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李鸿章传
作者: 苑书义
出版社: 人民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3.10
折扣购买: 李鸿章传
ISBN: 9787010147987

作者简介

苑书义,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曾任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理事、河北省社科联副主席、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和人民教师奖章、省管优秀专家称号。在学术方面,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并五次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出版《中国近代史论稿》《中国近代化历程研究》《明月斋史学文选》等个人专著,主持编著了《中国近代史新编》《艰难的转轨历程》《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张之洞全集》《河北经济史》、国家清史《传记·光绪朝下》等。

内容简介

“用沪平吴” 李鸿章虽然深受曾国藩的熏陶,但其“用兵方略”却 有超越的独到之处。 李鸿章抵沪后,就因淮军驻地问题同曾国藩发生争执 。曾国藩在致吴某信中说:“少荃驻军之地,奏明本在镇 江府城,今先至沪上,俟沪事稍有头绪,再行移驻镇江, 或往来镇沪,轮住两处”。他指示李鸿章移驻镇江,而“ 诏旨亦屡以为言”。他公开所持之理由,一是“上海僻处 东隅,论筹饷为要区,论用兵则为绝地。”而镇江则为“ 苏省最要之地”,进兵形胜之区,驻之上可以会剿南京, 下可以规复苏常。二是上海“业已借助洋人,一时犹可揞 注。”若用官兵保守,非二万劲旅不可,但如此“多而强 ”的清军是“不宜置此无用之地”的。当然,他还有一个 秘而不宣的理由,这就是他对湘淮军不无亲疏厚薄之分, 力图把上海饷地置于湘军而不是淮军的控制之下。对于曾 国藩的指示,李鸿章“心知不可,坚持不动”。他力主以 上海为基地,“用沪平吴”。 他认为上海“为中外杂处之区,通省兵饷吏事之枢纽 ”。驻军上海,既可控制“饷源重地”,攫取关税厘捐以 支撑其扑灭太平军的战争,又便于直接勾结外国势力。他 不像曾氏那样,满足于借助洋兵保守上海,而是想从英、 法列强得到更多的军事援助。因为他在所有的事情当中首 先体会到外援的巨大价值。当然,他有时也说些“洋人不 可专恃,沪防必须自强”之类的话,这虽然反映了某些真 情,但主要还是为了胁迫清廷接受“用沪平吴”方略。其 实,所谓“用沪平吴”方略,不仅丝毫无损于洋人,反而 正是英、法列强所希冀的。早在李鸿章淮军抵沪之前,何 伯就断言:“这样一支增援部队,如能迅速得到,将有利 于实现拯救上海,使这班讨厌的太平军不再逼进上海的计 划”。 淮军是根据上海官绅买办的乞求而组建,是依靠上海 官绅买办的资助而抵沪的。他认为“军事以得人心为本” ,“淮军乃上海士夫所请,不可背弃,以孤众望。”他深 知上海官绅买办的向背关系着淮军的命运,而淮军的兴衰 又决定着个人的宦海浮沉。 李鸿章驻军上海,“用沪平吴”,确实给太平天国造 成了严重危害。 淮军抵沪时,敌我双方军事斗争态势大致是:天京上 游,曾国藩坐镇安庆,指挥湘军步步进逼天京,陈玉成被 俘牺牲,太平军在西线的战斗已经陷入无法挽救的危境之 中;天京下游,李秀成率军在克复杭州、解除苏州南面的 威胁之后,乘大胜余威进攻上海,清军、英法干涉军和常 胜军节节败退。但是,为时不久,东线军事形势就急转直 下,向着不利于太平军的方向发展。5月底,湘军主力曾国 荃部陆军、彭玉麟部水师进抵天京。6月中旬李鸿章淮军在 上海虹桥、徐家汇、新桥等地坚守苦战,连战皆捷,捕杀 太平军3000余人,随后自上海进占泗泾,李秀成部太平军 不战而退,并放弃广富林等处,松江解围。在这次战役中 ,李鸿章亲临前敌指挥。当有人以“公重臣当持重,不可 亲冒锋镝”相劝时,他回答说:“若不亲自督阵,则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