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艺术--美国情爱电影(欲望与恐惧独特的剧作特征与叙事策略)

纯艺术--美国情爱电影(欲望与恐惧独特的剧作特征与叙事策略)
作者: 丁牧
出版社: 中国画报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0.40
折扣购买: 纯艺术--美国情爱电影(欲望与恐惧独特的剧作特征与叙事策略)
ISBN: 978780220816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纵观美国情爱电影 要想了解美国电影,我们就不得不从头说起。 1893年,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这被视为美国电 影史的开端。1896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19 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逐步成 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 起先,电影在歌舞游乐场内,之后进入了小剧场,安排在剧目演出之后 放映。1905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美分,,接着便很快遍 及美国所有城镇。到了1910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万人次。当时,影 片都是单本一部的,产量为每月400部,主要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 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 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使电影从一种新奇的玩意儿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影片中使用了剪辑技巧,鲍特成为用交叉剪辑手法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 导演。 在电影史上,最初把声音带入电影中的是美国人。1927年10月6日,由 华纳兄弟公司拍摄并上映的一部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便是有声电影诞 生的标志。然而,就其观念而言,声音进入电影就像它的发明一样,指出一 个具体的日子来似乎很难让人信服。 毫无疑问,电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它经历了几个世纪和几代人的科学 发明与不懈努力,最终才获得了“活动照相”的成功。声音也是一样,19世 纪各种形式的声音传播工具已经出现,在爱迪生的“实验室”中,狄克逊在 发明“电影视镜”的时候,就具有了声画同步的意识,他设计出了“留声视 镜”。与此同时,美国、苏联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的发明家也一直在从事着这 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因此,可以说声画同步的观念几乎是与电影艺术同时诞 生,同电影艺术的历史一样长,甚至有人曾认为电影根本就不存在无声时期 。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有自己的依据,即在默片放映时,人们往往要在银幕边 为影片进行伴奏,开始用巴赫、贝多芬等一些现成的音乐,后来还有专门为 影片创作的乐曲。不过,若以此为依据认为电影根本就不存在默片时期,也 未免过于牵强了。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默片时期的电影艺术家对于 声画同步观念的追求。 在电影艺术中所谓声音的出现,指的则是自然音响和对白的出现,而《 爵士歌手》在这方面并非是一部真正有声片,虽然它只有几句话和几段歌词 ,然而它却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影片在发行上的成功,不仅使得当时濒于 破产的华纳兄弟公司起死回生,而且促使美国所有的电影制片厂在两年之内 都竞相拍摄有声片。美国的电影观众,也从1927年的6000万人次猛增到1929 年的1.1亿人次。电影的无声时代从此宣告结束。 声音进入美国电影的最初阶段,曾造成了电影技术、艺术与商业上的混 乱。默片的拍摄方法已不能适合有声片的制作,笨重的摄影机发出的噪声也 影响着同期录音,而隔音玻璃屋的使用又限制了摄影机的移动,剪辑的视觉 节奏同样因为声音的使用而遭到破坏。无声片时期的电影艺术家们所作出的 种种努力被搁置一边,人们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有声”两个字上。剧作为 适应声音的表现而突出对话,默片明星则因发声的障碍而被淘汰。百老汇的 戏剧业便乘虚而入,迅速为电影业输送了大量的剧作家和明星。同时,传统 戏剧的美学观念随着声音再一次侵入电影,对白泛滥和百分百音乐片的出现 ,造成了电影美学上的某种倒退。然而,所有这些困难与障碍,却没能阻挡 住有声电影向着自身新的形式方向发展。 总之,声音进入电影带来了电影美学的形式变化,也带来了电影时空的 结构突破,尤其是电影的叙事时空和非叙事时空在电影声画观念上的变革, 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视听艺术。而在声音进入电影的最 初阶段,尽管存在着不少问题,但富有探索精神的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们,也 的确拍摄出一些适应于这一电影美学革命的优秀作品,比如恩斯特·刘的《 爱情的检阅》(1929)、鲁本·玛摩里安的《喝彩》(1929)、金·维多的 《哈利路亚》(1929)、路易斯·迈尔斯东的《西线无战事》(1930),以 及那部著名的由约瑟夫·冯·斯登堡导演的《蓝天使》(1930)等等。 诚然,更多的电影制作者还是把精力集中在如何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以 及声音和对白表现上,视觉形象都被声音所控制。就像电影诞生初期那样, 继续重走戏剧和文学的老路,使电影院也因此变成某种冒牌的剧院。有声电 影也同样带来了投资商和经营者们观念的变化,他们开始时对这项新技术革 命是十分谨慎的,因为这意味着要加大影片的开支,比如机器设备的更新与 影院设施的改造等等。但当他们发现有声片可以牟取更大的利润时,好莱坞 的决策人就更加确信,电影是一种完美的工业化娱乐商品。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