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祚密码(16张图演绎中国历史周期律)
作者简介
姬轩亦,天涯煮酒论史版名人,知乎历史达人,对国际关系理论、中国乱世史、中国制度史等有极深的造诣,在天涯和知网等网络上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和拥趸。
内容简介
齐王韩信兵法通神,陈平、张良决胜千里,奋天 下英雄之力,决四海财货之利,西楚霸王在各路诸侯 的围攻下自刎,汉王刘邦统一了天下。 这一年,华夏民族的历史运转到了第一周期的第 五阶段:持久的和平到来了,西汉的胜利和楚汉之争 的短暂象征着大一统趋势的不可逆转。 比起秦朝,西汉初年的郡县范围大大缩小了,一 系列异姓王和宗室王成为了新的贵族,但是在皇帝直 接控制的区域,秦朝的成果被保留下来,这是必要的 妥协。自汉高祖和吕后消灭英布、韩信和彭越之后, 汉朝的皇帝们代代致力于削弱藩王和大族的势力,并 终于在汉武帝时期确立起中央对地方的绝对优势,这 种中央对地方的绝对优势一直持续到东汉的终结。 西汉的历史经历了初期的休养生息和对匈奴的妥 协,中期的富裕和对匈奴的反击,以及后期的鼎盛和 衰朽。同秦朝相比,西汉享有漫长的寿命,这首先是 得益于汉初人口的凋敝。同时,从制度上讲,西汉初 年全面继承了秦朝所创造的一切(分封诸侯王除外, 这可能是楚国政治的遗存),军功贵族阶层成为了社 会发展的动力。在行政人员的配置上,同秦朝一样, 懂得法律和文案工作的官吏有着绝对的优势。然而在 西汉中期,儒家的力量开始得到提升,这主要是因为 他们为皇帝提供了君权合法性的巧妙解释。然而终西 汉一世,商鞅确立的刑法制度和以军功爵为基础的社 会奖惩机制还是坚持下来。本质上来说,西汉和秦朝 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虽然儒家经典已经在牵绊着帝国 前进的步伐,但是皇帝们并不真正相信这些东西。扩 张和军功仍然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同时,黄老学派 取得了执政地位,修正了三晋学派过于严苛的法令, 并主导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在稳定了内部政治局 面并完成了力量积累后,汉朝对又一次逼近中原的匈 奴人发动了大规模战争,并将长城和烽火台一直延伸 到国境线之外,在汉宣帝时期,汉朝确立了对匈奴的 全面优势,并将分布在西域的大部分城邦国家都变成 了自己的保护国。汉朝在西域驻扎了自己的军队,来 保护通往贵霜、安息和罗马的贸易通道。以人类历史 上那些一流帝国的标准来衡量,西汉已经获得了彻底 的成功——自此,华夏族开始自称为汉,而这个象征 着富庶和强大的名字被我们一直沿用到现在。 而随着汉朝在宣帝时期达到极盛,汉朝的人口数 字也开始向历史红线慢慢推进。西汉末年,气温下降 ,粮食连年减产,旱灾不断,这些都加剧了国内的动 荡局面,王莽能够篡位,跟汉朝政府无力处理这些危 机有直接关系。然而,上位后的王莽并无力改变人口 膨胀和粮食减产的局面(事实上也无人能够改变), 他采用了复古主义的政策来暂时挽回民心,如禁止农 田和奴婢买卖。当然,这些政策都遭到了既得利益者 的抵制。随着人口膨胀,历史红线轰然逼近,农民起 义的浪潮伴随着复兴汉朝的运动一起爆发,也结束了 王莽短命的执政。至此,西汉和新朝维系的230多年 的和平局面结束了,内战全面爆发,历史也进入了本 文模型的第六阶段:漫长统一时代的中断期。 第六阶段和第四阶段是相似的:起因是人口膨胀 ,暴发于农民战争,收尾以群雄逐鹿。第六阶段的时 间略长于同一周期的第四阶段,人口损失也略小于同 一周期的第四阶段,这是因为社会心理出现了变化, 漫长的统一导致地方势力的重新生长和壮大——这一 点,我们在总结周期内阶段间关系的时候还要提到。 但统而言之,第六阶段不过是第四阶段的重演而已, 当起义军拥戴刘氏领袖们消灭了王莽后,中国大陆再 一次陷入类似秦末的政治无序状态,农业生产无法进 行,个人的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等到汉光武帝刘秀 这位杰出的汉室远亲和军事家最终建立起新的统治时 ,全国在册人口已经下降到2000多万,即使将西汉末 年大规模的人口瞒报计算在内,东汉初年的人口也仅 仅在3000万以下,而这已无法和西汉宣帝时期的鼎盛 现象相比。 第七阶段开始了,统一的局面得到了恢复,但是 ,第七阶段的时间会小于同一周期的第五阶段,同样 ,这也是长期的和平导致地方势力壮大的缘故。刘秀 虽然复兴了汉朝,但是同西汉相比,中国的政治生活 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皇帝带头提倡经学(光武帝 曾求学于长安太学,学习《尚书》),皇帝的功臣也 纷纷效仿,他们解散了自己的军队,并督促子弟们一 心向学,以此向皇帝表示自己没有彭越、英布一般的 野心,而皇帝也向他们保证了生活的安逸和子嗣的继 承权。西汉末年的庄园主们并没有消失,相反,他们 是汉朝复兴运动中最积极的支持者和最后的得利者, 政府的税收工作变得困难,大规模的庄园主正在成为 东汉实质上的统治者,虽然,他们和地方基层文法吏 的斗争仍然在激烈进行中,但最终他们会取得胜利( 这一点可以从魏武帝曹操早年的从政经历中清楚地看 出来。虽然曹操严守法令,并冷酷无…… P99-P100
本书有张岂之(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中国思想史》作者)和罗援(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少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写推荐序;门洪华(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刘勋宁(日本明海大学外语学院中国语学系教授)、马伯庸(奇诡派作者)、约克(天涯首席版主)等人写封底推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