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根(上海老城厢忆往)/上海滩丛书/上海地情普及系列

城市之根(上海老城厢忆往)/上海滩丛书/上海地情普及系列
作者: 编者:上海通志馆//上海滩杂志编辑部
出版社: 上海大学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5.50
折扣购买: 城市之根(上海老城厢忆往)/上海滩丛书/上海地情普及系列
ISBN: 978756713642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老城厢 ——上海城市之根 上海市政协“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保护与 旧区改造对策研究”课题综合组办公室 在中国历**,“城厢”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概念 。中国城市基本上都有城墙,城墙以内叫做“城”,城外 人口稠密、有一定经济活动的区域称为“厢”,所以“城 厢”一词指城内和城外比较繁华的地区。 上海老城厢涵盖的地理范围,开埠前包括城内及十六 铺,而开埠以后,随着租界的开辟、闸北的兴起,“城厢 ”指整个上海县所属的范围,包括城内、南市、新闸、老 闸、江境庙等地。根据《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 区范围划示》确定,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为 黄浦行政区的人民路一中华路以内区域,总用地面积为199 .72公顷。 1291年上海设县,县城就在今老城厢地区。可以说, 上海老城厢是上海现代城市生长发育的根脉,是上海的起 点与基石。700多年来,它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历史变迁。 开埠前老城厢的兴盛期 上海老城厢在南北朝(420-一5**)成陆。唐宋时期海 岸线继续东移,华亭县(今松江)东北地区经济活动渐趋频 繁,北宋初年形成上海早期居民村落。大约在天圣元年 (1023)设立“上海务”。南宋末年吴淞江上游淤塞严重, 海船无法循江抵达青龙镇,便改泊今上海十六铺一带。景 定五年(12**),原设青龙镇的市舶司迁上海,设近浦滩处 ,从此这里成了主要的海上贸易专卖场,故又称“榷场” 。 由于海运业和商品贸易的发展,上海在南宋咸淳年间 成为“海舶辐辏…‘蕃商云集”的港口城镇。明代弘治《 上海志》中记载:南宋时上海已“有市舶,有榷场,有酒 库,有*隘、官署、儒塾、佛仙宫观、市廛、贾肆,鳞次 而栉比”,颇具市镇规模。元代上海市舶司位于阜民桥北 。此时上海地区“领户六万四千有奇,岁计粮十有二万石 ,酒税课税中钞一千九百余锭”,成为“华亭东北一巨镇 ”。至元二十八年(1291)七月己未,元世祖忽必烈批准将 上海的建置由“镇”升格为“县”。为防备汉人反抗,便 于蒙古骑兵统治,元代曾尽毁天下城垣。因此,终元一代 ,260余年上海未筑城墙。 明朝开国后,中国*大多数府、州、县都按汉族以往 习惯重新筑城,而上海却迟迟没有筑城。据同治《上海县 志》记载,是因为“地方之人半是海洋贸易之辈,武艺素 所通习,海寇不敢轻犯”,遂觉“虽未设城,自无他患” 。但到了明嘉靖年间,大批倭寇入侵骚扰中国沿海,上海 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仅上半年就被倭寇烧杀劫掠达五次 之多,人口玉帛损失无数。“是年六月贼去,乃议筑城防 守。”张鹗翼《守城记》云:“遂即在十月兴工,十二月 完成。”城墙三个月筑成,可见情势之急。 开埠前的上 海老城厢有以下几个特点:**,街巷逐渐增多,反映了 这一时期人口聚集、商业繁荣的状况。据明弘历《上海县 志》记载,当时只有新衙巷、新路巷、薛巷、康衢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