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深圳
原售价: 398.00
折扣价: 250.80
折扣购买: 中国乡村传统制作工艺与装饰艺术
ISBN: 9787550737020
本丛书由复旦大学张晓虹教授,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纪录片制作人、导演池建新担任主编。 1.张晓虹,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2002—2003年度哈佛大学燕京学者。主要从事历史城市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主持《上海城市活动空间研究》《14—19世纪西北地区社会风俗与环境效应》《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民间信仰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研究》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著有《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洞天福地》《万民所依:建筑与意象》等学术专著。 2.吴必虎,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国际旅游学会秘书长,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会长,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商务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顾问,国土资源部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著有《中国景观史》《区域旅游规划原理》等学术专著,并发表多篇地理学权威论文。 3.池建新,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经理、纪录片制作人、导演,“2019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现任中央新影集团北京发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先后策划创办《百科探秘》《创新无限》《文明密码》等多个栏目,带领团队推出《手术两百年》《中国手作·木作》《我给祖国唱首歌》等众多制作精良、影响广泛的精品纪录片。纪录片在央视纪录频道和各大视频网站上映,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并多次获得“金鸡奖”“百花奖”“星花奖”“中国纪录片十佳十优”“纪录中国”“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等奖项。
中国乡村传统制作工艺是根植于传统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和海洋文化背景下的劳作形式,为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对广阔乡村的自然资源进行系统性、规范性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国有着悠久的乡村传统制作工艺文化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先民利用乡村自然造化之物,逐渐衍生到对竹、木、柳、藤、草、棉、革、漆、土、玉、石、陶、瓷、金、银、铜、铁、锡等丰富的材料进行创造性利用,形成与这些材料相适应的雕、镂、刻、削、染、编、结、绞、缝、绘、髹、铸、琢、磨等丰富多样的工艺形式。乡村传统制作工艺是在漫长社会历史长河中遗留的民族文化记忆,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能够增加民众收入,繁荣乡村经济,也是文化习俗的重要载体。 第一节 中国乡村传统制作工艺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乡村传统制作工艺大国,具有“丝国”“瓷国”“漆国”等美誉,很早就有伏羲制琴、“神农作瑟”、奚仲造车、“昆吾作陶”、仪狄造酒等传说。从打磨石器(形成新、旧石器时代分野)开始,传统制作工艺便成为一种劳作手段,与人类发展相随,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孕育了乡村独特的传统文化,记载着历史变迁和人类文明。历史上,中国乡村传统制作工艺品种之繁多、技艺之精湛、手法之丰富,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 一、萌芽阶段:中国乡村传统制作工艺的初级形态 当前博物馆所呈现的各类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既是新石器时代前原始制作工艺的体现,也是反映先民手工智慧的物质载体,由此构成了中国乡村传统制作工艺的初级形态。 二、发展阶段:中国乡村传统制作工艺渐趋稳定与完整 新石器时代以来,出现的玉器、陶器、木器、青铜器、漆器、瓷器、金银器、丝织品等,昭示着中国乡村传统制作工艺由初级技艺向高级技艺转变,器物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现实生活与象征意识融合,使用价值与文化价值渐趋统一。《考工记》《髹饰录》《天工开物》《燕闲清赏笺》《陶说》《绣谱》《闲情偶寄》等著述印证了中国乡村传统制作工艺的发展、繁盛和独具匠心。截至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乡村传统制作工艺经过几千年传承和演化,形成了稳定、完整的工艺传统和门类。 三、纷乱阶段:中国乡村传统制作工艺的困境与曙光 鸦片战争极大地冲击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和社会结构,英国工业化生产逐渐被“植入”中国传统生产格局和社会结构。中国乡村传统制作工艺在西方工业的冲击下开始衰落,传统手工艺生产逐渐被机器生产取代,手工艺品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逐渐被工业产品替代,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制作工艺面临着选择困境。 从20世纪初期到1949年,由于连年战乱,以乡村传统制作工艺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保护和研究工作相对分散,晏阳初、梁漱溟、吴文藻、李景汉、言心哲、杨开道等学者在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民俗文化、乡村建设问题进行探索,涉及乡村经济构成中的传统制作工艺。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成立了风俗调查会、民俗学会,设立了风俗物品陈列室,开展包含传统手工艺在内的民族民间艺术调研、收集和整理工作。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所倡导的民族学、民间艺术和手工艺调查研究工作也逐渐开展。这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相关整理与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 中国乡村传统制作工艺与装饰艺术现状的真实记录,保护和传承的科学探索 1.国家新闻出版署“十三五”出版规划和2022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2.书中附有央视纪录片专用团队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 3.学院派专家深入传统村落实地考察与研究的学术成果,既有专业研究理论,又有一手调研资料,兼具学术理论高度和大众科普广度。 4.以融合出版形式增强了图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视听体验更加丰富。 5.以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为关键词,梳理了传统村落中的制作工艺与装饰艺术,弘扬传统村落文化,助力中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