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权力的逻辑(共4册)

李世民权力的逻辑(共4册)
作者: 陈唐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66.60
折扣购买: 李世民权力的逻辑(共4册)
ISBN: 9787201111650

作者简介

陈唐,20世纪70年代生人,曾担任杂志主编、资深记者、专栏作家,现在自由写作。在阅读唐史时,对李世民时代的政治事件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有着独到的感悟。曾为此旅居西安,遍寻人文古迹,历时四年,终于著成长篇历史读物《李世民 权力的逻辑》。

内容简介

样章: 第一节 狱中密谈 (1) 公元617年的冬末春初,整个太原大地像是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带着懵懂和懒散,舒展着筋骨。经过了一个冬天沉寂的枯树上,若隐若现地露出了青涩枝芽,天空像被水洗过一样,碧蓝碧蓝的,连那缕缕白云,也如白雪般洁净。 蒙山,连绵起伏的山峦层层叠叠,薄雾缭绕的山间,一位头戴青巾,身穿白袍的青年端坐马上,直视前方。从远处看,他似一容貌俊秀、神态飘逸的翩翩书生在吟诗抒情,可待走近再看,却发现他腰悬双剑,身背弓壶和箭囊,如武士般威风凛凛。 他眉角上扬,眼神犀利,凝眸前望,如同一座雕塑,久久地俯瞰着晋阳宫方向。 晋阳宫位于晋阳城东北角,曾是东魏孝静帝的权臣高欢建造的避暑宫。之后,由于杨广做晋王时,镇守过晋阳城,对此地很有感情,因此,在从晋王变成隋炀帝后,杨广索性将这里当成了他的“龙兴之地”,对晋阳宫大修特修,让它变成了一处行宫,此行宫规模之大,实属罕见,可称缩小版皇宫,宫殿内宫阙巍峨,楼台相望,很是壮观。 既然是隋炀帝除京城皇宫之外的另一处皇宫,京城皇宫里有的,晋阳宫一定也要有。于是,他令人从全国各地精心挑选了很多美女入住晋阳宫,还嫌不够热闹,不够派场,还将京城后宫里的妃嫔抽调了一些过来。 豪华的宫殿,顾盼生姿的美女,让隋炀帝乐不思蜀,只要他在,晋阳宫里便“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晋阳宫成了隋炀帝夏季必来避暑的地方。当然,这样的后果就是,晋阳宫成了农民军反隋的导火索之一:劳民伤财大建宫殿,声色犬马不顾百姓死活。 端坐马上俊朗的白袍青年,在将视线看向晋阳宫时,内心突然产生了一股沧桑之感。茫茫大地,硝烟四起,民不聊生,而晋阳宫内却笙歌燕舞,纸醉金迷。历史似乎已经到了一个拐点,想到这里,白袍青年的内心一阵悸动,野心如野草一般疯长,他的唇角微扬,隐隐露出一抹微笑,沉静的眼神变得凌厉起来,他要将隋炀帝的龙兴之地,变成隋朝的葬身之地。而那晋阳宫,他要让它成为隋炀帝的祭品。 野心在内心滋长,他甚至听到了野心在体内生长所发出的声音……突然,他眉头紧皱,全身一凛,双手紧握宝剑。 他是一个不管身处何时何地都能随时调动全身各个器官的人,在第六感向他发出警报后不久,警报又解除了,他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 不远处,一阵尘土飞扬,两匹快马疾驰而至,马上骑士见到青年,随即勒住缰绳。 “二郎!原来你在这儿呀,让我们一顿好找!” 最先发声的男人三十岁左右,身材健壮,皮肤黝黑,浓眉大眼,声音略带沙哑,他率先跳下马,奔向白袍青年。 白袍青年缓缓下马,问道:“你们怎么出来了?不是说好不要到处乱跑吗?”虽然话里有责怪之意,可脸上却没有丝毫不快。其实,他们的到来,原本是他希望的,即使他们不来,他也要去找他们,他内心波涛汹涌,需要找个出口缓解。 没待那三十岁的壮汉说话,另一位稍显年轻的男子开口了。 “太闷了!再不出来,会变馊的!”这男子身材消瘦修长,肤色白净,说话时,双目炯炯有神。 “可不是吗?我们来投奔唐公,不是为了整天待在房里,混吃混喝的。