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见证者(摹状奋斗者的足迹讲述不一样的中国故事)

时代的见证者(摹状奋斗者的足迹讲述不一样的中国故事)
作者: 陈润
出版社: 浙江大学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2.80
折扣购买: 时代的见证者(摹状奋斗者的足迹讲述不一样的中国故事)
ISBN: 9787308190435

作者简介

陈润,财经作家,商业史研究者,财经媒体专栏作家,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专注于商业史、企业史研究,著有《**商业一百年》《雷*传:站在风口上》《周鸿祎: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生活可以*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赚钱是一种信仰:罗斯柴尔德家族历经6代的**传承》《理想是用来实现的》《大逆转:大败局之后的复活密码》《富士康内幕:中国制造*终幸福了谁》等。

内容简介

吴仁宝:“天下**村”*** 吴仁宝是中国***的农民之一,也可能是中国*富 争议的农民之一。无论是*到赞誉还是非议,吴仁宝的一 生都与中国改革开放、中国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不是改革的设计者,不是理论家,而是不断以实践验证 理论正确性的一位“改革闯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几年伴随吴仁宝去世,社会 上有一些舆论和争议。可无论如何,他是一个敢于追求理 想的人。他的理想就是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好起来。他 为此敢闯敢干,殚精竭虑。作为一位“改革闯将”,吴仁 宝为后世提供了一种借鉴、一段启示,以及另外一种可能 。 14岁之前,吴仁宝给地主当长工,“白天放牛喂猪, 早晚照顾地主家瘫痪在*的儿子。一年下来,可以赚到40 斤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吴仁宝**次分到2.4亩地 。抗美援朝那年,他满腔热血去报名参*,虽然因为“严 重的关节炎”未能如愿,但仍然带头捐粮支援前线。他事 事争先,从不甘人后,插秧、割稻、挑泥等农活样样在行 。 因为精明能干,热心积极,吴仁宝被驻村工作组关注 ,被任命为江阴县(今称江阴市)瓠岱乡(华西村前称) 第三村村长、民兵中队长,后来被提拔为乡财粮委员兼会 计,成为村民艳羡的**干部。1957年,**精简干部, 吴仁宝主动回村担任**社**任*支部**。1958年“ ***”“浮夸风”盛行,在一次报产量的“放卫星”会 议上,亩产从2000斤、3000斤一路飞涨到10000斤,轮到 吴仁宝,他却喊出“3700斤”,会场一片骚动。乡*委书 记提醒他:“产量高低是政治问题,也是*性问题,你再 考虑考虑。”吴仁宝不为所动,主动要求公社在收割时到 队里监督,“多收一斤我们宁愿挨饿,也多卖给**十斤 ;少收一斤,你们补给我一斤就行啦”。此言一出,没人 敢再说话。这段故事吴仁宝*后曾反复谈到,并感慨道: “千难万难,实事求是*难。” 1960年,华西村遭遇自然灾害,粮食产量锐减,村民 生活困难,对吴仁宝把余粮卖给**的做法有些不满。吴 仁宝也在反思,多次提出将公社分拆,减小规模,灵活管 理,却未被批准。1961年10月,趁公社*委负责人外出, 吴仁宝将公社拆分,华西大队从此诞生。据记载,当时华 西大队下辖10个生产小队,人口667人,耕地面积845亩, 粮食亩产681斤,集体积累17**元,人均分配53元,欠债 1.5万元,有12个自然村落。因为贫困,华西大队是当地有 名的“讨饭村”。 为改变现状,吴仁宝带着大家平整土地,希望早*实 现“***新农村”。19**年2月10*,《人民*报》发 表《大寨之路》,吴仁宝被陈永贵的故事和精神所吸引, 从大寨看到华西大队的未来。他拿着这篇报道在群众大会 上朗读,鼓足干劲,平整1300多块田地,拉直40多条河沟 。何凤寿回忆:“白天干了不算,晚上还要干;晚上干了 不算,第二天天不亮就要下地。”华西大队由“吹牛大队 ”变成“做煞大队”(做煞,江阴话,意思是干得太苦)