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生命的管理(瑜伽经72讲)(精)/瑜伽文库
ISBN: 9787220121777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瑜伽文库主编,印度吠陀管理中心名誉主任,最近作品有《直抵瑜伽圣境》《<瑜伽经 >直译精解。绘画者:乌小鱼,独立插画师,漫画人,多元艺术表达工作者。
第一讲 你的瑜伽,是基于身体的还是通过身体的? 现在,我们开始讲解瑜伽。 如今的瑜伽,在全世界已经十分普及。在大众心目中,瑜伽的首要标志就是高难度的身体动作或者姿势,如漂亮的一字马、头倒立或肩倒立、像孔雀一样双手撑起整个身体,或者像乌龟一样蜷起四肢……这种瑜伽,视觉震撼,以至于我们大部分人忽略了瑜伽本来的样子。 其实,瑜伽是一个世界,是一个谱系,甚至是一个江湖。瑜伽文化源远流长,在时间的长河中,其形态也不断变化。 帕坦伽利的《瑜伽经》是瑜伽派的经典。第一章的开头就说,“现在开始我们的瑜伽教导。”同样的,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在进入瑜伽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现在大多数人练习或者学习的瑜伽和古代瑜伽的差别。 帕坦伽利《瑜伽经》的第一位注释者是毗耶娑(Vyāsa),他在注释中说瑜伽就是出神状态,也就是三摩地。而现代瑜伽,基本上就是以身体的体位、姿势为主导的哈达瑜伽,或者说是当代的哈达瑜伽。这种瑜伽,本质上并不是真正出自瑜伽的源头印度,而是在西方兴起的,或者说是西化的瑜伽。 但是,印度古代就有哈达瑜伽。有一部特别重要的哈达瑜伽经典,即《哈达瑜伽之光》。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古代的哈达瑜伽和当代的哈达瑜伽具有重要差别。 第一,生命管理的目标不同。古代瑜伽,包括哈达瑜伽,主要是为了达到三摩地,三摩地就是生命管理的终极目标。而当代的哈达瑜伽,则主要是为了人的身体,为了塑身、减肥、减压、放松,基本不涉及生命的三摩地这一终极目标。 第二,修习的人群不同。古代的哈达瑜伽,在瑜伽家族中是一个很小的派别,历史上习练之人非常有限,也没有得到当时社会主流的认同。而当代的哈达瑜伽习练的人群数量巨大,基本上全世界修习瑜伽的人,开始进入瑜伽时都是为了身体。 第三,修习者性别的差异。古代瑜伽主要是男性习练,女性习练者极其稀有。与之相反的是,当今的哈达瑜伽习练的主体人群则是女性,男性比较少。 第四,内容有别。古人看待生命这个现象和今人所理解的生命差异较大。古代哈达瑜伽基于印度阿育吠陀,对于身体体位的习练更多的基于经验。当代的哈达瑜伽主要关注生命的载体,即这具身体,强调解决身体问题的科学性要求,当代的营养学、运动科学、解剖学等,很自然地引进了瑜伽之中。很多瑜伽人花费相当多的时间研究营养学、运动科学、解剖学等。 第五,师徒关系不同。在古代瑜伽中,导师,也就是古鲁,他们和弟子间关系非常紧密,彼此忠诚度极高,最主要的是导师对弟子的生命负责。而今时,以瑜伽教练为主,而非瑜伽的导师。当下的瑜伽只是有价的商品,学生付费来学习。瑜伽教练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没有什么忠诚度这样的说法,教练并不对学生的生命负责,而只是仅仅教授各种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学生根据付费学习的“效果”而在不同的教练之间来回转换。 第六,评估和标准不同。古代瑜伽成就的评估是在师徒关系中确立的。当代的哈达瑜伽则采取了固定的规则和制度,根据某个民间组织甚至私人的规则,完成所谓的体位序列,进行考核、考试,出具瑜伽练习者的资格证书,证明练习者自身所谓的瑜伽的水平,然后授权证书拥有者可以开展这一“流派”的收费教学。 瑜伽非常复杂。练习瑜伽或者修习瑜伽,全在于修习者的目的。古代经典的瑜伽,以三摩地为目的,而三摩地本身难以用某种方式的“考试”来证明修习者的成效,而只能根据修习者自身亲证的生命经验。当代的哈达瑜伽,只要你的身体完成了很多困难的身体姿势,如一字马、倒立、孔雀一样的身体姿势,则人们会说“哦,你的瑜伽很了得”。至于你练习瑜伽是否达成了心意平静甚至体会了三摩地,人们是不会在意的。 各种瑜伽的区别,首先就在于对于生命的态度和选择。而瑜伽的价值,也全在于这一选择。当下众多的瑜伽是身体导向的,生命变成了简单的身体。而古典的瑜伽是生命导向的,身体只是复杂生命的一个载体,瑜伽是通过身体的,是通过身体来统御我们的生命,而不是让身体来主宰我们的生命。 第二讲 踏上瑜伽垫,开始探究你的生命 一旦我们开启了瑜伽之征程,也就开启了复杂的生命旅程。在生命旅程的瑜伽开端,首先需要厘清“瑜伽”这一词语的真正内涵。 “瑜伽”一词,是梵文yoga一词的翻译。它的基本意思是联结,据说和英文中的yoke一词有着相同的词源,yoke的意思是把两头公牛连在一起。这是古代农耕中使用的一种方法。后来,它的引申义就逐渐成了“拓展意识(灵性)的方法”,特别是冥想的方法。然而,在帕坦伽利的《瑜伽经》中,瑜伽的本意则是“分离”(viyoga),也即是原人(puru?a,真我、纯粹自我、神我)和原质(prak?ti,物质自然)之间的分离。如此,瑜伽就具有了两重含义:一是联结,一是分离。 在帕坦伽利之前,印度已经有很发达的瑜伽修习系统。早在吠陀时代,就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瑜伽法、瑜伽术。有基于地、水、火、风、空等建构的瑜伽,如吠陀火瑜伽(agni yoga)、吠陀喜乐瑜伽(soma yoga);也有基于各位大神或仙人的瑜伽,如因陀罗瑜伽(indra yoga)等。在不同程度上,今天的哈达瑜伽或其他不同形态的瑜伽,都受到过吠陀瑜伽的影响。