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新星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0.86
折扣购买: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1955-2005)(精)
ISBN: 9787513304276
中国经济和政治研究项目(1955~1957) 东亚中心(1957~1961) 费正清中心肇始于哈佛的中国经济和政治研究项目。该项目设立于1955 年,它获得了两笔巨额资助,一笔来自福特基金会,37.7万美元,用于研究 现代中国经济;另一笔来自卡内基基金会,20.92万美元,用于研究中国政 治。还有一些资金来自哈佛文理研究生院,其中一笔6.1164万美元,用于东 亚地区研究的硕士项目,1955年支付;另一笔1.1461万美元,用于历史和远 东语言博士项目(现称历史与东亚语言博士项目),1957年支付。这意味着 支持研究生教育项目、举办研讨会、资助研究和出版等事项,都是由同一个 机构承担的。 正式设立一个有关东亚的研究中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积极的筹备工作 从1956年的夏秋开始,目的是确定中心的组织结构。经济学家艾克斯坦(他 受费正清之邀来到哈佛)写了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信给费正清,讨论关于这 个未来的中心要如何组织。他所建议的主要内容,比如专注于现代中国和社 会科学学科,成为中心最初一二十年的基本目标。远东语言系的一些教授担 心新成立的研究中心会弱化他们研究项目的地位,因此费正清答复他们,请 他们放心。 1956年11月,威廉·兰格写了关于成立一个新的研究中心的第一封正式 建议信。他当时是地区研究委员会的主席,也是俄国研究中心、中东研究中 心两个研究机构的主任。在费正清和艾克斯坦拟出的建议的基础上,兰格给 文理学院院长邦迪写信建议创立一个新的东亚研究中心。1957年春天,当中 心就要诞生的时候,出现了谁应该被任命为中心主任的问题。兰格和邦迪一 致同意主任应该是赖世和,而费正清和海陶玮则应担任副主任。可能是因为 赖世和刚被任命为哈佛燕京学社的社长,而海陶玮感觉离不开远东语言系, 领导新中心的重担就落在了费正清肩上。费正清当时已经在主持中国经济和 政治研究项目,是一位现代中国专家,他的研究领域也契合要成立的研究中 心将要侧重的领域。 东亚中心的创立者和在它诞生之前的推动者实际上是费正清,他在1957 年至1973年担任了中心的主任。那个年代,费正清几乎单枪匹马开创了美国 的现代中国研究领域。他坚持不懈,怀着不倦的使命感,招收和培养了一批 日后成为北美一流大学教授的学者,壮大了这一领域的队伍。他对哈佛和整 个美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人认为,那些年里,费正清本人在优秀的学者 中间创造了亲密友好、兼容并包的气氛。这个气氛直到今天仍然洋溢在哈佛 的中国研究学者中间。 创立东亚中心时,费正清已经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哈佛教授,他个人对 中国及中国人民的兴趣促使他向美国主流社会介绍中国的情况。在哈佛读完 本科后,费正清以罗德学者(Rhodes Scholar)身份前往牛津大学,专门研 究英帝国经济史。这时,他听说与他的研究可能相关的档案在中国开放了, 于是他就去了北平(北京)。正是在那里,他和费慰梅(Wilma Cannon)结 婚了。二十五岁的费正清和新婚妻子在中国居住了将近三年(1932~1935) ,并于1932年至1933年得到了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这是费正清第一次深入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中国有着令人骄傲的传统,但是,那时她也正经 历着军阀混战,经济凋敝。 那时的北京厚重的老城墙和气派的城门依然耸立着。费正清徜徉于北京 的街道和市场中,学会了基本的汉语会话。1936年,他获得了牛津大学的博 士学位,同年他来到哈佛大学历史系执教。1941年8月,就在美国参加二战 前,费正清被征召参加政府工作。1941年至1946年间,他曾被安排到华盛顿 战争信息办公室等机关工作,他也曾被派驻中国,担任设在重庆的美国大使 馆情报处主任。 返回哈佛任教后,费正清被牵扯进席卷美国的反共恐慌。他被叫到政治 味浓厚的麦卡锡委员会接受质询。这个委员会要调查为什么共产党能够夺取 中国政权,还要调查哪些为美国政府工作过的官员应当对“失去中国”负责 。1952年3月10日至11日,费正清作了听证。他在战争期间,曾与很多中国 的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对话,当时没有考虑可能的政治后果。尽管他的职位 在华盛顿的官僚链条里一度相当重要,但没有担任过高级决策职位,因此不 是参议院调查的主要目标。但是,去华盛顿在麦肯锡委员会前作证的经历让 他很不愉快,使得他在此后十年里尽量淡出公众视野,而把精力用于哈佛年 复一年的课程教学。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