我们是……”壮汉还没说完,便被那瘦高个儿男子的话拦住了。 “顺德兄!小心隔墙有耳!” “隔墙有耳?弘基,你小子的胆子怎么变得越来越小了?以前那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哪去了?”壮汉嘴里这么说,但嗓音却也降了下来,“再说了,这儿有墙吗?有吗?荒郊野外的。” 瘦白青年无奈地摇摇头,不再接茬。 原来,白袍青年是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人称二郎;那壮汉是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的远方叔父长孙顺德;那瘦白青年则是李世民的好朋友刘弘基。 此二人的身份很不寻常,他们曾都是隋朝勋卫,本应该都去征战高丽的,可为了逃兵役,他们各自出奇招:长孙顺德半路逃跑,跑到太原投奔李渊;而那刘弘基则在出征前,故意私宰耕牛,被捕入狱。 荀子曾说:“善群者能王。”李世民很早就知道笼络人才的重要了,在跟随父亲到太原后,他结交天下贤才,广交天下英雄,积累着自己的人气,他要笼络天下各种人才,让这各种人才助他成就大业。 广纳贤良而得益者,历史上,刘备算是一个。从一个卖草席的破落皇族起家,在本钱上,他无法和挟天子以令诸侯、文武盖世的曹孟德相比;在智慧上,他又不能和多谋善断的孙权相提并论。可就因为他先依附刘焉、卢植、刘表等人,又网罗关、张、赵、诸葛亮等文臣武将,最终成就伟业。 长孙顺德和刘弘基身手了得,李世民很早就想留为己用,只是没有机会。终于,隋炀帝的再征高丽给了李世民机会,在从逃到太原的长孙顺德那里得知刘弘基被捕后,他即刻写信给朋友兼大舅哥长孙无忌,让他无论想什么办法都救出刘弘基。 刘弘基出来后,直奔太原,并和长顺孙德被李渊和李世民藏匿在了唐公府。 不该出现的人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一定有特别的事发生。李渊父子冒险地将这二人留下、救下,长孙顺德和刘弘基岂能不明白为什么?可来了些日子了,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他们不免有些着急。 “二郎!你把我从牢里救出来,又让我来太原,不是只为了让我躲起来吧!”刘弘基走到李世民面前,小声问。一双眼睛骨碌碌地乱转,在李世民脸上探寻着。虽然他能猜出答案,但他还是想从李世民的嘴里听到。 “你说呢?”李世民冲他神秘一笑,一副你我心知肚明的表情。 “从你让无忌兄救我出来,我便知道,你一定有个大目标。把我和顺德兄藏起来,就是为了和你完成这个大目标,对不对?”刘弘基继续问。 李世民依然没有回答,依然只是笑了笑,一脸的讳莫深测。可刘弘基知道,他猜得没错,一点都不出乎他的意料。 “二郎!什么大目标!你说!我们跟着你干,我好久都没动筋骨了,闲得慌!”长孙顺德勇多于谋,不知何意,只是挥拳踢腿,施展着他的身手。 “不会让你们闲着的!省着点力气吧!有你们舒展筋骨的时候!”李世民冲他们说完,一挥手道,“走!打猎去!” 李世民不想再和他们多说什么,还不到时候,在一切都有没尘埃落定之前,他什么都不想说。刘弘基和长孙顺德虽然有一肚子的疑问要问,但见李世民已经飞跃上马,随着马的昂声嘶鸣,驭马如驭风般卷尘而去,也便互看一眼,咽下了已到嘴边的话。两个人也都飞跃上马,纵马扬鞭,跟了上去。 长孙顺德和刘弘基追赶上李世民时,李世民正骑着马停在适合围猎的谷底,眼神专注地看着不远处的一棵大树,树荫下,两头梅花鹿正亲密地互蹭着对方,显然是沉浸在甜蜜“爱情”中的一对梅花鹿情侣。不知是无暇搭理闯入者,抑或是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降临,总之,它们对身后的陌生人熟视无睹。 “晚上就吃它们了!”刘弘基一脸欣喜,小声嘀咕完,正要搭弓射箭,却被李世民的手势制止住了。 阳光穿过层层枝叶照了进来,像是给大地洒上了一层金沙,带着凉意的耀眼。 “快射呀!”