例如,哈达瑜伽强调对胃火的锻炼,就和吠陀火瑜伽有关。古典的奥义书也涉及瑜伽,甚至有人特意编撰了以瑜伽为主题的《瑜伽奥义书》。但只有到了帕坦伽利时代,也就是古典瑜伽时代,经由帕坦伽利编撰《瑜伽经》,才使得瑜伽派成为印度古代正统六派哲学之一。 到了12世纪之后,帕坦伽利的瑜伽传统没能够再继续传承。直到近代,才又开始由斯瓦米·哈瑞哈拉南达·阿冉雅(Swami Hariharananda Aranya,1869—1947)恢复,然而,其影响极为有限。使帕坦伽利的古典瑜伽在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智慧瑜伽大师辨喜(Swami Vivekananda,1863—1902)。辨喜是系统地把印度哲学和瑜伽带到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的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胜王瑜伽》。 瑜伽是一个文化传统,就如一条长长的大河,有众多支流,或大或小,但它们都流向大海,胜王瑜伽(王瑜伽)、哈达瑜伽、智慧瑜伽、虔信瑜伽、行动瑜伽、曼陀罗瑜伽、拉亚瑜伽、昆达里尼瑜伽等,通过各自的不同方式将生命带上喜乐、智慧的道路。哈达瑜伽在历史上并不兴盛,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群众性的瑜伽运动。基于经典,如《牧牛尊者百论》《希瓦本集》《格兰达本集》《雅伽瓦卡亚瑜伽》《瓦希斯塔瑜伽本集》《哈达瑜伽之光》,我们得以了解这个体系。但总体上,修习传统的哈达瑜伽,其目的主要还是要达到胜王瑜伽的境地,是走向胜王瑜伽的预备。 在这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有著名的克里希那玛查雅(R. K. Krishnamacharya),以及他的几个弟子,如大家熟悉的帕塔比·乔伊斯(Pattabhi Jois)、艾扬格(B.K.S. Iyengar)、英德拉·黛维(Indra Devi)、德斯科查(T. K. V. Desikachar)。他们为瑜伽的全球化做了很大的贡献。只不过,这些导师和他们的弟子在西方传播瑜伽并真正产生广泛影响的,则是西化了的体位法部分。在中国,当代意义上的瑜伽由张蕙兰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90年代有一个间隙期。21世纪初,哈达瑜伽开始快速发展。过去十年,中国的哈达瑜伽可能是全球发展最快的,甚至有人预言中国的瑜伽时代来临了,即便在很小的城市里,都可以看到若干瑜伽馆。不过,中国的瑜伽导向主要是基于身心健康疗愈的瑜伽。中国拥有重视身心修养的古老传统,如传统中医、道家养生,非常容易与瑜伽融合起来。这种融合,出现了诸如中医瑜伽、太极瑜伽、道家瑜伽、中国版阿育吠陀瑜伽等。这些瑜伽类型并不十分强调身体体位的精准化、标准化,而是强调体位和个体身体体质的协同,强调通过身体,获得健康生命。 但随着瑜伽的发展,无论是什么形态的瑜伽,总是要回到源头,回答究竟什么是瑜伽,也就是还是需要回到生命的哲学层面。 而对于瑜伽来说,不管是“分离”还是“联结”都涉及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对于印度传统,作为道路/方法的瑜伽,主要有两种哲学基础,一种是数论哲学,一种是吠檀多哲学。根据数论哲学,原人(生命自我、纯粹意识)与原质(未显之三德)是不同的存在,瑜伽就是要让原人与原质“分离”,基于数论的瑜伽就成了“分离的瑜伽”。吠檀多哲学主张,人的生命,其自我和组成自然的背后的存在是同一的存在,他们称这一同一的存在为梵(Brahman),瑜伽就是要认清这一同一的,与之联结并合一,如此,瑜伽就成了“联结的瑜伽”。 无论是分离,还是联结,当你踏上瑜伽垫的那一刻,你就开始了对生命的探究和认知。这样的探究,为的是看清世界的本质,认识生命的自我,最终在生活这个大海中行稳致远,并丰富我们的生命,活出人的尊严和圆满。 第三讲 创始瑜伽派,开创生命成长的道路 古代印度有六个公认的正统哲学派别,分别是弥曼差派、吠檀多派、胜论派、正理派、数论派和瑜伽派弥曼差派重视研究古代吠陀本集、梵书的祭祀、礼仪内容等。吠檀多派,重视研究吠陀背后的哲学思想(奥义书)。正理派和胜论派都重视研究自然哲学,前者重视对宇宙万物的基本成分分析,后者强调逻辑推理和辩论的方式。数论派重视宇宙演化,认为人的觉悟源于对宇宙自然的正确认识。帕坦伽利的瑜伽派,在理论上接近数论派,但它更强调需要通过实践来亲自证悟,而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认知。我们可以简单形象地说,弥曼差派和吠檀多派是一对姐妹,胜论派和正理派是一对姐妹,数论派和瑜伽派是一对姐妹。 瑜伽派的创始人是帕坦伽利(Pata?jali)。关于帕坦伽利其人,我们对他的真实面貌认识极少。可以说,我们和帕坦伽利的关系是建立在想象中的。 通常在习练瑜伽的过程中,有向帕坦伽利致敬的传统。在致敬帕坦伽利的诵歌中,有这样的内容: 我向圣人帕坦伽利致敬。 通过瑜伽,他给了我们消除心意不纯的方法; 通过文法,他给了我们消除言语不纯的方法; 通过阿育吠陀,他给了我们消除身体不纯的方法。 这里,帕坦伽利被视为在三个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瑜伽、文法和阿育吠陀医学。据学者们研究,历史上确实有多位名字叫帕坦伽利的人,但他们应该是不同时代的人物。在瑜伽、文法和阿育吠陀医学这三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应该不是同一个帕坦伽利。不过,也许人们把这三个重要领域的成就归于一位圣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建立信心,开展实践,因为,这三个领域从身心修行的角度看是统一的。 