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读懂心理学

就这样读懂心理学
作者: 编者:璞玉英华科普小分队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70
折扣购买: 就这样读懂心理学
ISBN: 9787521742756

作者简介

本书的文字写作团队来自北京大学认知与心理科学学院(“北大心院”)从事科普写作的团队,插画团队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院可视化协会成员。他们对心理学的科普抱有很大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具有丰富的写作和绘画经验。 本书邀请北大心院副教授张昕作为审稿人。张昕教授不仅在专业学术领域治学严谨、深得学生爱戴,而且热心于心理学科普,他的科普公众号(Dr昕理学)文章和心理学公开课深受公众欢迎。张昕教授作为本书审稿人,对本书的专业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内容简介

三、情绪的发生过程 情绪的各个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情绪的发生过程是什么样的?常识性的看法是:外界刺激引发了情绪体验,导致生理唤醒。比如,看到一条蛇,我们意识到恐惧,从而紧张、冒汗并 逃跑。 一百多年来,心理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我们来看其中主要的三个理论: 1 躯体反应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丹麦心理学家卡尔·兰格认为,情绪首先产生于生理唤醒,之后再被感知、解释为情绪体验。例如,我们看见蛇,产生了生理唤醒(紧张冒汗),由此才意识到自己的恐惧感受。也就是说,“情绪是对身体状态的感觉”。 这个理论首先提出了情绪与身体变化的关系,对后续的情绪研究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但它也存在无法解释的问题,例如:躯体反应往往慢于情绪的发生;而且有些不同的情绪带来的生理唤醒是一样的(例如愤怒和恐惧时都会心跳加速),该如何区分? 2 中枢神经系统过程理论(坎农 - 巴德理论) 针对上述问题,美国生理学家沃特·坎农和菲利普·巴德认为,生理唤醒和情绪体验是相互独立、同时发生的,没有因果关系。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条蛇时,视觉信息使丘脑激活,丘脑将信号分两路传递,一路传达到自主神经系统,引发生理唤醒;一路传达到大脑皮层,引发有意识的情绪体验。 这个理论强调丘脑在情绪中的重要作用,并得到了研究的证实。不过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其他皮层下结构(如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也与情绪密不可分。 3 情绪的认知理论 前面两种理论主要关注生理反应。其后一些心理学家注意到“认知解释”在情绪过程中的重要性。 当你感受到生理唤醒时,会从外部环境中探求生理唤醒的来源,找到解释并导致最终的情绪体验。这个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自动化评估(在最基本或紧急的状态下),也可能是有意识的思考(在较为复杂的状态下)。 因此,情绪体验是生理唤醒和对外部环境刺激的认知评价相结合的结果。例如,你在看悲剧电影时流泪,会感知为悲伤;在得到重大好消息时流泪,会感知为喜极而泣。 在模棱两可的、复杂的或者新奇的情境中,大脑有可能对产生情绪的原因进行错误的归因,我们来看一个有关“爱情”的实验。 1一本包罗万象的心理学通识读物,包含39项实验与研究,知识链接、图书推荐、延伸阅读等十余种专栏,兼具趣味性和专业性。 2一本一目了然的全图解式学习笔记,通过308幅全彩手绘插图梳理心理学脉络,让你3分钟就能get一个知识点。 3.一本方便翻阅的心理学入门手边书,从生理、认知、发展、人格、社会、异常等21大模块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4.一本专业严谨的心理学绿宝书,由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学霸们撰写,北大心院副教授张昕审定,彭凯平、董如峰倾情推荐。 5.绘制精美内文插画,四色印刷,生动有趣。 6.化繁为简,透彻地了解心理学的方方面面,并应用于生活。用科学视角看清自己,看穿世界,重建生活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