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赋学(第四辑)

中国赋学(第四辑)
作者: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72.40
折扣购买: 中国赋学(第四辑)
ISBN: 9787550642454

作者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2001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10所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自组建以来,本着文献研究与理论研究并重;注意诗学的文学研究本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广泛吸收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促进传统诗学向现代转换以及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宗旨,在文献研究(包括历史文献与地方文 献)、理论研究和诗人诗作研究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绩。

内容简介

晋赋的写实走向及其思考 许结 内容摘要:晋朝是玄言盛行的时代,也是文学注重写实的时代,晋人批评汉赋“虚而无征”,自述赋作可“稽之地图”“验之方志”,充分说明其赋体写实的特征。而论述其因,又主要有四大视点,分别是以其形态与主题呈现的赋迹,玄语与物性呈现的赋义,地志与纪行呈现的赋象,以及序志与明理呈现的赋心。由此考察晋赋的写实走向,既是一代征实文学思潮的文体表达,也是整个赋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某种意义上晋赋“随物赋形”的人生理趣,是对汉赋“虚辞滥说”的反动,同时也启导了唐宋科举考赋功利化创作现象的盛行。 关键词:晋赋创作形态主题玄语与物性纪行与序志写实走向在赋史上两晋赋介乎汉魏与齐梁之间,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其中写实的走向最为显著。晋人承汉而有异同,汉赋以“经学”文化为背景,似多致用之实,晋赋以“玄学”文化为背景,似多玄远之虚;然观其文本,汉人又多纵横虚夸之词,以致挚虞批评其“假象过大”等,晋人则多按图索骥之语,以致左思感于汉赋四大家(马、扬、班、张)之篇“虚而无征”“虽丽非经”,而自诩己作是“稽之地图”“验之方志”,这也标明了晋赋极重写实。近人刘师培《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设专章论《汉魏六朝之写实文学》,虽合汉、晋文学之“实”而区分于唐宋文学之“虚”,然于晋人写文章外虚而内实,颇有建言:“《晋书》、《南、北史》喜记琐事,后人讥其近于小说,殊不尽然。试观《世说新语》所记当时之言语行动,方言与谐语并出,俱以传真为主,毫无文饰。……至其词令之隽妙,乃自两晋清谈流为风气者也。”“传真”二字,妙机其微。在诸多文类中,赋体依于“赋”法是铺陈与直言,晋赋的写实现象与内涵最重“传真”,观其因果机趣,可从形态与主题、玄语与物性、地志与纪行、序志与明理四方面作些探寻与思考。 一、 赋迹:形态与主题 晋赋创作的一个显著的批评标志就是陆机以赋作论赋体的“赋体物”说,即《文赋》的“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其说一则谓文学描绘物象“难为状”,一则谓“赋体物”,在赋的“体”与“物”之间既说明了创作质性,也喻示了赋创作重视物之形态的时代走向。由此推述,晋赋写实的行迹,最突出的表现在别乎汉人而对具体物态的普遍关注。廖国栋《魏晋咏物赋研究》搜列魏晋咏物赋作428篇(含存、佚),其中320篇为两晋赋。由数量考究原因,廖撰除了讨论赋体本身因素与时代背景的变化,又言及“游戏性质之转浓”“园林山水之风行”与“巧构形似”的文风等创作特征。对照汉代很少专门描写个体物象且以游猎、郊祀与京都的骋辞大赋为主旨的创作,晋赋更多地书写个体形态并由此呈现出鲜明的咏物主题,诚为一代赋作最为彰显的创作现象。 考察晋赋的咏物,已涉及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方方面面,然就其赋作题材的开辟意义而言,其创作又可归纳为以下几大主题: 一曰自然物态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晋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自然以天地为大,故成公绥首创《天地赋》以张本,并于序中言:“赋者,贵能分赋物理,敷演无言,天地之盛,可以致思矣。”至于由汉赋山水比德向魏晋赋山水畅情的变迁,也隐示着写实的精神。如木华的《海赋》、成公绥的《大河赋》、郭璞的《江赋》等“水”赋,与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孙放的《庐山赋》等“山”赋,以及自然现象的风云雷电赋等,均有较为统一的写作指向。例如木华的《海赋》与汉人班彪的《览海赋》比较,前者重观览,后者重实景,这种写作风格延续到南朝,仍能看到晋赋导向的作用。例如《南齐书》记载一则顾凯之评述张融《海赋》的文字:(融)于海中作《海赋》……后还京师,以示镇国将军顾凯之。凯之曰:“卿此赋实超玄虚,但恨不道盐耳。”融即求笔注之曰:“漉沙构白,熬波出素。积雪中春,飞霜暑路。”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721—726页。刘熙载曾引此推述云:“张融作《海赋》不道盐,因顾凯之之言乃益之。姚铉令夏竦为《水赋》,限以万字。竦作三千字,铉怒,不视,曰:‘汝何不于水之前后左右广言之?’竦益得六千字。可知赋须当有者尽有,更须难有者能有也。”刘熙载撰《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9页。这里强调的是赋体物明事的写作特征,然“道盐”的典故,也正是当时赋家强调写实的一则案例。郭璞《江赋》首开赋写长江的题材,该赋先写源流,次写壮观,如围绕江干之湖泊、山峦、水流、气象等,重点写江中各类物态,以鱼类为主,最后写行舟江上之状与神话传说之美。如赋写江域的鱼类:鱼则江豚海狶,叔鲔王鳣,鲉,鲮鳐鯩鲢。或鹿觡象鼻,或虎状龙颜。鳞甲鏙错,焕烂锦斑。扬鳍掉尾,喷浪飞唌。……水物怪错,则有潜鹄鱼牛,虎蛟钩蛇,蜦鲎蝞,鲼,王珧海月,土肉石华,三蝬江,鹦螺蜁蜗。璅蛣腹蟹,水母目虾。紫蚢如渠,洪蚶专车。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85—186页。合观庾阐的《涉江赋》“山川瑰怪,水物含灵,鳞千其族,羽万其名”的描写,旨趣相近。如果比较晋人江赋与后世如宋代江赋,如李觏的《长江赋》对围绕长江的人事兴衰的描写,又可看到由重“物”到重“事”的变移。 中国古代赋学研究最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