长孙顺德没有看到李世民的手势,大吼一声,两只梅花鹿被他的吼声惊吓住了,回头间,已仓皇逃窜,两只鹿,任矫健的长腿在林间飞奔,如那秋风卷起的落叶,瞬间就飘远了。 煮熟的鸭子飞了,即将到口的美味没有了,长孙顺德懊恼地哇哇大叫,不断责怪刘弘基。刘弘基正待解释,却听那李世民说:“你们说!如今天下豪杰群雄逐鹿,到底会鹿死谁手呢?” 长孙顺德和刘弘基这才恍然大悟,他们眼里的美味,此刻在李世民眼里则预示着天下。如今混战中,谁将突出重围,谁又能傲视天下?刘弘基正要用“二郎不会没听说过‘李将代杨’的传言吧”回答时,李世民却已催马加鞭,向那两只鹿奔去了。 江山是打下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李将代杨”的传言,李世民怎可能不知道?那是萦绕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四个字。只是,“李将代杨”不是空话一句,是要用行动来实现的。他现在就想用行动告诉他们,甚至向天下宣誓:傲视天下的人在这儿! 远远看到远处那时隐时现的斑点,李世民只用双腿便让马儿放缓了脚步。随后,他不慌不忙地从弓壶取出弓,从箭囊中拿出箭,凝神贯注,开弓射箭,仅仅只左右各开一箭,那两只美丽的,处在甜蜜“爱情”中的鹿便失去了生命。 李世民精于骑射,这源于父亲的遗传。而“少好弓矢”“不能循常度”与他族人的尚武精神有关,而这种尚武精神又源于他的少数民族血统。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虽为汉族,但其妻子梁氏为胡族;下一代里,李世民的祖父李昞是汉胡混血,祖母独孤氏则像李世民的曾祖母一样,也为胡族……一直这么传下来。有意思的是,李氏家族所娶之妻,皆为胡族,因此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以及妻子长孙氏,都和他的曾祖母、祖母一样为胡族。 正是这种汉胡混血,让他既拥有汉人的文韬,又有胡人的武略。 射杀两只无辜的鹿,若放在以前,李世民绝对不会那么做,可在此时,他毫不心软。在他眼里,那两只鹿根本就不是鹿,而是他想征服的天下。想要征服天下,怎能有妇仁之心? “二郎,要想成事就要‘狠’!只要将这‘狠’刻在心里了,也就离你想要的不远了!” 两只鹿倒下时,李世民的脑海里窜出了这句话。这是两天前,他去狱中探刘文静时,刘文静意味深长的一句话,这句话,这两天来他一直在回味,一直在品咂。 (2) 那天的探监,让李世民内心的激情如熊熊烈火燃烧起来。那不是一次普通的探监,那是一场狱中密谈,一场堪比三国时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曾经,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为复兴汉室出计,而在公元617年的那一天,李世民与刘文静也来了场“隆中对”,他们在为晋阳起兵出谋划策。 那天的狱中密谈,拉开了李渊父子起兵的序幕。 李世民与刘文静的那次“狱中密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说,隋炀帝派李渊去太原是放虎归山的话,那么,那场狱中密谈则是在给李渊那只“虎”插上翅膀,一只有着一双翅膀的老虎,自然便有了气吞山河的气势。 刘文静是李世民来太原后交的朋友,出生在贵族之家的李世民似乎天生就有一种招贤纳士的敏锐嗅觉,他结交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目的性。每一个人,都是必须能有过人的长处,为他所用。 刘文静虽然身手不及长孙顺德和刘弘基,但却志向高远,足智多谋,对时局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李世民需要这样的人,特别是打天下之时,他需要听听刘文静对当时时局的看法。 刘文静被捕入狱,对李世民来说倒是个好事。