瑜伽修习的是心,通过对心意波动的控制、约束和管理,让生命自身的善良属性得以呈现,达致灵性的成长。这是生命的意的维度。文法教导的是言语表达,文法使人的表达更加清晰、规范和真实。言说是一种生命的艺术,是言语和生命的内在联结。这是生命的口的维度。阿育吠陀专注的是身。阿育吠陀认为,生命由五大元素也就是地水火风空构成。不同元素构成的和合差异导致生命的体质的差异。人要活得健康,就必须获得体质的能量平衡。阿育吠陀就是印度古老的医学,和中国的中医极为相似。这是生命的身的维度。 当然,严肃的学者一般只认可帕坦伽利编撰了《瑜伽经》,而不是独立创造了《瑜伽经》。瑜伽人或瑜伽界大多坚持认为,是帕坦伽利创作了《瑜伽经》,《瑜伽经》完全是帕坦伽利的原创。然而,帕坦伽利的《瑜伽经》,其主要内容并不是原创的,他提出的八个修持步骤,也就是瑜伽八支,其中有六支是《瑜伽经》之前的奥义书中谈过的内容。同时,《瑜伽经》的内容也明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我们对这位历史上真实的帕坦伽利了解太少,不过有一个神话故事可以分享。 传说,维系宇宙的大神毗湿奴,他的一个坐骑叫阿底舍沙。又说,这个阿底舍沙就是守护地球秘密珍宝的蛇族首领。据说,毗湿奴观看毁灭宇宙的大神希瓦舞蹈,他实在太过专注,与希瓦所跳的舞蹈发生了神秘共振。只是这振动让毗湿奴的坐骑阿底舍沙感到十分难受。而当希瓦结束舞蹈、毗湿奴停止共振时,阿底舍沙却感受到了舒适和自在。阿底舍沙询问为何这样神奇。毗湿奴说,希瓦的舞蹈非常人可比,是天地间难得的优雅、美妙、神圣。因为毗湿奴发生了振动而身体沉重,才让阿底舍沙感到难以忍受。听后,阿底舍沙非常高兴,他想学习这一舞蹈,以取悦他的主人毗湿奴。于是,毗湿奴进入冥想,在冥想中预言希瓦神会给予阿底舍沙一个恩典,可以写一本有关文法的书,以及在舞蹈艺术上可以达到完美。获得了这样的预言,阿底舍沙渴望下凡。在深度冥想中,阿底舍沙看见了一位女瑜伽士戈妮卡。戈妮卡向诸神祈祷有个孩子,并让这个孩子继承她的知识和瑜伽法。阿底舍沙觉得这位女瑜伽士就是他所要的母亲。年迈的戈妮卡一直向诸神祈祷。然而,一直没有如愿。最后,她向太阳神祈祷。她双手掬起一捧河水,献给太阳神。当她慢慢睁开双眼,吃惊地看到手掌里有一条小蛇在水里游动。过了一会,小蛇成了一个小孩,在她手上跪拜,希望她成为他的母亲。 戈妮卡十分惊奇,也非常高兴。她爽快接受了这个孩子,给他取名帕坦伽利。而这位毗湿奴的坐骑下凡到世上就完成了三件大事:完成一部文法书,帮助人们净化言语;完成一部阿育吠陀作品,帮助人们净化身体;还完成了一部千古流传的《瑜伽经》。 帕坦伽利,Pata?jali,是一个复合词,pata的意思是“从上而下落下的,掉下的”,a?jali的意思是指“祭品”“祈祷中合十的双手”。就如艾扬格解释的,戈妮卡以合十的双手祈祷就叫帕坦伽利(Pata?jali)。所以,当我们开始瑜伽、双手合十时,我们也就是帕坦伽利,也就要如帕坦伽利一般,亲自创造并开创我们生命成长的道路。 第四讲 和生活交手,约束心的波动 著名的瑜伽大师斯瓦米·萨奇南陀(Swami Satchidananda)说,《瑜伽经》第1章第2节是整部经典的核心,在某种意义上说,余下的部分都是在解释这节经文。《瑜伽经》1.2说:“瑜伽是约束心的波动。”深入了解这节经文,就可以知道帕坦伽利的瑜伽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这一节涉及几个重要的词:瑜伽、心、波动和约束。 心,梵文citta。citta这个词有不同的翻译,但我们可以发现翻译成“心”是非常合适的。根据帕坦伽利,“心”包含多种含义,就像一个大仓库,是一个整体性的观念,其中有心意、智性和私我(我慢)。你的所思所想,你的情绪感情,你的思维理智,你的“我”“我的”等意识,都可以纳入这个citta的范围。从生命管理的角度可以理解,瑜伽就是对心的管理。而之所以要管理心,是因为心会波动。那么如何理解心的波动? 我们可以用经济学中价格和价值的关系来说明。心稳定的状态是价值。达到完美、达到觉悟的人,他的心是稳定的,可被理解为价值。但我们普通大众之人的心是波动的、不平息的,犹如上蹿下跳的猴子,也如总是上下波动的价格,随着处境的改变而改变。价格波动偏离了价值,一旦超过某个范围,就需要及时干预和调控。 生命也一样,心的波动不能过大,一旦大起大落,时间一长就会出问题。学习瑜伽,就是要通过瑜伽的方式来约束心的波动,使得心绪稳定。过于被心绪所控,健康就会受影响。 约束就是控制、掌握、统御。瑜伽人如何约束心的波动呢?帕坦伽利提出了瑜伽八支。所谓瑜伽八支,就是约束心的波动的八个步骤。 为什么要控制心的波动呢?从最基础的身体层面来讲,人的生命首先是一套精密的免疫系统,包含着生命的自我诊断、破坏和修复。当心意的波动偏离了正常“价值”之时,首先自我破坏的就是这套免疫系统。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愤怒、恐惧、抑郁、生气、悲伤、激动、狂喜等,都会成为改变这套系统的诱因。 哲学家说,生活就是一位大教练,你可以自由选择,但生活这位教练会以他独特的方式教训你。他让你难堪,让你痛苦,让你无奈,让你绝望,也让你快乐,让你走向觉醒,让你获得种种的收获。生命必须要学会和这样的生活交手! 瑜伽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行动哲学。这种行动,就是和生活交手,就要懂得生命的法则,就要学会约束心的波动、掌握自己的心意、以统御自己的生命。帕坦伽利的瑜伽,就是这样一种生命的自主行动,这种行动,通过对心的约束,来避免人的生命成为生活的奴隶。 第五讲 生命的出路,就是安住自我的本性 不同于其他学科,帕坦伽利的这门瑜伽学科主要关注的是个体的生命,本质上要解决的是个体的生命在这个世上存在的有限性、局限性问题。