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精)

叔本华(精)
作者: (美)S.杰克·奥德尔|主编:张世英//赵敦华|译者:王德岩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5.00
折扣购买: 叔本华(精)
ISBN: 978710109790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在哲学史上,叔本华更像是一个有趣的涉猎广泛 的美学家。他对音乐美学、绘画艺术、诗歌和音乐都 有研究。然而更让人感兴趣的是,他把艺术看作是解 除人类存在的痛苦之源,即无尽的欲求(意志)的一 个可能的途径。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三 部分,他论述了这个主题。它的题目是“世界作为表 象再论”。正是在这部分,他向另一位影响其哲学发 展的思想家柏拉图表示了敬意;也正是在这儿,他讨 论了艺术和它对于有意义的存在的积极意义。所有这 些在这部分的副标题里都已表明:“独立于充足理由 律以外的表象:柏拉图的理念:艺术的客体。” 在标题页中他用希腊语引了柏拉图的《蒂迈欧篇 》(Timaeus),但又为那些不懂希腊语的人翻译为 :“那没有起源而又永存的是什么?那永远变化着、 消逝着而又从未存在的又是什么?”柏拉图对第一个 问题的回答是永恒的理念,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正在 生成着的东西——经验世界。在全面论述叔本华对柏 拉图的理念的看法之前,需要介绍一点背景知识。 柏拉图关于形式的学说是为了解释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中,有些事物与另一 些是如此相似,如果不是因为其个体性,它们看上去 简直难以辨别。让我们以鸬鹚为例。如果一个人漫步 在多岩的爱尔兰海边,遇到一大群黑色的、蹼足的鸟 冲向海面刺向它们的食物——海洋中小到能让这些俯 冲的“轰炸机”从水中拖出来的生物,他确实无法把 这些捕食的鸟中的任何一个与另一个区分开。如果我 们抓上一打,把每一个的头部染上不同的颜色,起上 不同的名字,然后放掉。当我们再漫步海边的时候, 我们就能认出它们,并在这一打鸟之间作出区别了。 但这只是因为我们已经设法把它们个体化。如果不借 助于以这种或另外的一些方式所作的记号,我们就无 法认出它们。这可以由普遍形式存在得到解释。柏拉 图以及其后继者都认为,这些普遍形式由每个个体得 到确证,它们解释了种的相似性。而且,它们被说成 是永恒的、不变的。根据当代澳大利亚哲学家基思? 坎贝尔(Keith Compbell,像其他的澳大利亚当代哲 学家一样,他喜欢与所谓的“共相问题”较劲)的看 法,它们是“解决一个明显的问题唯一的至少也是最 好的方法:如何解释实体世界中的相似性的问题,如 何解释重复的特征一再产生的问题”。他继续说: 共相是被用来解决这样的问题的:在实在的实体 结构中,什么可以解释我们所遇到的空间上有序相似 和时间中的重复发生?共相问题只有在次要的意义上 才是一个语义学问题。 但是,我不同意语义学问题只是一个次要的问题 。照我的看法,实体(对象)和语义(词)的方面已 经纠缠在一起产生了关于共相问题的争论。而且,我 认为一个语义焦点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共相问题的方式 ,最终我还会回到这个论题。正是柏拉图在谈论床和 桌子、正义、美和善的时候,为随后所上演的被称为 “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的戏剧搭好了舞台,虽然他 的看法基本上是实体性的。让我们看一下他在《对话 录》中对苏格拉底关于普遍形式对有意义的谈话的重 要性的看法: 考虑到所有这些或其他类似的困难,如果一个人 拒绝承认事物理念的存在或在每一类中区分出一个明 确的形式,他找不到什么东西可以安置他的思想,只 要他不承认每个事物都有一个始终如一的特性,他就 会彻底破坏所有谈话的意义。 这是柏拉图看问题的方式。对这个问题有很多不 同的看法,但所有实在论者都坚持共相的存在。那么 它的对手,唯名论者呢?照坎贝尔的说法,“唯名论 者”(nominalist)这个词不只有一种拼法。他说: 有一些学者为每一个拒绝共相的人都贴上“唯名 论者”的标签,但这模糊了一个很关键的区别:拒绝 共相、拒绝共性的存在的普通唯名论者和一些例外, 他们只是把共相看作是谓词或类的影子。他们认识到 只有具体的殊相和条件(sets)具有属性。在蒯因( Quine)那儿,还有时空的观点;在古德曼(Goodman )那儿,甚至没有条件。但是这种比喻哲学(trope philosophy)强调肯定了共性(数量、关系)的存在 。P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