刘文静虽然胸有韬略,知兵勤政,但却自命不凡,恃才傲物,这让他做事从不计后果。李世民既欣赏他的大才,又对他的“恃才傲物”深感头痛。 在得知刘文静被捕后,李世民想,也许狱中能让刘文静冷静下来,有空去想一些事,对时局的看法也更深刻。基于这个原因,李世民才没有第一时间组织营救,不过,他没有一刻不在关注着刘文静在狱中的情况。 “刘晋令看似在牢里过得不错,每天吃吃睡睡,发发呆,气色倒还不错。”李世民派去观察刘文静的人对他说。 李世民满意地点了点头,他想,以刘文静的性格,没在牢中憋疯,必定在想事情。对入狱反应那么平淡,应该受李密谋反的影响不大。或者说,李密谋反失利,很可能是刘文静事先就想到的,不然,不会那么淡定自若。 刘文静入狱是因为他的这个大舅哥,李密。 李密也是个胸怀野心之人,公元613年,隋炀帝御驾亲征高丽,早就存有谋反心的楚国公杨素之子杨玄感觉得是个机会,便找到谋士李密,策划谋反。结果,自负的杨玄感因为没有听从李密的意见而大败,杨玄感被杀,李密被抓。虽然在被押长安途中,李密趁机逃跑,但身为他妹夫的晋阳令刘文静却遭了殃,被关进了太原牢中。 刘文静被抓时,既没挣扎,也没喊冤,没挣扎是因为他认定有人会来救他,不喊冤是因为抓他并不冤枉,他也有谋反之心,甚至在李密和杨玄感有谋反之意前他就有了。按理说他应该和大舅哥李密“勾结”,然后配合杨玄感起义,可刘文静却看不上杨玄感,对于李密投靠的这棵“大树”,刘文静根本不看好。 “那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成不了事!”刘文静曾这么评介过杨玄感,刘文静看好的是太原留守李渊。 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时称“八柱国”,并被西魏赐姓“大野氏”,死后追封唐国公;父亲李昞是北周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保定四年,“以追录佐命元功”,封唐公。而李渊自己呢,七岁时父亲去世后,便世袭了唐公,做过禁卫军官,补千牛备身。 李渊身份显赫,又有关陇贵族家世,还有府兵数万……这些岂是那些举旗谋反的草头王具备的?虽然那杨玄感不是草头王,是最先谋反的贵族首领,也有着楚国公杨素之子的名号,身世上也和李渊不相上下,但他却没有李渊的气度。因此,刘文静觉得,与其跟着杨玄感,倒不如跟着李渊,这不得不说,刘文静有双火眼金睛。 刘文静在看出李渊的潜力后,便屡屡有意识地和他接触,并不时地用语言试探。可惜,李渊的讳莫如深总让他有些摸不着底,可也正是这种摸不着底,让他更加认定李渊城府极深,是个干大事的。更重要的是,在与李渊的交往中,他结识了李世民,与李世民的相识,让他们彼此都有种遇见知音的相见恨晚感。他发现,李世民不仅具备父亲李渊的骁勇善战,而且比李渊更临机善断,更有王者之气。 “此人既有雄伟之姿,又有韬略之谋,更有率兵之才,倒比唐公更有帝王相!”刘文静和李世民经过几次的接触后,便下了这样的结论。 “此人虽然有些狂妄自大,却也善于谋断,有智有谋,值得结交,可大用!”这是李世民对刘文静的评价。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原本就是相互成全。两个抱着各自不同目的而靠近的人,走得也就越来越近了。 入狱后的刘文静之所以不急不慌,除了早有预感外,就是他认定,李世民一定会救他出去的,他自信李世民有用得着他的地方。于是,在别人入狱后都想着怎么自救,如何托人出狱的时候,他却安安心心地待在狱中,想着怎么得天下,当然,是怎么助李渊父子得天下。 他知道,李世民会来救他,而到了救他的那个时候,给李世民献良策就是他对李世民的报答。 那天,当他看到李世民提着酒肉,用一些碎银和酒肉买通狱卒,打发他们离开,打开牢门走到他面前时,他笑了。 “别来无恙啊!二郎!我就知道你会来的!”刘文静说。 “肇仁兄,受苦了!喝点酒压压惊吧!”李世民上下打量着刘文静,调侃道,“不过,肇仁兄的气色,倒好像比在外面还好。看来,在这里的生活不错!” “哈哈……笃定二郎会来救我!