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道德哲学通史(近代卷I):启蒙伦理与古典功利主义(精)

西方道德哲学通史(近代卷I):启蒙伦理与古典功利主义(精)
作者: 邓安庆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98.00
折扣价: 164.04
折扣购买: 西方道德哲学通史(近代卷I):启蒙伦理与古典功利主义(精)
ISBN: 9787100241380

作者简介

邓安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全球伦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西方伦理学研究所所长,《黑格尔著作集》(20卷理论著作版)常务副主编、《伦理学术》丛刊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第一哲学、实践哲学、价值哲学等。著有《谢林》《叔本华》《施莱尔马赫》《美的欣赏与创造》《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中国》《启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德国古典哲学的道德事业之重审》等,译有《伽达默尔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内容简介

经历了中世纪基督教文明,为什么西方文化在各种意见纷争、残酷战争、激进革命和保守复辟的拉锯战中最终还是坚定而永不回头地走向了现代性这一文明形态?这是本卷伦理学史思考的背景问题意识。我们常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立法者,其实指的就是伦理乃时代精神的立法者,因为哲学是通过确立一个时代的伦理精神而立法的,而正义、爱与自由就是作为这样的精神原则引导和规范文明的秩序与方向。但伦理所实存其中的每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立法者往往总是被民族精神的现实困顿所束缚,难以突破现实政治、经济的束缚而沐浴世界精神的超越之光,这使得现代伦理为什么能够在与多元传统文化之理念和价值的互竞中,辨识和审度文明的大势与方向,从而构成古今文野之别,依然是一个谜团。这个谜团不解开,就很难理解现代性作为一种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不仅把非现代性的文明送进了历史,而且把文化的现代化当成了一个能够开辟人类未来的“当然的”甚至“必然的”起点,以致其他文化不管愿不愿意,都会被它拖着走,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从而显露出自身的“野性”。同时,我们也很难理解,为什么凡是反抗现代文明的文化体,无一不是在加速自身的落后中,在世界文明进程中落伍和掉队,最终沦落为与野蛮为伍。 与之相应,在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考察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凡是自觉领悟并认同了现代文明中的伦理机制的民族,就能够以世界精神的巨大力量,迅速推进本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赶上世界文明高速发展的列车;但凡固守本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力量以反抗现代文明的民族,最终都在反抗中成为失败者,或者被不自愿地拖着走,或者自觉自愿地接受现代文明精神的洗礼,而客观上却总是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强大惯性力量而在应付现代性带来的各种价值和体制上的冲突中痛苦地挣扎,从而延误发展的机遇。实际上,自从现代化的列车发动起来之后,没有哪种文化能够真正地绕开现代性而走出自身文化之未来。于是,每个民族的文化精英之能成为精英,就不再是教导如何在反现代性中保守自身文化的特殊性,而是在自身文化精神的特殊性中,发现通往现代精神的种子,呵护之、培育之、陶养之,并最终以现象学般的意向性,以未来所向的“现代性”来对传统文化审问之、辨识之、批判之,将那些阻碍和淹没未来的东西予以清扫。这也就是现代文明之所以还有其旺盛生命力的魅力:它没有因为自身作为文化的目标和方向,从而仅仅将自身灵性化为脱离肉身的灵魂,它深深地扎根在文化这个肉身之中,因而始终保持着肉身因物而感的欲望之野性,才避免了如同古代达到高度发达和精致化的文明那样,最终总会因肉身脱离精神后不可救药的腐败,在蛮族入侵中轰然倒塌,因为它本身就是带着骨子里的野性在文化之洪流中狂奔。 …… 历史视野下,破解现代伦理何以可能成为人类文明之道。 1. 伦理学专业学者必入书目,哲学基础课程的标准读物。 按流派与历史发展顺序进行编排,细致、系统梳理从文艺复兴至20世纪欧洲主要伦理思想。一部近800页宏大的近代伦理思想史,超30位重要思想家之伦理思想海量放送。 2. 史论结合,剖析近代伦理思想演进的内在动因与发展脉络,回答“为什么西方文化在各种意见纷争、残酷战争、激进革命和保守复辟的拉锯战中最终还是坚定而永不回头地走向了现代性这一文明形态?”这一思想史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