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辅助决策方法研究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辅助决策方法研究
作者: 吴迪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198.00
折扣价: 134.70
折扣购买: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辅助决策方法研究
ISBN: 9787568084918

作者简介

吴迪,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师;2019 年获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2019至今进入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并任建筑系讲师。目前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基于遗传算法的寒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围护结构优化(2019M662531)”,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基于能耗和热舒适综合优化的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设计研究(202300410428)”,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美好生活需求的历史城镇可持续社区模型研发与示范(2019YFE0106200)”。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成果见刊于CSCD核心期刊与EI收录期刊《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及SCI收录期刊《Building Simulation》;及《建筑科学》《新建筑》、《工业建筑》、《建筑节能》等本领域重要期刊,亦多次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进行学术交流。

内容简介

1.1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背景 1.1.1 建筑节能的宏观背景 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美国能源署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 2018》(World Energy Outlook 2018)预计,到2040年,亚洲非经合组织国家将是能耗增长最快的地区(图 1-1)。 在我国,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不断扩大,能源问题日益凸显。 数据显示,我国建筑部门用能年均增长率在5%,2020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突破54标煤,大大超出能源供应能力。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期。为达到我国能源和碳排放目标,缓解我国能源问题,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建筑业必须将节能工作向更广、更深的层面发展。 1.1.2 德国被动房的产生及其影响 为了应对能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积极制订中长期目标和技术路线图,推动节能建筑从低能耗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甚至正能耗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被动房(德文“passivhaus”,英文“passive house”)作为超低能耗建筑的一种类型在德国发端。被动房理念的雏形是瑞典学者 Bo Adamson提出的一种保温性能极佳,无须使用传统采暖系统的建筑理念。Bo Adamson 与德国物理学家Wolfgang Feist建立了被动房研究所(passive house institute,PHI),一同开始对被动房理念和标准进行系统研发。 融合20世纪70—80年代丹麦、德国、瑞典等国一系列超低能耗实验住宅、零能 耗建筑及超级保温房(super-insulated houses)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一系列严谨的计算、论证和实验,被动房理念逐步成型。1991年,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被动房在达姆施塔特落成,标志着被动房理念的正式确立(表1-1)。 本书作为一本建筑专业的学术著作,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概念、标准的系统梳理;2.综合逻辑演绎与统计学方法,架构了适用于设计前期辅助决策的方法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