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广播影视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1.40
折扣购买: 中国电影史的微观研究
ISBN: 9787504386465
李镇,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著有《行走镜中:电影文本的细读》《因为有光:电影文本研究》;主编《郑君里全集(8卷本)》《石挥谈艺录(4卷本)》《银海浮槎》《中国十七年电影研究》等多部作品。
《盘丝洞》是上海影戏公司拍摄于1926年 并于1927年春节上映的一部“贺岁片”。影片由 但杜宇导演。这部电影“开映前,已轰动上海” ,在上海中央大戏院公映首日的票房为“二千余 金”,“实创中国影片在上海开映之新纪录”。 据但杜宇的好友郑逸梅回忆,《盘丝洞》公映时 “万人空巷,各影院连卖满座,南洋一带也争购 拷贝。这一部片子,使杜宇夫妇赢得了五万元的 盈余”。1927年,很多中国电影公司在恶性竞争 的湍流之中挣扎,一部影片在当时能如此盈利着 实令人不可思议。《盘丝洞》的成功与她的宣传 是分不开的,在本片诸多宣传媒体之中,《申报 》的作用是最大的,笔者特就此进行了资料收集 、观察和研究。 创刊于1872年的上海《申报》是近代历史 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据统计,至1922年 ,其日发行量就已超过5万份。1924年2月8日, 《申报》增创了《申报本埠增刊》(以下简称《 增刊》)随报纸同时发送,内容主要以各种形式 的分类广告编纂而成。1926年之后,随着国产商 业电影的繁荣和竞争的加剧,《申报》上的电影 类广告数量明显增加。借助《申报》巨大的社会 影响力,上海影戏公司的《盘丝洞》在当时取得 了票房成功。 《盘丝洞》在《申报》上的宣传,主要分为 三种形态:第一种是“游艺消息”栏目中的短篇 消息或该版面的散文随笔,多见于该报纸的第13 版或第17版,《盘丝洞》以此类形式共计出现8 次,文字通常以旁观者角度介绍影片的拍摄过程 ;第二类是《增刊》的“剧场消息”,实质类似 于今天的“软性广告”,篇幅长短不一,《盘丝 洞》在该栏目出现计51次,介绍了与影片有关的 花絮、放映预告等。第三类是常规的商业广告, 集中在《申报》头版和《增刊》的分类广告中, 篇幅差别很大,《盘丝洞》用这种形式宣传了 154次。前两种宣传形式从内容上看,多数应来 自于上海影戏公司内部,时间集中在1926年10 月至1927年1月;而第三种,即商业广告自1927 年月底左右开始,发布者主要是各种放映机构, 时间跨度较大,从1927年直至1930年。 说到《盘丝洞》的发行、放映和宣传,不能 不提成立于1926年的两家新公司:一家是具有电 影行业公会性质的发行组织——六合影戏公司; 另一家是国片院线——中央影戏公司。“六合” 与“中央”几乎同时成立,办公地点都在仁记路 35号。这不是巧合,“六合”的龙头是明星影片 公司。“中央”的龙头是中央大戏院,这家被誉 为“国片之宫”的戏院于1925年已被明星影片公 司收购。也就是说,“六合”与“中央”均在明 星影片公司掌控之下。两家公司的成立是1926年 记事簿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香港著名影星黎姿的祖父黎民伟,他在1920年代经营着中国最豪华的电影公司,何以在业务上危机四伏?透过一本写满数字的记事簿,解读那个时代生意经的真相…… 连环戏——逆天的创造。1920年代是欲望和想象力爆棚的时代!舞台演员和电影银幕的人物可以对话,电影上的人物能够从画面里直接走到观众面…… 钱的事情,我不和别人说。1930年代电影人赚多少钱?“白银法案”造成的危机让电影公司发不出工资,有人甚至为讨薪拔枪相逼…… 拍自己的电影,玩最狠的投资。1940年代,两度“自费电影”热潮使电影变成最时髦的投资,那是一个不花钱就等于赔钱的年代。也有人把拍电影当作个人的奢侈消费…… 电影史,远比你想象的更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