因此,帕坦伽利说:“(一旦约束了心的波动)真正的自我(见者)就安住在其自身的本性中。”(《瑜伽经》1.3)“不然,真正的自我(见者)(依然)认同于心的波动。”(《瑜伽经》1.4)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一直在为人的有限性和局限性而苦恼,很多领域为探索生命的无限性而努力。帕坦伽利开创的瑜伽派是印度古代六派哲学之一,要解决的是个体生命的根本问题,致力于让个体的生命摆脱这个世界表象的局限,从而走向自身生命的圆满。 个体生命的核心就在于心,就在于自主约束心的波动。因为,一旦心意得到了约束,生命就自会安住在其自身的本性中,世界表象的一切都各就各位,正如西方经典说的,一切都是好的。西方中世纪的神秘主义者诺威奇的尤里安(Julian of Norwich)说:“一切都好,一切都好,事物的一切形式都好。”这种一切都好建立在心的平静这个基础上。瑜伽的三摩地就是安住在本性中而心意平静。 安住在自身本性中,是什么意思呢? 这和《老子》的“道法自然”有些类似。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道法自然”就是道如其所是地处于其状态。帕坦伽利的这节经文也可以意译成:“我法自然”。“我”就是生命真正的自我,帕坦伽利的词就是“见者”,就是普鲁沙(原人)。“法”就是效法。“自然”,就是自身,就是本来的样子,就是自身的本性。整体的意思就是,人一旦约束了心的波动,生命就处于自然的状态,也就是处在本性的状态,而本性的状态就是圆满的状态。 但现实却是绝大多数的人们并不处于“我法自然”这样圆满的境界,甚至把生命的本性归同于心的各种波动。就如“道法自然”一样,甚至多数人在现实中并不遵循道的原则生活,“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我们大多数人也是瑜伽中的“下士”,因为难以安住在真正自我的本性里,就如航行在大海上的船,一直在风雨中颠簸。 不安住在自身的本性中,就会出现一个致命的问题:错误认同。作为理性的存在物,人们因为错误认同而不识生命本来的面目,不能安住在生命自身的本性中,而认同于外在的对象,结果引发了无穷无尽的心的波动,忍受心由波动所带来的各种痛苦的经验。 因陀罗,众神之王,有一次他变身为猪,在泥潭中打滚。他与一头母猪和一群小猪在一起快乐生活。天神看到他的处境,对他说,你是众神之王。为什么你在这里?因陀罗回答说,我在这里一切都好,我有母猪和众多小猪。天神没有任何办法劝阻他。于是,他们决定杀猪。那些猪一头一头离开了因陀罗。他开始哀号,最后伤心欲绝。天神撕开了他的猪身,他的本身随之而出。此时,因陀罗认识到,他,众神之王,居然成了一头猪,还认为猪的生活是他唯一的真正的生活。而这仅仅是因为他忘记了他的本性。 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生命的本性本是圆满的、平静的、安宁的,而我们却认同于心的波动以及其所带来的喜怒哀乐。帕坦伽利说心没有约束,就会陷入波动中,就会错误地承受各种痛苦。出路就是约束心的波动。 行动起来吧!通过约束心的波动,平静你的心意,忆起你生命的本性。在经验了生活的各种喜怒哀乐之后,穿越生活这个大海。万物渺小,生命伟大。 第二十九讲 不要本本主义,不要主观主义, 走中庸之道 我们已经讨论了帕坦伽利《瑜伽经》瑜伽八支中的前两支。在进一步深入讨论之前,我们暂时停下来谈一下几个关系密切的问题。 第一,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和个体的伦理规则(简称规则)。 第二,当下瑜伽界对待禁制和劝制的若干种态度。 第三,瑜伽修习中,如何对待经典、传承中以及导师提供的“规则”。 帕坦伽利也是一位伦理学家。他全部工作的核心就是把生命塑造成一个社会良人。社会良人就是遵循完美的社会伦理规则和个人伦理规则。人们对这些伦理规则并不是自觉自主的,而是需要不断努力甚至训练的。尽管帕坦伽利解决的是生死问题、生命觉醒问题,是生命臻达圆满的问题,但觉悟的生命首先应该是一位社会良人,瑜伽八支中的坐姿(体位)、调息、制感、专注、冥想和三摩地等等,首先是服务于完美良人的训练。 当然,我们并不把遵循社会和个人的伦理规则视为对人的最终要求。因为,在修习瑜伽的途中,我们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准是瑜伽行者最终能达成瑜伽目标的条件。如果不能遵循社会和个人的伦理规则,我们就难以真正深入瑜伽内部。遵循社会和个人伦理规则是瑜伽道路的基础。我们可以看看三种常见伦理的态度。 第一,律法主义伦理观。坚持人在某个境遇中无条件地、教条地遵循规则,不允许变通。这种伦理观,使人被局限在条条框框中,生机活力不够,人也可能变得伪善。 第二,反律法主义伦理观。坚持人在某个境遇中无须任何规则,只需要按照当时的境遇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这种伦理观,足够灵活,但容易使人失去原则,失去底线。 第三,境遇主义伦理观。它介于律法主义和反律法主义之间。遵循道德目标(如爱),但具体形式可以基于境遇本身做出改变和调整。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遵守就帕坦伽利瑜伽八支的前两支呢? 根据律法主义伦理观,我们需要表面上坚持禁制和劝制。至于内心是否达到了那个伦理的境界或状态,并不重要。它的特点是规则、固执、呆板。当然,对于我们很多人或许首先需要经历这个过程。在持守禁制和劝制的过程中,起码需要形式上的坚持。然而,处境不断改变,我们是否真的能满足于形式上的持守?显然不容易。我们可能会走向对立面,放弃律法主义方式,也就是放弃形式上的持守,而根据处境直接做出选择和调整。就如一个孩子,小时候完全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不敢越雷池一步。