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7(共7册)

套装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7(共7册)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编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443.00
折扣价: 221.50
折扣购买: 套装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7(共7册)
ISBN: 7000879

作者简介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 Review)*持久、*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起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美国老牌文学季刊,1953年由美国作家乔治?普林顿、彼得?马修森等人创刊于法国巴黎,后编辑部迁回美国纽约,并持续出版至今。自创刊之日起,六十多年来,《巴黎评论》一直坚持刊发世界顶级的短篇小说和诗歌,并成功发掘推介了众多文学新人,著名作家如诺曼?梅勒、菲利普?罗斯等人的写作生涯正是从这里起步。 收入《巴黎评论·作家访谈7》的16位受访作家: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1907—1990),意大利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鄙视》《同流者》等。 乔治?西默农(1903—1989),闻名世界的比利时法语侦探小说家,代表作有“麦格雷探长”系列小说等。 弗兰克?奥康纳(1903—1966),爱尔兰短篇小说家,被叶芝称作“爱尔兰的契诃夫”。著名的“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以他的名字命名。 罗伯特?洛威尔(1917—1977),美国诗人、散文家、翻译家,美国第六任桂冠诗人,被誉为“我们时代的诗人历史学家”“美国最后一位声名卓著的公众诗人”。 威廉?S.巴勒斯(1914—1997),美国作家,代表作有《裸体午餐》《瘾君子》等,其作品对“垮掉的一代”深具影响。 约翰?契弗(1912–1982),美国作家,长篇小说处女作《沃普萧纪事》摘得1958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获得1979年普利策小说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 唐纳德?巴塞尔姆(1931—1989),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被誉为“今日众多年轻作家的文学教父”,一生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另著有长篇小说《白雪公主》等。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著名俄裔美籍诗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欧仁?尤奈斯库(1909—1994),法国剧作家,荒诞派戏剧最著名的代表之一,代表作有《秃头歌女》《犀牛》等。 艾丽斯?默多克(1919—1999),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被誉为“全英国最聪明的女人”,共六次进入布克奖短名单,为该奖历史上获得提名最多的作家,并以《大海,大海》夺魁。 克劳德?西蒙(1913—2005),法国新小说派作家,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弗兰德公路》等。 纳吉布?马哈福兹1911—2006),埃及作家,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阿拉伯文学之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等。 乔治?斯坦纳(1929—2020 ),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大师、翻译理论家,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作有《语言与沉默》《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等。 塔哈尔?本?杰伦(1944— ),摩洛哥法语作家,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之一,1987年龚古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神圣的夜晚》等。 朱利安?巴恩斯(1946—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2011年布克奖得主,代表作有小说《福楼拜的鹦鹉》《终结的感觉》等。 赫塔?米勒(1953— ),罗马尼亚德语作家,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低地》《国王鞠躬,国王杀人》等。

内容简介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巴黎评论》:在某个地方你曾谈到小说作为一种完美的文学形式非常伟大,它是各门艺术之王。 莫里亚克:我当时是在赞美我的商品,但是没有任何一种艺术比其他种类艺术更加高贵。只有艺术家才称得上伟大。托尔斯泰、狄更斯和巴尔扎克是伟大的,而不是他们所展示的文学形式。 威廉?福克纳: 《巴黎评论》:有人认为你作品中太喜欢写暴力。 福克纳:那就等于说木匠太喜欢用榔头。其实暴力也不过等于是木匠手里的一件家伙。光凭一件家伙,木匠做不成活儿,作家也写不出作品来。 伊夫林?沃: 《巴黎评论》:这是不是说明您经常润色、经常实验? 沃:实验?天呐,怎么可以!看看像乔伊斯这样的作家,就明白实验会有什么结果了。他一开始写得还不错的,然后你就看着他带着满心虚荣,写疯掉了。写到后来他就是个神经病。 让?科克托: 《巴黎评论》:当你写作时,你会想到一个抽象的潜在读者或者评论者吗? 科克托:你得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到内在的东西上。一个人一旦意识到受众,为了受众而履行职责,这是悲惨的,这是丑陋的。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巴黎评论》:我还有一两个问题。你认为你的医学课程以及科学学科对你的诗歌有何影响? 威廉斯:科学家对诗人非常重要,因为他的语言对他很重要……当然,对诗人也很重要。我不想偏离主题太远,不过人们总是让我说话要准确些。 伯纳德?马拉默德: 《巴黎评论》:真的有人能教……写作? 马拉默德:你教的是写作者——多少表现出一点才华的那些。一开始,年轻的写作者只是倾倒出自己的才华,但并不太清楚那才华的本质。你要做的,就是拿起一面镜子,举到他们的作品前面,然后,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能看清自己展示或表露的东西。 詹姆斯?M. 凯恩: 《巴黎评论》:阿尔贝?加缪对您写作的赞誉,您有何回应? 凯恩:他写了些关于我的文字——其中多少也承认他的一本书是模仿我的书写的,他还尊称我为伟大的美国作家。可是我从没读过加缪……对于小说我并不无知,但读得很少。我不敢读小说,因为可能会太喜欢某个人的书! 田纳西?威廉斯: 文化现状 文学的重要地位已经被电视取代了,你觉得是不是?真是这样。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了拥戴作家创作,或者给予他们很好支持的那种文化。我指的是严肃的艺术家。如今在百老汇他们只想要廉价的喜剧、音乐剧和重排剧。严肃作品想要制作出来都几乎毫无可能,即便出来,能演一个星期就算是幸运了。 《巴黎评论》的作家访谈系列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一次访谈从筹划到完成,往往持续数月甚至跨年 奠定了“作家访谈”这一访谈类型的高度和标准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伊萨克·迪内森、希拉里·曼特尔、埃莱娜·费兰特、西蒙娜·德·波伏瓦、珍妮特·温特森、伊丽莎白·毕肖普、玛丽莲·罗宾逊、简·莫里斯、多萝西·帕克、琼·狄迪恩、格蕾丝·佩雷、娜塔莉·萨洛特、尤多拉·韦尔蒂、洛丽·摩尔、安·比蒂。 美国《巴黎评论》杂志“诗的艺术”栏目诗人访谈专辑,囊括十八位世界著名诗人长篇访谈:玛丽安·摩尔、叶夫根尼·叶夫图申科、布莱兹·桑德拉尔、乔治?塞菲里斯、安妮?塞克斯顿、菲利普·拉金、约翰·阿什贝利、德里克·沃尔科特、W.S.默温、奥克塔维奥·帕斯、耶胡达·阿米亥、伊夫·博纳富瓦、切斯瓦夫·米沃什、特德·休斯、加里·斯奈德、谢默斯·希尼、罗伯特·勃莱、杰克·吉尔伯特。 《巴黎评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杂志之一,从一九五三年起坚持刊发世界*的短篇小说作品,被广泛地认为是国际*线的精品文学阵地,自创刊以来已积累了数百篇优秀的文字艺术品。二〇一二年,时任《巴黎评论》总编辑的洛林·斯坦恩邀请了二十位当代一流的短篇小说作家,按照他们自己的喜好与审美,各挑选一篇杂志曾经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并为之撰写一则短评。之后,《巴黎评论》杂志社再将这些选中的小说和短评一起结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