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指挥家的诞生(阎惠昌传)

一位指挥家的诞生(阎惠昌传)
作者: 周光蓁|口述:阎惠昌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5.58
折扣购买: 一位指挥家的诞生(阎惠昌传)
ISBN: 9787108050663

作者简介

周光蓁,祖籍浙江衢县,澳门出生、香港长大。对音乐史的兴趣始于檀香山夏威夷大学研究院,分别跟随郭颖颐教授和巴巴拉?史密夫 (Barbara Smith) 教授学习中国文化史和民族音乐史。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讲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并担任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副所长。现为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亚洲周刊》音乐评论栏目主持、《南华早报》资深作家、美国权威古典音乐网站Musical America大中华地区评论员、香港艺术节《阅艺》杂志特约作家、香港电台节目顾问及第四台乐评主持、香港艺术发展局审批员等。2010年获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颁发嘉许状,表扬积极促进文化艺术,贡献良多。

内容简介

到阎惠昌念初中时,“文化大革命”在1966年夏 全面爆发。他的学校也随着父亲的调职,从合阳县转 到杨家庄中学(阎氏父子在“文革”中的情况详见下 一章)。在那儿阎惠昌依然拥有乐器室的钥匙。 不知是否受当时流行的口号“不破不立”影响, 也可能出于青少年的好奇心,那个时候的他特别喜欢 把东西拆散,细细研究一番,然后化零为整。例如父 亲办公室的闹钟便逃不过被“肢解”的命运。他好奇 地问:“为什么它自己会响呢?”于是趁父亲开会去 ,把钟拆掉,可是之后无论如何也还原不了。当时备 受“文革”冲击的父亲没有责怪他,还安慰他说:“ 你对知识有兴趣是好的。” 但当阎惠昌把手风琴从乐器室带回家进行“解剖 ”时,结果就很不一样。 小学时候没有接触手风琴,因为太重了,背不上 ,偶尔摸一下,也跟荆庚明老师学过。到了初中时, 因为有了乐器室的钥匙,就在芸芸乐器中把一部手风 琴带回家,然后把它完全拆开,按着自己画的结构图 再组装,就在组装的过程中让我清晰知道什么。1大 三和弦、小三和弦,什么是减七和弦、属七和弦等等 。有了这个认识,我就开始去配伴奏、写歌,尤其喜 欢写歌曲。 阎惠昌在杨家庄初中最深刻的音乐锻炼,是他的 胡琴功底。所谓地狱式训练,莫过于此,这是一段刻 骨铭心的经历。 话说杨家庄学校是小学跟初中合在一起的。当时 阎惠昌十三四岁,正念初中。学校有一位很重要的人 物,名字叫刘宏,板胡拉得非常棒,曾下了大苦功去 练,为的是要考上西安音乐学院,但没考上。所以他 把希望都落在他的学生身上,脾气也变得急躁,训练 学生像暴君,孩子们都非常怕他,但亦很尊敬他。阎 惠昌现在还记得,刘宏老师把他们带到一个平原上的 寨子,那里是以前用作防备土匪或敌人时紧急疏散的 密封设施。在那儿,他要学生们“夏练三伏、冬练三 九”来练板胡、二胡。阎惠昌作为队长,司职板胡头 手,刘宏老师对他的要求特别严厉。在冬天,他要学 生们站在寨子上,训令说:“肢体无论多冷,把手套 脱掉,用地上的雪先把手搓热,然后用雪洗脸,洗得 指头都搓红了,就面对着暴风雪,练琴!练到什么时 候手可以活动自由,那你的功夫就练到了。”孩子都 乖乖地站在寨上,迎着刺骨寒风拉琴。这样的训练维 持了两三年。直到现在,阎惠昌回想起来还是觉得从 这个过程学了很多,真练功夫!不停地拉板胡,他手 的虎口部位茧子长得很厚。 老师脾气暴躁,考验作为演出队队长的阎惠昌。 他回忆说:有一次排练期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老 师非常不 高兴,到什么地步呢?他爱琴如命,但竟然拿起 他珍贵的二胡,一手拿着那两根弦,猛力一抽,整个 琴就散了。我们都吓傻了,面面相觑地互问:“那我 们该怎么办?”接着我们赶快把琴组装起来,然后拿 着它,由我作为队长代表大家向老师请罪,说希望老 师不要生气,都是我们的错,请老师继续为我们排练 ,如果没有老师,我们排不了等等。他听到我们都为 他说好话,就继续排练下去。 P39-P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