但随着年龄增长,到了叛逆期,小孩很容易就会违背父母的规矩,而走向父母的对立面。从伦理上说,遵循父母规矩的阶段是律法主义的,违背父母的要求全然依据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行事,则是反律法主义的。随着时间推移,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事方式并不好,父母的要求也并非都不对,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认识到坚持一些形式是必要的,坚守自己内心的选择也是必要的,于是,他会在律法主义和反律法 主义之间达成某种平衡。这就是境遇主义伦理观的处理方式。 具体来说,我们遵循帕坦伽利所要求的禁制和劝制,要努力在形式上坚守,但一直遵循规矩并不会真的达到三摩地;若内心发生怀疑和否定,在某种心境中,在某种处境下,会违背形式上的持守。而按照自己的心愿做出选择,可能会在形式上违背禁制和劝制。要学会利用境遇主义伦理观,在这两端之间找到平衡。 这个道理有点难懂。我们以不杀生、非暴力为例来说明。依据律法主义伦理学规则,遵循不杀生、非暴力,就要断绝一切形式的杀生、暴力,不能吃动物肉很好理解,不能打死昆虫、不能拍死蚊子,也是需要持守的,甚至要过滤水中的微生物也是需要的。走路时不能踩死小虫子,也同样体现了不杀生。但是,一个人一直这样生活是很累的、也很难。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很可能就走向了对立面,不再如此在形式上坚持,而是在心中不生杀念。具体是否有杀生、是否有暴力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喝水,难道真因为过滤了就没有喝下微生物了?吃素,只吃蔬菜就不是杀生了?走路小心,就不会踩死小昆虫了?在特殊情况下,不吃动物肉可能就会丢了性命,难道还是不接受食肉?在一系列困惑和不解中,在面对“科学”的质疑中,原来的律法主义规则事实上是很容易被打破的。 于是,在这两者之间出现一种中庸立场,更合理、更可接受的立场,这就是境遇伦理。它不是不尊重律法主义伦理,也不是不尊重反律法主义伦理,而是既吸收律法主义伦理合理的一面,也吸收反律法主义伦理合理的一面,而不走两端。 在瑜伽修习传统中,如何对待瑜伽经典?如《薄伽梵歌》《瑜伽经》《哈达瑜伽之光》等。又如何对待传承以及自己的导师提供的“规则”?事实上,同样也有三种立场。第一种就是律法主义的,形式地接受经典,形式地接受传承和导师提供的“规则”,不能更改,不能偏离。第二种就是根据自己的心意自由处理,甚至曲解经典,放弃传承和导师的“规则”,内心根本不认同。第三种是境遇伦理的态度,基于具体的境遇,进行变通,在两者之间达成平衡。我们尊重经典,接受经典的伟大教导,同时,也充分考虑现实和处境,不本本主义,不教条主义,在继承和认可中根据情境进行变通,在变通中持守经典和遵循导师的教导。 用一句话来总结,在瑜伽的修习中,不做“规则”的奴隶,而是做“规则”的主人,避免在瑜伽修习中走向律法主义、本本主义,也要避免主观主义,要实事求是,根据境遇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行动。对于帕坦伽利的禁制和劝制的每一条规则都应该如此对待。 第三十讲 练体位要和鱼帝等尊者联结,坐法必须安稳 这一讲来到了我们大家都特别喜欢的体位一支。 体位,其实,《瑜伽经》中的用词只是坐法(āsana),或者坐姿。帕坦伽利的指导是“坐法必须安稳自如”。(《瑜伽经》2.46) 在《瑜伽经》中,āsana的本意就是坐法,还没有后来各种复杂的体位的意思。在《瑜伽经》时代,āsana有两个基本的意思:“坐”和“座位”。“坐”,意味着“坐直、坐正、坐舒适”。一直到了哈达瑜伽中,āsana才越出了《瑜伽经》中āsana的意思,āsana从坐姿、坐舒服延伸到了身体的各种体位、体式或姿势。在《哈达瑜伽之光》中,āsana就不只是坐法或坐姿,而是体位或体式。这是āsana的演变,在这一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瑜伽本身的演变。 为了和我们在大部分情况下的用词一致,现在,我们统一用“体位”一词。 我们每个人都会运动,都会不同方式的运动。但大部分的运动,并不是瑜伽中的体位。 第一,瑜伽体位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运动的形式。我们不会把乒乓球、篮球、爬山、游泳、普拉提、舞蹈、踢足球等运动视为瑜伽体位。据说,瑜伽体位的种类有840万种。《哈达瑜伽之光》确定了84种典型的、重要的体位,有的版本的《哈达瑜伽之光》手稿中有108种体位。在瑜伽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体位,前屈、后弯、倒立、侧弯、扭转,等等。《哈达瑜伽之光》呈现了15个经典的体位:吉祥坐、牛面式、英雄坐、龟式、公鸡式、仰龟式、弓式、扭转式、背部伸展式、孔雀式、摊尸式、至善坐、莲花坐、狮子坐、蝴蝶坐(牧牛式)。这些体位,都是我们瑜伽行者所喜爱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体位也在不断地发展并得以丰富。 第二,瑜伽体位的背后都是有传说的或者是“有事的”。总体上,瑜伽的体位都是模仿自然中的动物或者植物,有些体位则与神话有关。“瑜伽文库”中有一本小书叫《体式神话——瑜伽传统故事精粹》。在这本小书中,作者讲述了30个瑜伽体位背后的故事,十分精彩。鱼式与鱼王式,就是一个有关哈达瑜伽之起源的故事。据说,瑜伽的始祖希瓦大神在冈仁波齐山苦行,冥想了无数年之后,他下了山。下山后,希瓦就给他的妻子帕尔瓦蒂(雪山神女)女神讲述冥想中发现的奇妙事。在深度冥想中,希瓦大神发现了打开宇宙的密钥。