我当然要在这里修生养息了!”刘文静说完,放低声音说,“我要在这里养足精神,等着和二郎谋大事呢!” 李世民仰头哈哈大笑两声,抓过一把稻草垫在屁股底下,然后和刘文静一样,盘腿而坐。刘文静得意地笑了,心想,果然要和我对谈了。 李世民倒好两碗酒,一碗递给刘文静,一碗举到嘴边,一口喝干。刘文静看看他,也是一饮而尽,随后抹了抹嘴,大叫一声好酒。 “这佳酿可是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的,知道你好这一口!”李世民说。 刘文静觑了一眼李世民道:“二郎不会来这里,只是为了和我喝酒吧!有什么事?直说!” “还是肇仁兄了解我啊!什么都瞒不过你!二郎此次来,确实有事!”李世民收住笑容,盯着刘文静又看了几秒,这才又说,“二郎想听听肇仁兄对当今时局的看法!” 刘文静砸吧砸吧嘴,示意李世民给他添酒。李世民给两个人的空碗里又添满酒后,端起自己那碗,又是一仰脖子喝完。刘文静倒没急着喝,他慢慢端起酒碗,放唇边后忽又放下,叹口气看着前方道:“时局?如今的时局不都摆在那里么,还用说?这隋朝大地,狼烟四起,战乱不断,就连我那跟随杨玄感谋反失利,抓住后又逃跑的大舅哥李密,也不甘失利地投奔了瓦岗……哈哈哈哈……好不了了!大隋即亡!不过呢,不管是官员谋反,还是农民起义,这天下之大,谁不想吞下一块?吞一块还不够,还都想全吞下。所以,这是什么时局?这是乱局,是战场!如今的时局就是战场!一通胡乱厮杀,胜者为王!” 刘文静冷笑一声,转眼看着李世民。 “二郎!我说得可对?” “胜者为王!”李世民喃喃一句,眼神紧盯刘文静,“那肇仁兄觉得在这个战场上,谁又是最后的赢家呢?” 李世民问完后就双眼一眨不眨地看着刘文静,他不仅要听刘文静说什么,还要看刘文静的表情,他要从刘文静的表情里揣摩出话语背后的意思,此时,于他而言,刘文静的话太重要了。当然,倒未必是说刘文静的话一定就是千真万确,至理名言,而是他需要从刘文静的话里,找到他想要的话。 刘文静是个何其聪明之人,怎不知李世民的意思?他故意停顿片刻,这才又冷笑一声道:“在这场混战中,如若没有商汤、周武、高帝、光武的本事,又怎能震慑四方,统领天下呢?充其量只是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只会给最后赢家当垫脚石罢了。” 刘文静像是在和谁赌气似的,撇撇嘴,一脸的不屑。 李世民在心里摇了摇头,让他再次感受到了刘文静的心高气傲和自以为是。在李世民看来,这些起义者并非都像刘文静想象的那么窝囊。不要说其他人,就是刘文静的大舅哥李密,也是不能小觑的,如果当初杨玄感真按李密的计划行事,说不定这起事还就成功了。很多时候,一件事成不成功,天时,地利固然要拿捏准确,而人和更为重要。 不过,李世民这么想,却并没有这么说,他知道刘文静的脾气性格,这人是顺毛驴,他不想惹刘文静不开心,他要让刘文静开开心心地为他所用。“只用一个人的长处”是李世民的为人处世策略,所以,刘文静的缺点,他可以无视。 “肇仁兄就这么有把握,他们不会成功?”李世民问。 “我说了,他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成不了气候的!真正成气候的……” 刘文静停下来,看看李世民,李世民顿时紧张起来,将身子倾向刘文静。 “那么……依肇仁兄之见,真正成气候的,又会是谁呢?” 李世民已经从刘文静的表情和言语中,知道了答案,这答案就是他想要的,可他还是要问,还是要让刘文静说出来。刘文静盯了李世民稍许,然后将身旁的稻草拨拉开来,用手在碗里蘸了点酒,在地上写了“李、唐”二字。 “二郎……难道你不觉得是这样吗?”刘文静看着那慢慢变淡变没的字迹,一挑眉,小声反问道。 李世民没有说话,但脸上的笑容却像那泼在地上的水,瞬间溢了开来,最后消失。刘文静察言观色,又贴在他的耳边说:“要我说呢!我觉得最后的赢家,一定是……二郎……你!” 李世民假装没听到他的最后一句话,他用一碗酒,掩饰了自己快要掩饰不住的兴奋。他知道,此时,不是谈他会不会成为最后赢家的时候。