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研究(第十二辑):广州与清代中外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
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在广东省政协、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于2006年12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是国内首个“西学东渐文献馆”。文献馆一方面旨在对近代以来广东积累的西方思想文化资源及其与中国文化交融的初步成果进行充分利用和深入发掘,同时以西学东渐过程的系统理论研究为总体方向,统合和规整现有的中山大学各个学科的研究力量。通过对西学东渐方面文献资料的系统收集,力图在若干年内首先构建一个西方哲学理论东渐的专门研究乃至西学东渐的一般研究的文献中心,而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努力形成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特色理论研究方向,构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聚合点。另一方面,致力于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研究活动提供一个研究、交流、合作的场所。文献馆自成立以来,设立专门网站“中山大学西学东渐网”(原名为“中国西学东渐网”网站),大力购置各类文献资料,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一份《西学东渐研究》刊物。
内容简介
2019年,我们以“广州与明清的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结集出版了《西学东渐研究》第八辑。本辑的主题与此相近,但主要集中于清代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大部分文章来自于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广州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在2019年9月21-22日举办的“广州与清代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学术会议。 1684年,康熙皇帝放开了对外贸易,次年设立了粤海关。这一举措对中国后续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清朝对外经济交流得以加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文化交流也变得更丰富和深刻。本辑有4篇文章专门研究1698—1700年法国船只“安菲特利特”号(Amphitrite)两次往返广州的情况。法国人白晋(Joachim Bouvet)以康熙皇帝钦差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的数学家这双重身份,在“安菲特利特”号首航广州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英国印度公司和荷兰印度公司的船只不同,“安菲特利特”号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国际贸易,还有外交、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交流。这是由于在广州的法国商人和传教士、两广总督、粤海关、广州商人所进行的交流,与北京皇廷和巴黎皇廷有着密切关系。除了这一专题研究之后,还有3篇从更广阔的背景分析广州海关及十三行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今天的贸易战和文明冲突论之下,这种多方面的国际交流研究有着深刻而现实的意义,有助于深化认识一个平衡的国际贸易需以交流两方对国家体制、文化宗教等均有深厚的理解作为基础。 本辑还收录了9篇以广州为场域的清代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论文,其中:1篇对里斯本东波塔(Torre do Tombo)所藏档案的研究,该文从多方面反映出清代广州与西方交流的丰富性;3篇涉及“西学汉籍”出版、天主教出版业和地图绘制的论文,它们旨在表明中西思想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与丰富性;2篇对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研究, 它们从观念上考察了康梁对西学的接受;2篇关于“祭祀”“祭巾”的个案分析,以及1篇关于两广地区首位华籍主教杨福爵生平的考述,它们涉及中国天主教本地化的问题。 书重点关注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西学,展现西学东渐领域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