希瓦滔滔不绝,讲得头头是道,但他的妻子却忙着做饭。据说,帕拉瓦蒂女神早知道瑜伽,只是敷衍听他讲故事。但是就在希瓦大神滔滔不绝讲述瑜伽神奇之事时,附近的河里有一条鱼却在聚精会神地聆听希瓦的教导。在认真聆听的过程中,这条鱼获得了有关瑜伽的技巧。希瓦讲完了,这条鱼也觉悟了。这样,希瓦成了第一位讲解瑜伽的导师,那条鱼成了第一位瑜伽弟子。这条鱼觉悟后,就来到大地上帮助人类。他来到人间,一半是鱼,一半是人,被人们称为鱼王、鱼帝。由于这位鱼帝尊者的智慧传承,才有了伟大的哈达瑜伽经典《哈达瑜伽之光》。在鱼王式中,直立的躯干代表半人圣哲鱼帝,折叠的双腿是鱼尾。我们在做这个鱼王式的时候,除了身体获益之外,我们还应该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们瑜伽的鱼帝尊者进行联结,在这联结中体悟瑜伽的真谛,才是做瑜伽体位最大的益处。 第三,瑜伽体位是为了下一步即调息服务的,同样也是为了后面的制感、专注、冥想服务的。瑜伽体位,不是为了体位而体位,而是服务于更高的目标,最终的三摩地。体位的目的,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坐、更舒服地坐。而更好地坐、更舒服地坐,目的是为了制感、专注、冥想。身体是三摩地的通道。身体的锻炼,只是瑜伽的一个环节,因为帕坦伽利已经告诉我们,瑜伽是约束心的波动。体位只有朝内,服务于约束心的波动,才能收获瑜伽的意义。 第四,瑜伽体位也是一种苦行。身体伸展、拉伸、弯曲等等,使身体发热(苦行),能量流动,而净化身心。作为苦行的一种,瑜伽体位可分为愚昧性的瑜伽体位修习、激情性的瑜伽体位修习、善良性的瑜伽体位修习。基于个人觉知的程度高低,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区分:愚昧的人做体位是基于愚昧的动机,激情的人做体位是基于激情的动机,善良的人做瑜伽是基于善良的动机。这样说,有点怪,但你细细考察、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不同人对待体位的态度和方式确实不一样。一般地说,愚昧性瑜伽体位的修习,难以收获好结果。 第五,基于身体体质差异选择合适的瑜伽体位是一种中庸、合道的体位法。如果体位习练充满了暴力——比如,强度超出了身体的极限,练习的时间过长,不仅对身体这座“圣殿”没有好处,更会影响心意的稳定和习性的塑造。不同流派的瑜伽有其自身的“基因”传承,一些“基因”可能并不合适你我。如果你是典型的风型(vāta,瓦塔)体质,你的体质基因缺乏火、土和水元素,身体僵硬、怕冷,骨头容易受伤,那么,在体位时,你就要温和、缓慢、平衡、适度、暖和。不少哈达瑜伽系统中的习练模式和体位并不合适瓦塔体质之人选择练习。 所以,我们还是需要深入了解,否则练习时间越长伤害就越大。尤其是瑜伽体位教练,更需要对学员的体质有了解,以便向他们提供科学的指导。阿育吠陀瑜伽就特别关注人的体质,为我们基于自己的体质提供系统而全面的体位修习的方案。瞎练是不行的。一味追求高难度、大强度、长时间的习练,会对身心带来很多弊端和危害。要从练得多走向练得对。 第六,体位习练对于塑形和矫正形体有比较好的效果。体位习练可以强健我们的身体,尤其是对于我们的消化有着直接影响。如,后背和胸部很紧,会弱化胃火;背部中间和腹部中间太紧,会弱化小肠中的胃火,导致食物吸收障碍;背部下方和腹部紧张或疲弱,会限制或弱化结肠功能,容易导致气胀,干扰消化,引发便秘、腹泻,等等。通过合适的体位习练,可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帕坦伽利强调,坐法必须安稳。哈达瑜伽引入的诸多体位,主要还是服务于帕坦伽利瑜伽的。通过体位,可以使得身体这座“圣殿”健康、强壮、快乐、安稳,最终使得身体成为我们的生命在人生的大海上颠簸航行的最伟大助手。 那么,什么才是坐法安稳?借用大瑜伽士辨喜尊者的话说,坐法安稳时,你就应该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同样,正确的体位也是如此。因为,安稳的坐法和安稳的体位,目的都是为了专注、为了冥想。当身体不稳、受到扰动时,三德的能量也会受到扰动,能量扰动,专注就难以进行下去。这是坐法安稳的真正目的。 第五十五讲 要成为瑜伽力量之主, 而不要被瑜伽力量反噬 我们已经讲解了《瑜伽经》的前三章。有学者认为,第四章并不是帕坦伽利亲自编撰的,而是后人增加的,原因是这一章的不少内容和前面的章节有重复。严格来说,前面三章已经完整地构成了帕坦伽利的瑜伽体系。我们不参与这些学术性的争论,但我们认为,第四章对前面章节已经提出的一些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化,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阐发。 我们先来讲一讲瑜伽中获得瑜伽的力量所用的特别的方法。帕坦伽利说:“特别的力量可能与生俱来,也可以通过药草、念诵曼陀罗、苦行和三摩地获得。”(《瑜伽经》4.1) 在本书第三部分的最后,我们详细谈论了专注、冥想和三摩地这一专念/总制带来的巨大的瑜伽力量。帕坦伽利告诉我们,只要不执着于这些力量,就会摧毁束缚的种子,征服潜在印迹,最终达到独存之境。这里,帕坦伽利再次提起瑜伽的力量的来源问题,他告诉我们,瑜伽的力量(悉达)的来源有五种:天生拥有的力量,药草产生的力量,念诵曼陀罗带来的力量,苦行的力量,三摩地产生的力量。 天生的力量。不同物种来到世界上,天生就具备一些能力。如,小鸭子生下来就会游泳,而不会被淹死。刚生下的猴子和刚生下的小孩,在基因上的差别并不太大,但随着时间推移,猴子就是猴子,人就是人,差别一天比一天大。对于不同物种之间的力量、能力、禀赋的差异,瑜伽认为是由业力所决定的。