现在要做的是先让父亲成为赢家,只有让父亲成为赢家了,他才会有成为最后赢家的机会。 “肇仁兄是说我父亲?”李世民故意将话转移到了父亲身上,他不想在别人面前过早地暴露自己的野心,这个野心,那时那刻只能放在心里,只能像那鸡孵蛋一样,紧紧地捂着,不能让任何人感知到。 刘文静点了点头,慢慢说:“李将代杨,这句话二郎不会没听说过吧!” “江湖传言,肇仁兄也信?”李世民轻轻一笑道。 “二郎真觉得只是江湖传言?”刘文静的眼神,犀利起来,“只是……只是看唐公和二郎想不想了!”刘文静抛出这句话后便不再吭声,细细地品味着美酒。 李世民也没再说话,他将脸转向一边,以免被刘文静看出他内心的激荡。 山河破碎,遍地烽火,隋朝大厦将倾,群雄并起逐鹿。李世民不想失去这个机会,刘文静更不想错过成为立国功臣的机会。 (3) 刘文静用手蘸酒写下了“李,唐”二字,因为李渊世袭唐公。 李渊七岁那年,继承了去世父亲的爵位——唐国公。或许是可怜李渊小小年纪便失去了父亲,他的姨妈,当时的独孤皇后时常招李渊进宫,和比他小两岁的表弟杨广一起玩耍,谁料这个表弟仗着自己是皇子,处处欺负表哥李渊。对于这个霸道的表弟,李渊只能忍气吞声,处处忍让。 虽然在表弟面前,李渊表现得很软弱可欺,实际上却武功盖世,骑射了得,曾有过连射七十箭,连死七十人的记录,可谓百发百中。如此身世,如此身手,不得不让人担心,他的表弟自从坐上皇位,便将他这个表哥当成了危险分子,处处提防。 有个人叫史世良的人,擅长算命之术,曾给李渊相面,说他骨骼惊奇,有帝王之相,此后必能成为一国之主。李渊当时听了,表面上连说史世良大胆,乱言乱语,内心却是心花怒放,那反隋的种子也就此埋在了心里。可表弟隋炀帝的严防死守,让那颗种子怎么都不能发芽。现在机会来了,盗贼四起,各地反隋起义军此起彼伏,隋炀帝疲于应付,不得不将李渊派往太原。 在隋炀帝看来,李渊离开自己的视线很危险,但不断涌现的起义军让他顾此失彼,而西方突厥也虎视眈眈,等着趁火打劫。他不得不出此下策,比起防表哥李渊,镇压起义军、防守突厥来得更紧要,更迫切。当然,最好的局面是李渊能够和各方势力两败俱伤。 李渊成了隋炀帝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棋子,他防守的太原也成了突厥与长安之间的一道屏障。 隋炀帝的这个决定,无疑给了李渊那假寐的狮子一个反扑的机会。狮子醒了,隋炀帝的大隋也走到头了。 “机会来了!机会终于来了!”李渊在得知自己要被派往太原做留守后,怎么都无法压抑自己那激动心情。 “什么机会来了?” 李建成从没见过父亲这么喜形于色,很是诧异。在得知是被派去太原后,更不解了,去太原有什么可高兴的?是去镇压起义军,又不是什么好差事。起义者越来越多,太过疯狂,弄不好连命都没有了。 李渊有些失望,为长子李建成不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皱起了眉头。 “是去太原!太原!不是去其他地方。”李渊的视线在李建成和李世民身上来回移动,“太原是什么地方你们知道吗?” 李渊加重语气,李建成看出了父亲的不满,有些心慌,抢先道:“是陛下的龙兴之地!” 李世民的眼神一直没有离开父亲,从父亲的表情里,他知道哥哥的答案不是父亲想要的。果然,李渊的脸上浮现出了更多的不满,整张脸都耷拉了下来。 “太原是唐尧领地,据说还是尧经营天下之地!”李世民说,声音很轻,很慢,但却字字清晰。 李渊的眼神一亮,脸上也露出了喜色,他冲李世民赞赏地点了点头,从头到脚把李世民仔细打量了一番,好像刚刚认识自己这个儿子。李世民不会想到,正是自己的这句话,让李渊下定决心带他去太原。 李渊在从皇宫回府里的路上,本是想带长子李建成去太原的,毕竟他去太原,有他的目的,作为他的长子,李建成应该从一开始就参与。然而,李世民的“太原是唐尧领地,是尧经营天下之地”的说法,让他意识到,带李世民才是最合适的。 这位只有十八岁的次子,太懂他的心思了。 李世民确实知道父亲的心思,父亲世袭唐国公,那太原又是唐尧领地,那么,此地对父亲这个“唐国公”来说,就显得意义非凡了:太原有可能也是他唐公经营天下的地方。 “或许,天命如此吧!”李世民看着父亲,又轻声说了一句。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让李渊内心一震。李世民再次说中了他的心思。 李渊需要一个不用明说也能知自己心意的帮手。眼前两个儿子都很有才能,长子建成做事稳重,但缺乏野心和魄力;而次子世民,颇有侠气,胆大心细,屡有奇谋。二人算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如何提携两个儿子,使其担当大任成了他思虑的事情。 农民起义爆发,礼部尚书杨玄感反隋,隋炀帝如坐针毡,后悔没有及时铲除杨素整个家族,给了杨素儿子杨玄感起义的机会。原本就疑心很重的隋炀帝,对亲信臣僚更加猜忌,特别是表哥李渊。 隋炀帝一直觉得自己不是很了解这个表哥,小时候,自己不管怎么欺负他,他都默默承受,不做反抗。长大了,自己依然随意嘲笑他长得像老太婆,甚至当着臣子面叫他“阿婆面”,他还是不气不恼,这有些不正常,隋炀帝一次次地想激怒李渊,让自己有机会杀了他,可李渊在自己面前,总是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让隋炀帝时常有种拳打棉花的无力感。 一个身手了得,又有极高军事素养的人,这么能忍,隋炀帝有些害怕,他觉得,自己这个表哥绝非表面上那么软弱。 一日,隋炀帝下诏令李渊前来问事,李渊迟迟不来。隋炀帝便问李渊的外甥女(隋炀帝的妃子),李渊为何没来,王氏说他舅舅生病了。隋炀帝竟一脸兴奋,忙问,他死了吗? 王氏惊了一跳,悄悄将这件事告诉了舅舅李渊,让他注意,别被皇上抓住了什么把柄。李渊听后更害怕了,在隋炀帝面前更猥琐,甚至还用自诬的方式保护自己。 好在起义军的继续蔓延,让隋炀帝不得不暂缓对李渊的控制,而李渊为了让隋炀帝更放心他,继续让他做太原留守,兢兢业业镇压农民军。当然,这是明着做的,暗地里却让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结交天下豪杰,为他之后的起兵做准备。 起兵的想法,李渊从未给两个儿子透露过,直到杨玄感起义,李世民忍不住问了他。当时,李渊夫人的堂兄窦抗也劝李渊趁机夺取天下,可李渊却拒绝了,还让窦抗不要再说这件事,说会惹祸端的。李世民不以为然,问父亲难道真就没想过起兵吗? “时机不到!”李渊只说了这四个字。 那是李世民第一次和父亲直面这个问题,李渊当时还怔了一下,有些尴尬,那是一种被人看穿的尴尬,不过很快就平静了下来。 “再等等!”李渊又说。 完整讲述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李世民一生的传奇史诗。 一场场生死战役,剖析李世民决战群雄、杀伐谋断的意志和智慧 一件件权力博弈,解密唐太宗治国理政、远交近攻的手段与谋略 蒋中正《中国之命运》言:”“隋唐统一,举葱岭以东,黄海以西,沙漠以南,南海以北,所有全领域的宗教、哲理、文学、艺术、天文、术数、法律、制度、风俗、民情,亦已网罗综合而冶于一炉。” 朱元璋:“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诏衣冠如唐制。”“准唐之旧而增损之,日进二十条。”李善长:“汉《九章》为宗,至唐始集成。今制宜遵唐旧。” 孙中山:“汉唐发展昌大。”“强盛的象汉族,当汉唐武力厉害的时候,西边到里海。”“唐之六典,今六法全书。”“吾皇汉民族之精神,且发扬流衍于无极,文之望也!”“如汉之文、景,唐之贞观,能保民斯为善矣。 毛泽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太宗皇帝临朝二十三年,放权纳言,知人善任。功业辉灿,政治之清明,官吏之廉洁,百姓之安居乐业。 隐忍、果敢、腹黑、无情, 关于李世民,你究竟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