都不会在脑中出现一个人的形象,这比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实在是大逊色。如果真是罗贯中续书,亦见到一个大作家才竭之一*。 后《水浒传》读来令人倦目,失眠时不妨读它;前《水浒传》一旦半夜开卷,天亮仍不能合眼,文字的艺术竟有如此重大的分别。后《水浒传》令人困倦之外,还使人生厌,它能连用相同的段落、相同的文字,陆续描写十数人之出场,读者如有耐性,读完这些陈陈一式的文字,一定脑子有毛病。既然如此不堪,就见得金圣叹骂罗贯中骂得有理,删掉后面数十万字亦做得极对。 潘金莲叫“叔叔” 《水浒传》里潘金莲一段**事,可以为我们的讨论提供好证据;就道德、美感、知见三方面,找出“鉴”与“赏”的重点;也使我们知道,对一部作品、一位作家,怎样才能做出公正的评价。 背了丈夫,**叔叔,不成,后来和西门庆搭上关系,毒杀亲夫,从道德的眼光,大可以删去不必写,**之事,恐对读者有**影响,写得愈真切,“诲淫”的效果就愈大,违背了文学劝善救人的“载道”宗旨。在此原则之下,道德观愈强愈狭窄的人,就愈会迁怒于作品,也谴责那作者,于是《水浒传》被禁,施耐庵被鞭尸。 我们曾说金圣叹评《水浒传》,能知性地鉴、美感地赏,两者俱备,不是说金圣叹本人并无道德六观,他的“忠君”思想使他否定水浒的**宋江,可代表他有传统道德的准绳;他这个人的道德之强,又可在他参与了类似知识分子的抗议运动中见之,在声讨贪官污吏的谴责书上有他一份,纠集千余学生“哭灵”,终至于死得极惨,那样的道德正是为仁求义,是儒家*可敬重的特质。 但他在道德与知性、美感之间,能平衡发展,理知与美感能独立于偏狭的世俗道德囚笼之外,读他评潘金莲一段,可见其人之才智与艺术心灵,无人读《水浒传》像他这样精细。施耐庵笔下写武松、潘金莲初见一段,原是极为巧究,一字一句都有意思在内。就以她对武松的称呼,一共就有三种叫法。武大说道:“大嫂,原来景阳冈上打死大虫新充做都头的正是我这兄弟。”那妇人叉手向前道:“叔叔万福。”金圣叹批道:叔叔一。凡叫过三十九遍叔叔,忽然改作“你”字,真欲*倒人也。 潘金莲一共叫了三十九次“叔叔”,每次语气都不同,到*后表露心意引他上钩时,说:“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就改作“你”字。及后事败对武大道:“那厮羞了没脸——不许你留这厮在家里宿歇。”又“这厮”“那厮”地叫了。在这短短段落之中,其他妙笔,像那门簇、那火盆、那后门等等,都有用意,金圣叹全分析得极透彻,这是知性。从用字行文描写中见出写得好——“文情如縠”“辞令妙品”“活划出”“字字响”——这就是文字美,得自美感心灵。若用健康不健康为**标准,何能知此妙文?纯用道德观点,并无“鉴”与“赏”的成分,不能说对作品有真实的了解,理知心被埋没,美感力丧灭,就不能明白作者用心,*不足以看出他在那些文字上所下的功夫。 星宿·水流·小说 大自然中的事物,莫不“有机”。坚如顽石、柔若溪流。轻风、崇山,莫不有自存的自然之理。人体的肌肤、天上的星宿、大地川流与森林树木,无不有自成的“有机”序列。此种对大自然的“有机”观念,当中国人民自古老的道家思想中承袭过来了以后,用之于绘画,即成美制;施之于音乐,立生妙音;有用于科学,有成于文学,在诗词、文章、文学批评(《文心雕龙》《诗品》,乃取用自然观),莫不有有机观念的存在。它对中国各方面的文化成就,影响之大、习染之深、浸润之厚,自当引起**学术界广泛深入的研究与重视。它在科学以及在西方近代观念之辐射,则已由李约瑟指出了。 用之于小说的撰作,把小说当作自存自成的有机世界,《红楼梦》是*成功的。但《水浒传》亦已具备。要之,“人为”的“机械”的“巧合”的“牵强”的“抽象观念”的迹象愈少,则有机自足的成分就愈高,就愈是好小说,在这点上无一部能及《红楼梦》。在文艺批评上,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看一部作品,是否作者跳出来,将情节、人物,硬生生地撮合安排,使读者看来无头无尾可循寻,便是无机之失。 《水浒传》十七回杨志要夺二龙山安身立命,在山头无端端拼上一头胖大和尚,大打数十回合,原来是鲁智深,为什么如此巧合?这乃是作者乏术,为了要安置鲁智深与杨志,要设一个立足点,但他们怎样能遇上呢?不得不设此巧合之计。诚然,并不是**无理,因为鲁智深也是要夺那二龙山,恰巧相遇,也说得通,只是有点勉强,不尽合自然之机。反之,《红楼梦》里*少这样巧合的事,但《水浒传》此段与同期及此后西方数百年间的小说相比,却*非大瑕疵。 为什么在梁山泊之外,要这两位英雄独占二龙山,为什么不直入《水浒传》?这二龙山后来还有武松入伙。又为什么,同是梁山英雄的朱武、杨春、陈达三人,在书开始时是占据了少华山,不径直地就向梁山泊“回归”“认同”?又为什么在各个山头据点之外,又在全书立了许多山下据点:东溪村的晁盖和石碣村的三阮兄弟、渭州小种经略、十字坡黑店,还有柴进的巨宅,登州、十里牌,所有这些据点,便都是肌理,是组织的一部分,在小说中作用**大。用有机观来看,它们就像天空星宿在纵横系列的线索之中,一丛丛的星座,似江河横直相间里的湖泊沼泽,作用是读书中的人和事自然的相通相连。 1.《小说水浒》是读懂《水浒传》的金钥匙,畅销港台的经典评论集。 2.《水浒传》不同回本中哪个是真正的原版?金圣叹看《水浒传》后为何大骂罗贯中?金圣叹对《水浒传》到底做了哪些删改? 3.梁山好汉每个人的*终归宿如何?金圣叹因何说《三国演义》《西游记》不及《水浒传》?金圣叹批书,与今之文艺批评又如何? 4.你读懂《水浒传》了吗?香港《明报月刊》前总编辑胡菊人先生为你带来不一样的经典解读。 5.放在世界的水平上,《水浒传》的作者是大才。——胡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