同样,在同一物种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可能会有天壤之别。有人天生就拥有非常神奇的力量。这方面,有很多传说。如,伟大的数论派的始祖迦毗罗天生就是一位伟大的悉达,拥有强大的思辨力量。除了天生的力量,还有来自后天的力量,如我们在《瑜伽经》第三章看到的通过专念产生的瑜伽的力量。这些力量,取决于我们对生命的管理和努力。 特殊的药草所产生的力量。毫无疑问,不同的药草具有不同的功能,可以疗愈某些特定的疾病,可以激活人体的潜能。如有的药草具有麻醉功能,使用它就能带来麻醉效果,身体的疼痛因为这一药草而暂时消失。有的药草,让人在幻象中获得平时感觉不到的体验。据说,有瑜伽士为了体验三摩地而采用致幻的草药。有的药草具有明显的养颜、提高免疫力的效果。也有的药草可以改善性功能,增强性能量。从阿育吠陀的角度看,这些就是可以改善人体奥伽斯(ojas)能量的药草。这都是药草的力量。 念诵曼陀罗的力量。曼陀罗,mantra,也译为咒语或圣言,在东方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人们相信,曼陀罗拥有强大的力量,反复念诵它们,那些神奇的力量就会升起。某些曼陀罗对人体和环境有特别的影响力,对人的心意有特别的影响力。还有人认为,曼陀罗的声音共振,甚至可以影响社会意识。有人相信,集体念诵曼陀罗可以产生更多的力量。在古代吠陀文献中,记载有某位大师发出诅咒而导致严重的后果。传说,八曲的父亲因为他那还在娘胎里的儿子即八曲“批评”自己而诅咒了他自己的儿子,结果八曲出生后身体八处变了形。阿育吠陀瑜伽中,也有利用曼陀罗进行身心的疗愈,通过不同的曼陀罗来改善身心健康状况,如风型体质的人念诵Ram曼陀罗就很好。这其实就是词语的力量。所以,瑜伽行者慎言。 苦行的力量。在古代印度苦行是普遍的。在《薄伽梵歌》里有克里希那对苦行的系统性理解。不过,人们主要还是强调一种身体上的苦行,如在雪地冰山忍受严寒。希瓦,就是一个苦行的典型。佛陀也是一个苦行的典型。苦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让我们专注于某一点。身体的苦行、行动的苦行、心意的苦行等都会带来力量。有时这种力量不是马上能见到,有时这种力量发挥作用的方式并不如你所想,但苦行会带来力量是可以肯定的。至于苦行能产生多大的力量,这取决于苦行的强度、苦行的时间长度、苦行的处境以及苦行的艺术。我们从事瑜伽,要有好的、健康的身体,要给人们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瑜伽指导,要能在瑜伽的道路上走远,也需要苦行。但苦行同样需要艺术,因为苦行不是虐待我们自身。 三摩地的力量。也可以说,三摩地就是“正确的瑜伽”。三摩地有很多种,不同的三摩地发挥不同的作用。瑜伽三摩地带来各种力量。我们已经看到通过专念带来的各种力量。但从瑜伽修持的最终目标来看,三摩地带来的力量可能会成为障碍。 各种“神奇”的瑜伽力量,都有其来源。但我们再次提醒,更重要的是不要被所谓的神奇的瑜伽力量束缚。我们都需要力量,瑜伽需要力量。但我们最好要成为力量之主,而非力量之奴,否则就会被这些力量反噬。 第五十六讲 瑜伽就是打开生命的闸门,让原质流动 这个世界为何是这个样子的?人们一直在探索关于这个世界万物的存在的知识,存在众多观点,有的观点被时间淘汰了,有的依然有人坚信。 第一种观点是神创论。神创论认为,宇宙、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生物是由一位有智能的至高存在者即造物主创造出来的。传统神创论认为,全部的自然被神创造出来,目的是为了彰显这位造物主的荣耀。神创论在当今西方基督教世界十分流行,特别是一些大量的福音派基督徒仍然坚持神创论,反对诸如达尔文进化论。 第二种观点是智慧设计论。智慧设计论又叫目的论。这一理论认为,世界是由一个超自然的东西创造并设计出来的。也有人把这个世界理解为是一个游戏的世界,是一个游戏的程序。设计论也可能和神创论结合,认为世界是那位神给出的设计。 第三种观点是达尔文进化论。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有两个重要论断:其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其二,自然的选择是生物进化之动力。那个时代很多生物学家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论成为生物学的基础。有关进化论的争论,并不在生物学家内部,而是在生物学家和基督教传教士之间进行的。如今,达尔文的进化论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现代综合进化论,如现代达尔文主义、新达尔文主义。 第四种观点就是吠陀生物进化论。帕坦伽利说:“一种生命形态转变成为另一种生命形态,是因为原质的流动。”(《瑜伽经》4.2)这里,帕坦伽利说的一种生命形态转变为另一种生命形态,被视为是一种有关生物进化/变迁的理解。在这一讲,我们关注这一进化论。 那么,这种所谓的进化其本质是什么?一种生命形态如何会变成另一种生命形态? 根据数论哲学,一个生命的存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纯粹自我、真我、普鲁沙、原人、纯粹意识,这是不会改变的,永恒的;一是物质自然、原质,具有愚昧、激情和善良三种德性。万物的出现基于原质,即物质自然的自然演化。一个具体的物种或生物包含了纯粹自我(原人、真我)和物质自然(原质)。但一个具体的生物呈现何种样子,并不取决于纯粹自我,而是取决于物质自然(原质),因为纯粹自我是不变的,永恒的。 一个生物的具体形态是人,是狗、是猫、是猪、是鸟、是蚂蚁、是鱼,还是其他什么,取决于物质自然(原质)和纯粹自我(原人)的结合形式。物质自然(原质)可以处于不同的存在状态。