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

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
作者: 吴蔚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18.90
折扣购买: 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
ISBN: 9787516219157

作者简介

吴蔚,祖籍湖北,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孜孜不倦于故纸堆,于历史中探寻真相。已出版《鱼玄机》《韩熙载夜宴》《孔雀胆》《大唐游侠》《璇玑图》《斧声烛影》《楼兰》《大汉公主》《包青天》《明宫奇案》《柳如是》《宋慈洗冤录》等书。

内容简介

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农历是丁酉年。按照清朝制 度,子、午、卯、酉为大比(乡试)之年,因此在这一年的 八月,全国各省的省城都将要普行乡试。 各地的考场中,以顺天科场*为重要。顺天科场设在 京师北京,凡顺天(今京津地区)、直隶河北省、关外以及 名隶国子监或籍系满蒙汉*八旗的士子,都可以参加顺天 乡试,称为“北闱”(“闱”为试院别名)。同时也允许各 地监生、贡生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 对于丁酉年的乡试,天下莘莘学子已经翘首期盼了三 年。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年,将发生清朝历***大的科 场案。即使在中国考试制度**,此案也是**的一页。 自隋朝实行“科举取士”以来,科举制度在中国已经 施行了一千多年,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成 为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的渠道,也成为历代封建王 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这种以考试成绩而不是以门第 来选拔官员的制度,虽然有其必然的历史局限性,但在封 建时代下,确实是统治者所能找到的**的能在*大范围 内、*公正地选拔人才的机制。“学而举则仕”,*直接 的后果,就是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晋身的士大夫阶层 。 科举制度在唐朝时渐趋完善,基本特征是分科考试、 择优录取。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常科每年举行,制 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 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 明算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重要:明经一般试帖 经和墨义;进士则试帖经、杂文、策论,分别考记诵、辞 章和政见时务。进士科的要求比明经科*高,当时有俗语 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即说明进士科的难度 ,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三人是完善唐 朝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科录取 极严;武则天**了殿试,并增设取武将的武科举,但殿 试只限于武则天当政时,并未成为唐朝定制;唐玄宗时, 诗赋则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终唐一朝,科举取士 约一万人,唐朝的宰相百分之八十是进士出身,由此可见 科举的影响和成效。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授予新科进 士的官职远较后代为低,唐朝秀才科上上第授正八品上官 职,明经科上上第授从八品下官职,进士、明法两科甲第 授从九品上,乙第只能授*小的官从九品下。盛唐**诗 人王维高中状元后,授官太乐丞,即为从八品下的小官。 从这个意义上说,唐朝的科举有点类似现代的公务员考试 。 宋朝时,除了取士的数量大增外,对科举制度*大改 良当属皇帝加强了对取士过程的控制。自宋**赵匡胤开 宝六年(973)起,殿试正式成为定制,取中的进士一律要经 过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后的名单和名次也由皇帝钦 定,因而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而不再是考 官的门生,由此减少考官同士子结*营私的可能性。殿试 结束后,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然后由皇帝赐宴琼林苑,史 称琼林宴。凡于殿试中进士者均立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