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9.44
折扣购买: 古典文献学经典导读
ISBN: 9787559642776
“文献”的概念古已有之,而“文献学”的 提出与创立则迟至近代。1928 年,全美学术界 团体理事会在纽约举行促进中国研究的第一次会 议,使用了“Chinese Studies”一词,以区别 于代表欧洲传统的Sinology。与此同时的大洋 彼岸,同样关注到中国文献研究的世界化趋势的 《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也正在撰写当中。两 年后,郑鹤声、郑鹤春合撰的这部著作由商务印 书馆出版,成为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真正把 “文献学”的概念推入到人们的视野之内。 究竟何为“文献”?二郑在《例言》中解释 道:孔子言夏殷之礼,而深慨文献之不足征。释 之者曰:文,典籍也;献,贤者也。马贵与《文 献通考》命名,即取其义,而释之曰:“凡叙事 ,则本之经史,而参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 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 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 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 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 ,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文献通考序》) 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 ;审订、讲习、刻印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 故曰文献学。 从包含“典籍”与“贤者”两重载体到偏重 于书面记录的“文献”,二郑言“采其谊”,实 则发展了马端临的定义,把对平面化的可供考辨 与取舍的文本关注发展成为对书籍形成与整理经 典利用全过程的立体形态的研究。所谓“结集” ,本书分“著录与分类”与“典籍损失”,实为 历代官方目录整理与典籍散佚概况,相当于目录 学内容;“翻译”分“佛典翻译”与“科学翻译 ”两方面;“编纂”以古代类书与丛书编纂成就 ,以上三者谓之“文”,大约相当于书籍初始的 董理步骤。“审订”,本书以“孔子删定”“刘 氏校理”与“乾隆审校”为三次代表性事件,涉 及校勘学内容;“讲习”实为历代经学研究综述 ;“刻印”涉及书籍载体与刊刻发展史,涉及版 本学:此三者谓“献”,大约是需要每一时代的 学者不断投入心力的较为高级的整理工作。二郑 的“文献学”概念,张君炎曾在《中国文学文献 学》中总结道:“他们所说的‘文献学’是指在 考订和论述古籍图书在分类、目录、校勘、编纂 、翻译、版本和印刷方面的源流和概况。涉及了 古籍的分类目录、典校整理、经籍传授、编纂、 版本和刻印源流等问题。实际上包括了古籍整理 和研究中有关目录学、版本学、编纂学、校勘学 以及中国书史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近似章学诚、 范希曾、张舜徽等所说的‘校雠学’。”① 一 般而言,目录、版本与校勘学被视为传统校雠学 的重要分支学科,这在《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