从这意义上,可以说帕坦伽利不支持神创论,不支持智慧设计论,也有别于传统的达尔文进化论。大瑜伽士辨喜在注释这节经文时说:“现代人提出进化的两个主要原因,即性别选择和适者生存,都是不充足的……进化的真实秘密就是早已存在于每个生物体中的完美性的显现。这种完美被阻碍了,而阻碍背后的无限潮汐(即完美)会不断挣扎着要显现自身。这些挣扎和竞争,只不过是我们无知的结果,因为我们不知道打开闸门让水流淌的正确方法。匣门之后的无尽潮汐必须要表达自身,而这就是所有显现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出发来思考进化问题。 第一,不同物种之间的进化。从一种物种到另一物种,帕坦伽利说是物质自然(原质)的流动。但不同物种之间并不会轻易流动,因为不同物种之间有很多“障碍”。然而,一旦障碍消除,物种之间就发生流动,或者说就出现了进化(其实,也包含退化)。 第二,同一种物种内部的进化。同一物种,看似一样,但其包含的物质自然(原质)是有差异的。就人来说,一个人的三德是有差异的,进化和退化都是存在的。当一个人生命质量提升了,成为更纯粹的人,这就意味着一种进化。当一个人生命的质量下降了,或者说堕落了,就如骂人猪狗不如,就是说这个人的德性堕落了,人退化了,下降到猪狗的层面。 进化是自然发生的,但很多因素会限制这种自然进化,在形式上会看到进化和退化。帕坦伽利说:“农夫清除水渠里的障碍物以便让水自然流过;助因不会直接引起自然进化,它们只除去自然进化中的障碍。”(《瑜伽经》4.3)也即是,进化包含在一切生物之中,包含在我们每个人之中。人的生命在进化中会有很多障碍,这些障碍限制了进化。进化的动力也在每个人之中。农夫清理水渠以保证水渠通畅,各种瑜伽,行动瑜伽、智慧瑜伽、虔信瑜伽、胜王瑜伽、哈达瑜伽、曼陀罗瑜伽、昆达里尼瑜伽、拉亚瑜伽等,借助它们的帮助,清除进化途中的障碍,让物质自然(原质)流动,发生自然的进化。 当然,我们需要承认,人的自我净化途径多种多样,瑜伽是其中的一种。但是,对于我们生命的进化,瑜伽的实践十分重要。可以说,《瑜伽经》就是一套生命净化的完整模式,通过这一净化模式,生命就得以完成自然进化。 第七十二讲 瑜伽,终究是生命日常的管理 《瑜伽经》开篇就告诉我们,瑜伽是一种心学,其目的是约束我们的心的波动。而最终经过努力,对心的约束成功了,这时,“当三德作为原质之属性不再服务于原人时,它们就消融于原质。这就是独存。原人作为纯粹意识,安住在其自身的本性中”。(《瑜伽经》4.34)这是帕坦伽利在《瑜伽经》中说的最后一节经文。这节经文,就如开篇的经文一样意义重大。 数论哲学告诉我们,三德使命的最终完成意味着一个逆序的过程,也就是自然,包括生命个体的身躯、各种感觉器官等,还原成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潜在的一切印迹消融于心意,心意消融于我慢,我慢消融于“大”(宇宙菩提,mahat),最终“大”消融于原质,原质(三德)再一次回到平衡的状态。这种逆序的消融,对于物种来说,是反进化。对于瑜伽士来说,是精神或者意识的进化。意识的进化,首先是心的净化。这种心的净化不是追求外在对象,而是意识从种种二元性的张力中摆脱出来,消融私我(我慢),最终成为纯粹的意识。 独存,kaivalya,意思是“独自存在”。这是一种状态,有一些类似的词可以对应,如,宁静的简朴(quiet simplicity),有意识的隔离(conscious isolation),解放(emancipation),自由(freedom),解脱(liberation),觉悟、开悟(enlightenment),等等。 帕坦伽利对这一独存的状态没有做详细的讨论和描述。比如某人让你去往一个圣地,但他并不告诉你那个圣地具体是什么样的,他只是说,你应该要去往那个圣地,并且给了你一张地图,告诉你如何抵达那圣地。为什么?就如有人问佛陀,觉悟者(真如)死后都去了哪里,佛陀拒绝回答,因为,觉悟者去了之后的状态并不是我们能用日常的语言可以描述的。帕坦伽利的独存状态也是如此。独存的状态,难以用语言来表述、来描述,因为语言有边界,而那独存超越了语言。 瑜伽,终究是生命的管理哲学。对于帕坦伽利,生命中普遍的是可见可感的痛苦,是对生命真相和意义的迷茫和困惑。帕坦伽利是坚定的现实主义者,他要解决的是现实问题。对于生命,核心就是今生今世。帕坦伽利的注意力不在前世,也不在来世,就在生命的今生今世。生命的管理,无关乎生命或有的前世;生命的管理,关乎的是当下还握在我们手中的活生生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不驻留在过去的记忆中,也不流连于对来世的盼望中,不忍受当下各种的苟且,也不迷失在各种意义的浪漫幻想中。生命,活泼泼的,就在我们自身手中。 心意这根缰绳,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众感官这些野马,被缰绳牵引着往前;我们是身体这架马车的主人,我们乘着这架马车在原质自然的丛林中自由地飞驰。当我们耍得累了,我们就栖息在我们纯粹意识的怀抱里,享受无尽的平静、安详和喜乐。这就是生命的圆满。这就是帕坦伽利瑜伽的巅峰。 瑜伽的路并不遥远,瑜伽的目标也非遥不可及。瑜伽是日常的,生命是轻省的。瑜伽需要我们精进,生命的管理并不神秘。因为我们的生命,那纯粹的自我,原人,普鲁沙,本就圆满自足。 就让我们心存高远吧!我们的生命不应被遮蔽。我们,活泼的生命,在三德自然的日常流变中,在原质诸要素的运转中,享受当下的美好!看遍沿路的美妙! 唵·塔·萨 针对生命在生存、生活和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困难、困境以及环境的不确定,充分利用瑜伽这一有效工具,阐发生命作为人的唯*资产自主、科学的管理以及生命的成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