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美图影展/爱科学学科学系列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在很久以前,有一座风光秀丽、草木茂盛的无名 山。不知在什么时候,有一只万年修炼的白虎悄悄地 占据了这座山。 这只白虎一不伤人,二不欺兽,每日仰卧于山间 闭目养神,只是在正当午时时才径直到河边去饮水。 看见白虎出没的人多了,就把这座无名山叫作白虎山 。 有一天夜里,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东海有一条 青龙因触犯龙宫清规,驾着雷雨逃到白虎山对面的山 上安下了家。这条青龙日隐夜现。它所在的山上是粼 光四射,青烟缭绕。这样就惊动了四乡村民,后来人 们便叫它青龙山。 青龙、白虎二山遥遥相望,互不服气,对峙不下 。白虎山长高一寸,青龙山便长长一尺。天长日久, 白虎山高,青龙山长。眼看两座山下的人们就要被这 二山封住了。如果人们被隔绝了,那么人们就没有了 生路。 这天,土地神外出查看,发现这龙虎相斗,于民 有害,便亲自到天庭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闻听后 ,立即唤来东岳泰山神黄飞虎,让他马上下凡去制止 白虎与青龙的争斗。 黄飞虎手持赶山鞭,来到汉水边上。他一鞭打断 了白虎腿,一鞭抽瞎了青龙眼,镇住了青龙白虎,并 用鞭杆划地为界,留下了一条小溪。 泰山神爱民如子,救了四乡百姓。人们为了感谢 泰山神,纷纷捐钱献物,修盖庙宇,塑像立尊,称这 座庙为泰山庙。并在每年正月十五焚香烧纸,朝拜泰 山神。后来这座山也被人们称作泰山。 泰山又名岱 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远古时始称火山、太 山。 “大”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均见其形,读音为“ 太”。且“太山”意为“大山”,在先秦古文中, “大”与“太”通用。后来明代朱谋玮编撰的解释双 音词的训诂书《骈雅训篆·释名称》说: 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初、大室、大庙 、大学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大小之大,遂分为二矣。 按古文字的传统读法, “大”亦有“大”、“ 太”、“代”三音。在春秋战国时,由于同音字的引 申和同义字的演变,“太”与“泰”、 “代”与“ 岱”、“岱”与“岳”也互相变通了,这样相继出现 了 “泰山”、“岱山”、“岱宗”、“岱岳”等专 用名称。 “泰山”名称最早见于《诗经》。 “泰”意为 极大、通畅、安宁。汉代经学家刘向编撰的《五经通 义》指出: 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易姓而王,致太平, 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 从此,泰山之名便传扬天下了。《易·说卦》里 有“履而泰,然后安”的说法。 “泰”字就由原来 的高大、通畅之意引申为了“大而稳,稳而安”。随 即出现了“稳如泰山”、 “国泰民安”、“泰山鸿 毛”之说。 其实,泰山形成的历史久远,历经了漫 长的太古代至新生代各个地质时代的演变过程。地质 断裂活动使它隆起,与广袤的华北大平原形成了强烈 对比。 在久远的地质变迁中,泰山南部受断裂影响,上 升幅度大,基层在上升风化过程中,异峰突起,陡峭 峻拔,露出大片基底杂岩。北部上升幅度小,岭低坡 缓,谷宽沟浅,保存有典型的古生代盖层。 泰山地貌分为冲洪积台地、剥蚀堆积丘陵、构造 剥蚀低山和侵蚀构造中低山四大类型。在空间形象上 ,由低而高,造成层峦叠嶂、凌空高耸的巍峨之势, 形成了乙由多种地形群体组合的地貌景观。 泰山杂岩已有20多亿年历史,是世界最古老的岩 石之一,对研究我国东部元古代地质构造、岩浆活动 及板块构造,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泰山西北麓张夏 、崮山、炒米店一带的灰岩和砂页岩发育典型,是北 方寒武系地层的标准剖面,是古生物许多种属的命名 地或模式标本原产地。后来在山前中溪发现的辉绿玢 岩脉圆柱节理,就引起了地质学界的重视。 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 的挤压力,褶皱隆起,经深度变质形成了我国最古老 的地层,那就是泰山群。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 分割,形成块状山体,后来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继 续增高。 在泰山南部,太古界岩层上裂隙泉分布很广,从 岱项至山麓,泉溪争流,山高水长,泉水清冽,无色 透明,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是优质的矿泉 水,古称“泰山神水”。P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